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1.如何理解韦伯社会学同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联系?答:韦伯的解释社会学是现象社会学的理论渊源:(1)韦伯深受德国历史主义的影响,认为人与动物不同,社会与自然不同,没有客观的规律,自然科学的方法不能用于研究社会,要正确认识社会,就必须采取理解与解释的方法,通过研究个体行动者的社会行动的意义来研究社会。

他认为,所谓社会行动,就是指行动者主观上有目的,并且其行动指向他人,意义为他人所理解的行动。

他从社会行动出发,研究社会关系、群体组织、制度与权力等等。

他的社会学坚持一种方法论个体主义,把理解与解释结合起来了,注重对主观因素的研究。

因此,韦伯的解释社会学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方法有着很大的区别。

(2)舒茨认为,韦伯的方法是正确的。

但是舒茨同时又认为,韦伯关于行动意义的概念充满矛盾,对行动意义的理解存在很多不深入与模糊之处,舒茨对韦伯的理想类型的“极端历史主义”运用也不能接受。

因此,舒茨想为解释社会学建立一个意义理论的基础,并由此生发开来;创立了现象学社会学。

(3)由此可见,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发端于对韦伯的批判性发展。

终其一生,韦伯的解释社会学都是舒茨社会学思考的出发点,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就是对韦伯社会学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2.舒茨在哪些方面深化了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答:(1)舒茨指出韦伯观点的不足:①韦伯认为社会行动的关键是行动者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但我们可以根据行动者与他人的关系的强度程度不同,区分出从完全不考虑他人,到以对他人的行动意义的理解为基础而产生的行为,因而行动的意义就有多种含义。

因此,韦伯没有充分考虑行动者与他人的关系对社会行动的意义产生的复杂影响。

②韦伯在分析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时,只是把它们看成是从不同角度出发理解的意义,而没有意识到他们之间的真正区别。

③韦伯关于观察式理解与动机式理解的区分是无意义的,并不能真正理解行动的意义。

④韦伯对行动动机的论述,没有认识到,动机有两种含义,可以指一个人努力实现的目标,也可以指行动的原因,因此动机有目的动机与原因动机之分。

⑤韦伯没有指出行动的核心特征。

舒茨认为行动的核心特征是筹划(project),正是通过筹划,行动者将其行动的意义指向他人,对他人产生影响。

而韦伯所说的以他人为指向的行动,并不一定会影响到他人,因此我们必须从社会影响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以他人为取向”的角度来分析社会行动。

(2)舒茨的深化:①对行动的意义进行了探讨行动的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涉及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

a.主观意义是“我”(行动者)如何确定意义的问题。

主要涉及的是时间问题,也就是行动者自己的意识流问题。

b.客观意义是“我”与他人如何建立主体间性的意义问题。

主要涉及的是观察者与行动者之间的符号与沟通问题。

②区分了行动与行为a.行动是一种正在进行的、发生的过程,也是一个意识过程,具有时间性。

b.行为则是已经完成的、空间化了的行事状态,是已经完成的行动。

③解释图式意识关注会从绵延的时间流中挑选出若干经验,并进一步构成一个综合体,这种综合体实际上就是意义结构。

这种意义结构不断积累,就组成了我的“手头库存知识”,有了这些知识,处于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者可以把过去的经验进行有序安排,形成一种经验图式,并凭着这些经验图式而赋予行动以意义,这种经验图式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者的解释图式④区分了行动的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观察式理解与动机性理解在此基础上,舒茨区分了行动的主观意义与客观意义、观察式理解与动机性理解。

行动者的行动的意义,是行动者主观内部的意义,与作为解释者赋予行动者的行动的意义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行动者的行动的意义相对于解释者来说,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意义。

⑤主体间性自我的意义确立过程,与对他人的经验的理解涉及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验与解释图式。

我对他人的行动的理解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主体间的交流、沟通才能实现。

他认为,只有在主体间性的关系中才能理解他人行动的意义。

舒茨关于主体间性的研究,是通过描述分析常识世界的各种类型化进行的。

如果我的身体是处于一种此在,而同伴的身体则是一种彼在,而我改变我的位置,从此在移动到彼在,彼在也就成为一种此在,我就可以从彼在观察到我从此在出发所察觉的同样的事物。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从主体间性的角度,我们就可能理解他人的行动的意义。

3.分析从主体间性同从主客关系观察社会生活的区别与联系。

答:(1)主体间性①主体间性。

即人对他人意图的推测和判定。

主体间性有不同的级别,一级主体间性即人对另一个人的意图的判断和推测。

二级主体间性即人对另一个人关于其他人意图的判断和推测。

②不同层次的主体间性在理解主观意义时,我们是与他人处于一个直接的经验的世界中,而在理解客观意义时,我们则是在一个匿名世界中,不与行动者直接接触。

舒茨据此将生活世界描绘成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主体间性世界。

一是直接经验的同伴世界。

直接经验的世界其核心是面对面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中,空间与时间本质具有直接性,参与互动的人会有意识地考虑面对他的人。

