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舒茨的现象
4.社会世界的结构
舒茨认为,意义问题涉及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当 理解一个人的主观意义时,我们尽可能地追随其 行动所涉及的各种经验的构成行为;而当我们理 解客观意义时,面对的实际上只是一个观念对象, 是一种类型。因此,在理解主观意义时,我们往 往是和他人处在一个直接的世界中;而在理解客 观意义时,我们则处在一个匿名的世界中。舒茨 正是以这种区分为基础,将社会世界描绘成一个 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世界。
舒茨指出,人的行为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看作是 持续的意识过程,是具有时间性的,而另一方面也可以 看作是已经完成的所作所为,是已经冻结的、空间化的。 相应地说,韦伯所谓“行动”实际上既可指正在发生、 正在进行的过程,也可指业已完成的状态。前者舒茨称 为“行动”,而后者舒茨称为“行事”。
当“我”处于“行动”状态时,“我”就沉浸在绵延的 时间流中。而一旦当“我”意识到这一绵延,这种意识 本身就使我脱离了这种时间流,使我借助时间的回溯, 通过反思的态度总结经验,从而使持续的意识流转化为 冻结的、空间化的完成状态,将“行动”构成“行事”, 最后从中构成行动的意义。
三、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
《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一书是舒茨全部 思想的出发点。
1.舒茨对韦伯解释社会学的批判
舒茨对社会世界的意义问题的理解是以对行动的意义分 析为出发点,而对行动的意义问题的探讨则是建立在对 韦伯的“细读”和批判的基础上。
首先,舒茨肯定韦伯的基本思路准确无误,他相信韦 伯已经奠定了社会科学哲学的出发点。无论是韦伯关于 “超越价值判断”的论述,“理想类型”的方法,还是 他的个人主义方法论,舒茨都很赞赏。但是,舒茨认为, 由于韦伯“过于偏爱处理具体问题”,因此只是在迫不 得已时才去考虑认识论问题,所以韦伯开创的解释社会 学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重新细致地考察社会行动的意 义等问题,为解释社会学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他的研究初期主要受到胡塞尔(Edmund Husserl)、 马克斯·韦伯等人的哲学与社会学的影响。到美 国以后更进一步接触到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影 响,特别是威廉‧詹姆士(W. James)、米德等人。
著作
舒茨最主要的学术成果,是发展了以胡塞尔现象 学为基础的现象学社会学,最早即1932年,出版 的《社会世界的意义建构》,后来1967年出版的 英译本改名为《社会世界的现象学》(The phenomenology of the social world)。虽然舒茨从未成 为胡塞尔的学生,但是这本著作出版后受到了胡 塞尔的注意,一直到胡塞尔去世之前,舒茨一直 与他保持联系。除此之外还有《舒茨文选》(3 卷)、《生活世界的结构》。
(4)舒茨指出,尽管韦伯一再提及动机是行 动意义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他有关动机的论述 却含糊不清。在舒茨看来,韦伯这方面的问题 是没有认识到,一般所谓“动机”包含两种意 义,舒茨称之为意图动机和原因动机。
(5)韦伯有关意义和动机问题的含糊讨论,也 使他有关社会行动的概念很不清楚。舒茨认为社 会行动的核心使筹划。韦伯最关心那些“影响他 人”的社会互动,却没有清楚地告诉我们何谓 “影响他人”。而在舒茨看来“影响他人”就是 一个行动的筹划指向他人,也就是说这种筹划作 为意图动机,在他人那里引发了某种有意义的经 验。舒茨进而指出,我们必须从社会影响的角度, 而不仅从“以他人为取向”的角度来分析社会行 动,因为前者才是社会行动的样板。
二、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思想渊源
作为一位兴趣广博的学者,舒茨的思想深 受奥地利经济学派、韦伯的解释社会学、 胡塞尔的现象学和美国的实用主义等研究 传统的影响。
1.奥地利经济学派
在舒茨的大学学习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几位老师中 就包括当时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核心人物:米塞斯和维 塞尔。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主观价值理论和先验范畴理 论,都对舒茨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奥地利经济 学派主张从主观价值的角度来理解边际效用乃至所有 类型的人的行动,批判实证主义“曲解了人类的基本 经验”,构成了“对人类历史的彻底误解”,用适用 于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原则来分析人的行动,“毫无意 义”。这些思想和韦伯的解释社会学有许多相似之处, 是舒茨理解韦伯社会学思想的桥梁之一。
那么不同的人之间又是怎样沟通的呢?舒茨认 为,当注意他人行动时,只有我们发现他人的 意图时,才算真正的理解。在这种真正的理解 里,在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我们还触及到语 言所体现出来的言说者本人的主观经验,正是 这种经验赋予语言以“表面意义”之外的附加 意义。
