营气和卫气的生成之源
规划教材根据《素问·痹论》所论来说明营气和卫气的生成之源,本无可非议。
但在对“水谷之精气”的认识上,对营气和卫气概念的表述上,仍有问题可商榷。
规划教材认为,“营气乃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
所以《素问·痹论》说:…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气亦来自脾胃运化而生的水谷精微,因其慓疾滑利,活动力强,流动迅速,故《素问·痹论》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
‟”
一般认为,《素问·痹论》所说的“水谷之精气”与“水谷之悍气”是相对而言的:营气是水谷之气(谷气)中的精华部分或精专部分,也就是富有营养的部分,或言为水谷之精(即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以合《内经》“精化为气”之论;卫气是谷气中的悍烈部分,也就是活动力强、流动迅速、“慓悍滑疾”而不受脉管约束的部分,或言为水谷之精(即水谷精气)中的悍烈部分所化生。
两气虽都由水谷之精所化,但都不是谷气之全部。
因此,言“营气乃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是不妥的。
规划教材的上述表述与五版教材不同,究其原因,可能是受了黄海龙先生撰写的《关于中医理论中“气”的几个问题》(中国医药学报,1991年第6期)一文的影响。
该文对五版教材中的“营气是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之说提出了异议,认为不要提“精华部分”,只“强调营气是行于脉中的水谷精气”即可。
规划教材与黄氏的意见一致,对营气的生成也不提“精华部分”,但对卫气仍保留“慓疾滑利”的表述。
问题的焦点仍在于对《素问·痹论》所说的“水谷之精气”和“水谷之悍气”的理解。
学过《内经》的人都知道,此处的“精气”是与“悍气”相对而言,不是与“水谷糟粕”相对而论的。
营由水谷之精中的浓重而富有营养的部分所生,故言“水谷之精气也”;卫由水谷之精中的升浮而善运动的部分所化,故言“水谷之悍气也”。
若只“强调卫气是行于脉外的水谷精气,营气是行于脉中的水谷精气”,则难以表达营卫之气的成分结构和相应功能。
既然规划教材已经表述“营气是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那么,卫气也当相应地表述为: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这样就将营气和卫气的分布特点和主要作用表达出来,方可作为营气和卫气的基本概念。
另一个问题是关于“营出中焦,卫出下焦”的争论。
“营出中焦,卫出下焦”,语出《灵枢·营卫生会》。
对“营出中焦”,一般无异议,而对“卫出下焦”的争论焦点是“出下焦”还是出“上焦”。
对此“出”字,有人认为是“来源于”或“化生于”,即营气化生于中焦,卫气根源于下焦;有人认为是“从某处开始循行”,即营气由中焦进入手太阴经(手太阴经起于中焦)开始循行,《灵枢·营气》所谓“独得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卫气由下焦沿足太阳经开始循行,并如《灵枢·邪客》所说“尝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藏六府”。
以上是认为“卫出下焦”是正确无误者的说法。
如张介宾就坚持“卫出下焦”的观点:“卫气者,出其慓悍之滑疾,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不入于脉,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循头项下行,始于足太阳膀胱经而行于阳分,日西阳尽则始于足少阴肾经而行阴分,其气自膀胱与肾,由下而出,故卫气出于下焦。
”又说:“卫气属阳,乃出于下焦,下者必升,故其气自下而上,亦犹地气上为云也;营本属阴,乃自中焦而出于上焦,上者必降,故营自上而下,亦犹天气降为雨也。
”张介宾从两个方面论述了“营出中焦,卫出下焦”的合理性,尤其指出了卫气与命门的关系,对认识卫气的来源及其防御机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此说在临床上对阳虚感冒、少阴伤寒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少阴伤寒证,就可说明卫气根源于下焦的临床指导意义。
故此说可存。
对“卫出下焦”,还有一种说法,即杨上善的《太素》、孙思邈的《千金》、王焘的《外台》、张志聪的《灵枢集注》等,均作“卫出上焦”。
张志聪找了《灵枢》本书中的多条书证,论述“卫出上焦”的合理性。
从卫气的输布来看,“卫出上焦”是合理的,因卫气敷布于体表,是靠
肺气的宣发作用。
参照《灵枢·决气》所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灵枢·五味论》所说“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也”,《平人绝谷》说:“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
”再结合本篇“上焦出胃上口”来看,卫气由上焦敷布是对的,杨张等人的说法可与上述认识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