如果在这种直接面对面的关系中,每个参与者彼此相互察觉,并抱着同情态度参与他人的生活,就会形成“我们的关系”。

“我们关系”是所有关系的原型,直接经验是其他层次的世界的基础。

二是间接经验的同辈人世界。

一旦我们从直接经验过渡到间接的社会经验,他人的鲜活性就会降低。

与直接经验的世界的时空直接性相对,这种情况下时空是间接的,形成的是“他们的关系”,“他们”与“我们”形成的是一种非直接接触的同辈人世界。

三是间接经验的前人世界。

前人世界存在于我出生之前,是一个已经结束并成为过去的世界。

前人之间的关系,已经是一种固定了的关系,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过去,在理解他们的行动的意义的时候,我不可能影响前人,只有前人可能影响我。

前人与我的社会关系,最后是我自己的单向的“他人取向”。

除了上述三种情况以外,还有间接经验的后人世界等。

总之,舒茨对生活世界的划分,是以主体间的匿名性程度与理想类型的具体性程度,以及主体间有空间横向与时间纵向的关系为标准的。

从中我们可能看到,生活世界是一个从时空直接性逐渐过渡到不具备这种直接性的世界。

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生活世界中行动,并理解他人行动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又形成和影响这样的社会结构的。

(2)主客关系主客关系。

即主体人与客体物间的关系。

(3)区别①观察社会生活的角度不同。

从主客关系观察社会生活属于从主体性角度出发观察社会生活;而从主体间性观察社会生活则属于从主体间的匿名性程度与理想类型的具体性程度出发的。

②观察社会生活的时间跨度不同。

从主客关系观察社会生活并不涉及时间因素,而从主体间性观察社会生活则有空间横向和时间纵向的关系的标准。

③对他人行动的意义的理解程度不同。

主客关系没有认识到每个人的意识流、每个人的行动的主观意义,决定了通过主客关系观察社会生活时,通过观察与移情是不可能真正理解他人行动的意义的。

而主体间性在观察社会生活时,融入了人对他人意图的推断和判定,融入了观察的同时加入了移情,这就加深了对社会生活的理解程度。

也就是说,我们也不可能通过客观意义对行动达到真正的理解,只有触及他人的主体经验的意义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

(4)联系①主客关系是主体间性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主体间性与主客关系相比,出现的较晚。

主体间性的产生借鉴了主客关系的相关内容。

②主体间关系是主客关系的升级和补充。

主体间性是在主客关系不能很好的解释社会生活的背景下产生的,弥补了主客关系的不足。

③同时,应该看到主体间性不是反主客关系,也不是对主客关系的绝对否定,而是对主客关系的扬弃。

4.如何理解和评价舒茨日常生活世界的结构理论及其意义。

答:(1)舒茨日常生活世界的结构理论①舒茨明确指出,生活世界不仅包括日常实在,也包括许多其他世界,如幻想世界、梦的世界等,这些有限的意义域都延伸到日常生活世界,但与日常生活世界有区别。

②日常生活世界是经验实在的原型,其他有限的意义域都是它的变体。

在不同的意义域中,有着不同的认知风格,我们不能从一个有限的意义域顺利地跳到另一个意义域,只能通过“跃迁”的方式才有可能实现。

③这些不同的意义域的地位也是不同的,其中日常生活世界的实在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最高实在”或“至尊实在”,是生活世界的中心,其他意义域都是一种准实在,都可以看作是这个基本实在的变样。

日常生活的实在感首先体现在日常生活这个至尊实在中,直接可以触及的那部分生活区域。

④在我所在的生活世界中,我的身体位置始终是各种行动的坐标系统之原点,此时此刻是总是所有时间的源头,在可以触及的时空区域中,我可以通过直接行动来影响、改变的部分,就是我的操作区域,它构成了全部实在的核心部分,只有对这个区域的物体的经验,才给予了我最确实的实在感。

从这个核心区域向外推,就是我可以潜在触及的区域和不能直接触及但可以通过行动间接影响的区域。

⑤在我可以潜在接触的区域,有一部分是我以往接触的,只是我现在走开了,暂时不再接触,但我可以回过头来在任何时候接触这个区域,世界的很多区域并不因为我的不在场而就不存在,生活世界的这种时间结构正是普通人超验感的基础。

⑥日常生活的实在感与超验感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体现了生活的两面性,一方面,生活世界是我们生活的、经历的或者说是承受的实在,另一方面,它又是我们借助行动来控制或未能控制的实在。

(2)评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