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学复习纲要1 、现代化的三次浪潮(时间、国家、物质基础、影响);2 、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清朝、共和国的现代化进程:为什么清朝错失良机,何时偏离再走上进程轨道);一、晚清时期现代化的准备阶段1 、汤因比的“挑战——回应”模式,指出“挑战”指先进入现代化国家(发达)“回应”是被迫进入(发展中)①当一个挑战太微弱时,则不会掀起什么回应。
②当一个挑战太强烈时,则被挑战者不会有成功的回应,从而趋于解体(晚清中国对西方的回应,是失败的)③当一个挑战既不强烈也不微弱时,贝会导致富有创造性的回应(是中国应对印度佛学的回应,是成功的)2 、鸦片战争(历史的转折点)①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年,英、法、沙俄、美国联合发动,签订了《北京条约》③“双重后果”:鲁迅:“略一震动,复又昏睡”清政府耽误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大约20 年时间,延误了中国发展工业化的时间。
3 、洋务运动——器具技能层面现代化的发端19C60 年代到90 年代,清政府一部分带有买卖性官僚,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以保障封建土地的自救运动,主要代表官僚是:恭亲王、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先镇压了太平天国,再以“自强求富”为标榜,开办了“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和各省的“机械局”,并派留学生到西方学习,采用了“官督商办”的官民勾结的方式发展工业化部门。
1885 年,洋务派官员控制了海军衙门,并购买了军舰,成立了“北洋水师”,由于封建性与垄断性纠结在一起,阻碍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之后,中国甲午战争1894 年,中国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并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澎湖列岛给日本。
4 、戊戌变法——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尝试洋务运动的失败震惊了朝野,发现不仅是技术需要改进,还有制度层面也需要改进。
日本明治维新和甲午战争是戊戌变法的21 年之前,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103 天。
光绪皇帝4 岁继位,1898 年光绪27岁,戊戌变法。
1898 年6 月11 日,光绪采纳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主张,“下诏定位”接连发出了数十道改革令,其中包括废八股、改设学堂、开设报馆、出版社,, 它抓住了现代化变革的主要三项:君主立宪、兴商、办学,但还是失败了,关键原因有两点,分别是:慈禧太后和袁世凯,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幽禁了光绪,杀死了“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失去了依靠既有政治权威进行自上而下改革,走上现代化发展的自强之路、奋起直追世界潮流的机会,同时,也使清王朝失去了由被动转向主动的中兴机会。
5 、清政府回光返照——清末新政及“立宪维新”(伪现代化)鲁迅:“学外国的新本领,保中国的旧事物”。
称此次改革为“伪现代化”1901 年,慈禧和光绪在西安预约变法,下令京城内外所有大小官吏提出全面维新的建议,“整顿中法,以行西法”,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的维新。
1905 年,清廷又派出了五位大臣出国考察宪政,又令政务处重令宪法大纲。
1906年8 月,五位大臣回国向慈禧太后密陈“立宪有皇位永葆、外患渐轻、内乱可消三大好处”,当年9 月11 日,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此纲为1916 年为限,此段时间为预备时期,在立宪派的努力下在1913 年提前实现。
二、中华民国(1912~1949)时期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 年1 月1 日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就任总统,终结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的体系,中华民国的成立使现代化进入第二个阶段,即启动阶段。
1 、辛亥革命与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国现代化发展制度性转换的初步尝试1912 年3 月11 日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全体人民一律平等,有人身、财产、营业出版、迁移、居住、结社、言论、信仰等权利自由、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民主权利,并确定了行政、理发、司法三权分立远在,表明了制度化转换是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制度,并将现代化推进到了制度、意识层面。
2 、北洋军阀统治纷争——1912 年~1928 年制度性转换的挫折孙中山就任总统后,南北议和继续进行,与袁世凯达成协议,1912年2月12日,逼清帝退位,孙中山让位,并且袁世凯在临时参议院上做了承诺赞成共和。
1912年3月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宣布就任总统,标志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开始,4 月南京的临时政府和参议院迁至北平,被北洋军阀取代。
1916 年袁世凯死去,其班底分为三个拍戏:一派是日本支持的、由段祺瑞领导的皖系(安徽);第二派是英美帝国主义支持的直系军阀(河北);第三派是由张作霖为头子的奉系,在日本支持下长期统治中国东北,三派各据一方,互相争斗,形成了中国最黑暗的军阀混战时期。
3 、五四运动(1919 )——伟大的思想改革唯一的思想运动,提出了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孕育了一批拥有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 、南京国民政府(1928~1936)——资产阶级现代化的模式建立北洋军阀混战时以北伐战争结束了,将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经历了联共、排共到反共的过程,国共合作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中国大部分的统一,开始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使中国28~36 年间年平均国民经济增长为8.4%.5 、抗日战争(1937~1945)——现代化的断裂6 、解放战争(1945~1949)——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抉择时期国民党胜出,则中国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一种依附性发展道路。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化的历程——自主发展的前提条件1 、国民经济衰退时期(1949 年10 月到1952 年)成立中央政府,国民安定,这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五反运动”——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整顿了国家的经济秩序。
