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低出生体重儿护理 ppt课件

低出生体重儿护理 ppt课件


不同胎龄、日龄与中性温度
护理措施:
• 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呼吸:
1、保持气道通畅:早产儿发育未成熟,黏膜娇嫩,动作应轻柔。 出生后一般取俯卧位或侧卧。仰卧时在肩下放置软垫,避免颈 部前屈或过度后仰。
2、氧疗:在呼吸窘迫时使用。面罩吸氧或CPAP支持呼吸,维持 SpO285-95%。
3、呼吸暂停的护理:对于呼吸暂停的早产儿,可轻弹足底、托 背,如不能缓解,在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后予呼吸气囊正压给氧。 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氨茶碱或机械呼吸。
• 维持体温稳定
1、温度与湿度:温度保持在24-26℃,晨间护理时提高到2728℃,相对湿度55-65%。
2、保暖:出生后迅速擦干皮肤并保暖,根据体重、成熟度及病 情,给予不同保暖措施,维持体温36.5-37℃,测体温2-4次/ 日。体重>2000g在箱外保暖者,还应给予戴绒布帽,以降 低耗氧量和散热量;进行必要的操作时,应在远红外辐射保暖 台保暖下进行。体重<2000g者,尽早置婴儿培养箱内。暖 箱温度设定以中性温度为宜,随体重、日龄变化及时调整暖箱 温度。
低出生体重儿护理
定义:
凡孕期不到37周,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身 长不到45厘米,称早产婴或未成熟儿。孕期在3 7~42周,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称小样儿。 孕期在42周以上,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称 成熟不良儿,以上三者统称低出生体重儿。
• 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2500g • 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000g-1499g • 超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000g
2、皮肤与粘膜的护理:加强口腔、皮肤及脐部的护理发现感染 迹象及时用抗生素。早产儿采用侧卧或俯卧位头转向一侧。4 小时换体位1次,以防发生肺炎。突出部位使用垫圈防止压伤; 监护仪电极片部位每日更换,测血压的袖带应随测随绑。
护理措施:
• 密切观察病情:
加强巡视,发现以下情况,及时汇报,迅速处理:1) 体温不正常;2)呼吸不规则或呻吟;3)面部或全身 青紫(或苍白);4)烦躁不安或反应低下;5)惊厥; 6)早期或重度黄疸;7)食欲差、呕吐、腹泻、出生 3日后仍有胎粪或生后24小时仍无大小便;8)硬肿 症;9)出血症状;10)贫血貌等。
护理措施:
• 合理喂养:
1、喂养方式:经肠道和非肠道喂养。
具备完善吸吮力和吞咽能力者最好母乳喂养,无法母 乳喂养或有母乳禁忌症的行人工喂养,用早产儿配方 乳为宜,到体重达2000g时,换标准配方乳喂哺。
吸吮能力差、有吞咽能力者用滴管。
吸吮、吞咽能力均差者,经鼻胃管喂养或肠道外营养。 准确计算液量,控制速度。静脉营养期间,予适当的 非营养性吸吮,以促进消化道的发育成熟。
小于胎龄儿
定义:
发育迟缓的胎儿,也成小样儿,是指凡出生体重低于 同龄儿平均体重的2个标准差,或低于同龄儿平均体 重的第10百分位数的新生儿。可以是早产儿、足月儿 或过期儿。
护理措施:
早产儿室应与足月儿分开,应配备婴儿培养箱、远红 外保暖床、微量泵、吸引器和复苏囊等设备。工作人 员相对固定。
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2、喂乳量:需考虑其耐受力及个体差异。以不发生胃 储留及呕吐为原则。如鼻饲,每次鼻饲前测量胃内残 留奶量,如残留量超过2ml,予减量或禁食。尽早喂 养。一般间隔2小时哺乳一次或按需哺乳。
护理措施:
不同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喂乳量及间隔时间
护理措施:
3、监测体重变化:理想体重增长为每日增长10-15g。 详细记录出入量。准确称量体重,常规测微血糖(46小时测一次)。出生后补充维生素K1,预防出血症。 还应补充维生素A、C、D、E和铁剂等物质。
• 出院标准:
1、能自己吸吮乳汁
2、在室温中体温稳定
3、体重每日10-30g的速度稳定增长,达到2000g或以 上
4、无呼吸暂停及心动过缓,并已停止吸氧一段时间
5、住院期间用氧的早产儿在出院前常规做眼底检查, 排除眼底出血情况;常规进行血红蛋白或血细胞压积 检查。
6、出院后定期随访,评估发育状况。
4、为预防低血糖提倡及早喂养,对足月小样儿出生后 可试喂母乳或配方乳。视具体情况调整营养供给量。
护理措施:
• 预防感染:
1、严格消毒隔离:暖箱每周彻底消毒。接触早产儿前、后洗手, 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有传染病者及时隔离,专人护理,用物分 别放置,及时做好用物消毒管理工作。做好物品、器械、空气、 地面和手的消毒。确保空气及仪器物品洁净,防交叉感染。
谢 谢!
Insert Title Tex7周,体重在1000g至 不足2500g,身长<45cm,各器官形态及功能尚未发 育成熟,生活能力低下的新生儿。在宫内生长发育正 常,体重、身长和成熟程度与胎龄相符。
• 早产儿主要死亡原因为低体重、缺氧、颅内出 血、肺透明膜病、硬肿症、各种感染、低血糖 及高胆红素血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