真正的主体间性的理解涉及两种情况:一种是没 有沟通意图,另一种具有沟通意图,使用符号的 理解。但无论前者还是后者,我们所把握的意义 都介于纯粹的客观意义和绝对的主观意义之间。 一方面,我们既不可能到达他人意想的主观意义, 因为我们不可能完全重现他人的意义构成过程;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可能停留在客观意义的表面 上,因为不触及他人主体经验的意义理解根本算 不上真正的理解。
通过反思构成的意义并不是孤立的东西,这些经 验会被进一步构成一个综合体。这种经验构成的 综合体实际上是“意义构造”,这些意义构造不 断的积累,就组成了舒茨所谓的“手头的库存知 识”。借助这些库存知识普通人就将过去的经验 获得了有序的排列,而这些排序的基础就是各种 意义构造形成的秩序模式。舒茨称这些模式为经 验图式。普通人正是借助这些经验图式赋予行动 以意义,所以舒茨又称经验图式为解释图式。
韦伯认为,社会学就是一门对社会行动进行解释 性理解,并对其过程及后果说明的科学。意义就 是社会学在考察社会行动时的着手点,韦伯进一 步将意义区分为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他指出: 当观察者试图把握一个行动的意义时,可以通过 两种方式,一是借助直接观察进行理解,一是考 察动机进行的说明性理解。韦伯上述关于社会行 动、意义、理解的论述视为解释社会学的“方法 论”基础。但舒茨认为这个基础很不牢靠,因为
第九章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
一、生平与著作
舒茨(Alfred Schutz,1899-1959)他 生于奥地利,并在维 也纳学习法律与社会 科学。毕业后在银行 工作,终其一生到去 世前三年,他的正式 职务都是在银行中工 作。
1932年,出版了《社会世界的意义建构》。
1938年为躲避纳粹的迫害逃亡巴黎,次年来到 美国纽约,从事银行工作,并在社会研究新学 院任教,到1956年才辞去银行工作,成为专任 教授。但三年后,即1959年病逝纽约。
4.美国的实用主义
除了胡塞尔以外,詹姆斯大概是对舒茨影响对答 的哲学家。如果说胡塞尔帮助舒茨找到了对社会 行动的意义进行构成分析的工具,促使舒茨关注 生活世界中主体间性问题,那么詹姆斯的思想则 引发了舒茨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而这个问题是舒茨社会分析中最具持久价值的部 分之一。
除了詹姆斯以外,米德对舒茨的影响也不可低 估。米德对身体行为的分析,无疑是舒茨分析 日常生活中人体可直接触及部分的重要意义时 借助的一个主要思想来源。而且,舒茨通过将 这些思想放在主体间性的“我们关系”中来考 察,成功地摆脱了米德思想中的行为主义倾向, 将身体与社会现实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了 社会理论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点。
但是,奥地利经济学派和对韦伯思想产生很大影响的 德国历史注意经济学派的观点背道而驰。简言之,韦伯 为了保护历史的具体性和特殊性宁愿牺牲理想类型的 “纯洁”,而奥地利经济学派则为了捍卫先验范畴的形 式性而清洗掉历史的观点,反对极端的历史主义做法, 认为始终存在先于历史范畴的非时间范畴,而我们正是 借助这些“类型”才能理解历史。这样在韦伯著作中占 中心地位的比较历史分析和对各种不同历史社会中的意 义取向差异的强调,到了舒茨的解释社会学这里,就骤 然转变为对普遍性“类型”的分析。在舒茨对韦伯思想 的这种“去历史化”的“操作”中,奥地利经济学派发 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舒茨指出,韦伯在考虑“社会行动”概念 时,关键是行动者与他人的关系,但韦伯并没有 充分考虑行动者与他人的关系对社会行动的意义 问题所产生的复杂影响。
(2)舒茨认为,韦伯在考虑主观意义和客观 意义时,似乎只是把它们看作从不同角度出发理 解的意义,而没有意识到二者之间的真正区别。
(3)韦伯有关观察式理解和动机性理解之间的区 别,更遭到了舒茨的强烈批判。韦伯认为二者的 区别关键在于理解一个行动的意义的过程中是否 涉及到更为广泛的意义联系。而舒茨认为应该扬 弃韦伯对“观察式理解”和“动机性理解”的区 分,代之以“直接经验世界”和“遥远世界”之 间的区别。在前者的情况下,我们和他人之间发 生关系,因此也可以对他们的行动进行观察和直 接的理解。而动机性理解则不仅限于这种情况, 还可以适用于那些由同代人、前辈或后代构成的 “遥远世界”。
总之,在舒茨看来,社会世界中的意义问题要 比韦伯设想的复杂得多。当人们使用意义或行 动这个词时,实际上是用一个简单的标签涵盖 了高度复杂而又充满歧义的领域。因此,又必 要对意义的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
2.赋予行动以意义
在舒茨看来,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涉及的是两 个完全不同的问题。前者是“我”如何确定意 义的问题,而后者则涉及“我”与他人如何建 立“主体间性”的意义问题。前者主要涉及的 是时间问题,而后者主要涉及的是符号和沟通 问题。
3.主体间性的理解
舒茨认为韦伯没有正确地认识主观意义和客观 意义的差别,也没有恰当的区分观察式理解和 动机性理解。而这些失误的关键在于韦伯没有 认识到每个人的主观意想的意义,在本质上是 别人无法进入的。但是舒茨并不认为,这就意 味着他人的体验对我来说是完全封闭的,也不 意味着他人的行为对我来说毫无意义、不可理 解。这只是说明“我赋予你的经验意义,不可 能与你在解释这些经验时所赋予的意义完全一 样”。
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茨的学术对话者
对舒茨思想产生影响的两位朋友是考夫曼和古 尔维奇。正是考夫曼建议舒茨通过研究胡塞尔 的思想来澄清韦伯的理论问题。考夫曼依靠舒 茨来理解与社会学有关的问题,而在方法论方 面,舒茨则主要依靠和考夫曼的对话来发展自 己的观点。舒茨到了美国以后,与现象学家古 尔维奇建立深厚的友谊和学术联系,可以说舒 茨晚期的绝大多数思想都曾经在与古尔维奇的 交流中酝酿、发展、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