(城市)“土地改革”——改变了土地地主私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
(农村)1952 年,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了历史的最高纪录,国外贸易也得到了恢复,中国的工业总产值从1949~1952 年间的30%上升到43%,工农业总产值从18%上升到27%2 、新中国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奠基时期(1953年~1956 年底)中国从53 年开始进行大规模、有组织的改革和建设,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且提前完成,中国建立了以苏联模式为蓝本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即中央集权,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
“一化三改”:工业化,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他们都是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角度下进行改革,工农业总产值的年增长率为11.9%,其中,工业18%,农业4.5% ,轻工业12.9%,重工业25.4%,1956 年底,工业达到了51%,工业超过了农业,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
这段时期不长,但成就辉煌,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石。
3 、中国现代化工业化的探索、受挫、调整时期(1957——1966 文革前)随着苏联社会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中苏关系破裂,毛泽东认为其原因在于:管理制度上的官僚主义、计划经济中如何看待商品经济。
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想通过建立中苏联合舰队等一系列手段在中国驻军,从而控制中国的军事;意识形态分裂。
探索:三大改造过早过快完成,超越了当时中国生成力发展水平,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受挫:1957 年的“反右”斗争,1958 年的大跃进,1960 年开始了三年自然灾害,朝鲜战争——“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调整:1963 年~1966年文革前期,人民基本生活用品基本上能够满足。
4 、文革时期(1965 年5 月~1976 年10 月),前三个阶段是现代化的中国模式在艰难探索中曲折发展的时期,这近十年的现代化建设既取得伟大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折。
1965 年5 月16 日,中央发布“ 5.16 ”通知,宣布文革开始。
文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逆转”,无论是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哪一个方面来看,文革都是反现代化的,它使得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中断,文革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反修正主义”,远离现代化,使人民饱受斗争之乱、贫困之苦,直到把国民经济拖到崩溃的边缘。
当中国“天下大乱”之时,外部世界正经历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的时期,其中日本抓住时机,在70 年代进入发展国家行列,南朝、太晚、新加坡、香港成为亚洲四小龙,经历了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的转变,进入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行列,而文革使中国本来已经缩小的与工业化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
6 、改革开放与发展时期(1978 年12 月到今天)十一届三种全会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1 )发展与代价的同步运动,代价包括自然环境的恶化以及人文环境的恶化(贫富差距拉大,官与民心的距离拉大)2 )反思:通过反思文革以后中国发展的代价,从而提出科学发展观。
3 、现代化理论或依附论评述(积极和消极作用);第一节现代化理论一、现代化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1 、什么是现代化理论?它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它并非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基于某一基本观点一致的理论流派,它是西方学者对欧美现代化的发展进行概括、抽象的基础上提出的,并试图将欧美的发展经验推广到发展中国家。
现代化理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涵盖了所有的现代化问题为研究对象,立场不同,视角有别,观点不一的理论,而发展社会学中所讲的都是狭义的现代化理论。
2 、现代化理论兴起、发展的背景(1)二战后的世界秩序——“雅尔塔体系”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西方的三巨头会议:德黑兰会议( 1943.11.28~12.1 )雅尔塔会议( 1945.2.4~2.11 ) 波茨坦会议( 1945.7.8~8.2 )以公报、宣言、协议等形式确定了战后的世界秩序,形成了以雅尔塔协议为主的体系。
1945 年4 月25 日,联合国在旧金山召开成立大会,它是维护战后和平与安全的国际机构,当时的常任理事国的五国分别是美英苏法中,都是超级大国。
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两超级大国为核心,在欧洲和亚洲建立各自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对立的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体系的中心在欧洲,美苏的冷战使得欧洲与亚洲奋力。
欧洲被分为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欧,以苏联为中心的东欧,德国也是如此。
1949.4 根据《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十二国军事联盟。
1955.5 苏联在东欧签订了《华沙条约》20 世纪80 年代到90 年代初,东欧巨变,1991 年苏联解体,使得雅尔塔体系不复存在,形成了“一超多级”的世界格局,一超是美国,多级是欧盟、中国、俄罗斯、日本。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高速增长二战后,除美国外,其它国家都重新现代化,但出现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移,不仅很快医治了资本主义战争的创伤,而且促进了经济发展,并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