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生物的进化历程
授课教师:李京伟(人大附中朝阳学校)
【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
“生物进化历程”是北京版《生物学》第 4 册第十五章“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的内容。
在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中:“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生物的进化历程”由动物和植物的进化历程组成,包括借助化石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以及生物进化的主要趋势两部分。
在课标中位于第八主题,属于理解层次。
对学生理解多样性生物之间的关系,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重要意义。
2. 学生情况分析
本校学生主要通过推荐组成,学习习惯较好。
通过近 2 年的生物学习,学生已积累了大量的感性和理性材料,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描述、表达等能力,形成了“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基本观点;特别是通过“米勒实验”“模拟血型鉴定”、“模拟练习人工呼吸或止血包扎”,学生对于模型和模拟实验已有了一定的体验和认识,能够认同科学的模拟实验结果能够概括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综上来看,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
但是生物进化的历程过程漫长而复杂,生物进化的趋势内容抽象并且概括性强,学生理解仍有一定困难。
二、教学目标制定
(一)知识目标
1 、说明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重要证据
2 、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以及生物进化的趋势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对图片和实物材料的观察与分析,提高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
2. 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分析“进化树”模型,提高交流与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确立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重要证据的观点;
2. 认同地球上的物种多样性是逐渐进化形成的,物种之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四)教学重点
1.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重要证据;
2. 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以及生物进化的趋势。
(五)教学难点
1. 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以及生物进化的趋势。
三、教学方法策略
(一)教学策略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类的某些观念可以用符号来代表,而且这些符号可以通过确定的符号运算过程进行有意义的转换。
根据此理论,生物进化的历程和趋势这一抽象内容可以转化为形象的符号来代表并能发挥同样的意义。
为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了模拟实验。
用“观察 - 分析 - 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入思考。
(二)教学资源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也提到学习者的动机起着重要作用。
而白板的互动性能够有效建立师生、生生和谐的关系,并将文字、声音、图片于一体,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有效性。
因此选用白板为主要媒介进行信息的构建。
1. 实物:鱼的遗迹化石;剪刀、胶棒。
2. 图像:现存生物的进化树;猛犸象、恐龙等动物。
四、教学过程
线条代表某种生物,交点代表二者的共同祖先。
例如,你看到狼和狗的特征更为相似,可能会认为它们有共同的祖先 X ,可以绘制出类似左图的进化树。
当考虑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物种时,如果狼和狗仍然很相似,同时它们同鼠差异很大时,可以表示为右图。
相似性越大,
越可能具有相
同的祖先
对比观察图
像,尝试回答
问题。
理解进
化树的线,以
及线与线的交
点所代表的含
义。
观察教师的举
例,结合注意
事项, 2 人
一组,小组合
作,完成模拟
实验。
并结合白板和
投影进行展示
认同进化树是
一种简要的表
示生物进化关
系的方法。
组织学生借助
白板等材料制
作和展示模拟
的“进化
树”,并引导
学生联系现实
生活尝试对模
拟实验的结果
进行分析,引
导学生体验科
学家的研究过
程,并感受生
物物种间的进
化关系,逐渐
形成生物进化
趋势。
最后引导学生
填补真实的进
化树,并对研
究结果进行比
较观察、分
析,概括出生
物进化的主要
设问科学家如何利用化石对化石
进行研究?
讲述由于化石较难保存,且数量
很少,因此借助模拟实验的
方式体验科学家研究的过
程。
演示讲述【模拟实验】生物进化的历
程
注意:
1. 图像下角的数字代表这种
生物的名字,括号内的数字
为发现此化石的地质年代
(单位:百万年前),如没
有括号,代表这种生物现在
还存活;
2. 用铅笔绘制出轮廓后,再
进行粘贴,之后用彩笔涂
深;
3. 每一个分支点应该只有两
条直线;线条最好不要有交
叉;
4 、化石的记录可能是不完
整的。
有些化石并没有保存
•推动生物以上进化趋势的动力或原因是什么?
五、板书设计
七、学案设计
学案一
【模拟实验一】生物进化的历程
注意:
1. 图像下角的数字代表这种生物的名字,括号内的数字为发现此化石的地质年代(单位:百万年前),如没有括号,代表这种生物现在还存活;
2. 用铅笔绘制出轮廓后,再进行粘贴,之后用彩笔涂深;
3. 每一个分支点应该只有两条直线;线条最好不要有交叉;
4. 化石的记录可能是不完整的。
有些化石并没有保存下来,或还未被发现。
5. 可以关注它们的“眼”、“翅”、“爪”等结构。
材料
胶棒、剪刀(也可沿虚线用手折叠后再剪裁)
现存物种:
化石材料:
学案二
实验题目:模拟生物进化的历程
小组成员:实验日期:
八、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 1 (无误)学生作品 2 (无误)
学生作品 3 (有误)学生作品 4 (有误)
【教学反思】
1. 对于学生的影响
本节课共在 4 个教学班尝试,通过观察课上和课下学生的反馈以及讲解“生物进化的原因”的效果来看,本节课效果显著,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节课的设计一方面注重学生已有知识内容,另一方面注重方法的传授,提供“比较法”以“进化树”的形式,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进行新的建构,形成“生物进化历程”。
学生借助模拟实验研究,小组合作探索,体验了科学家研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由远古到现今设计、观察学案,感受生物的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现存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
并同教师借助白板、投影等多媒体进行展示交流,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联系现实生活的真实案例,对模拟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升,同时认识到探究生物学奥秘的过程,不一定必须借助观察、实验真实的生物,借助模拟实验也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
2. 对于教师的影响
本节课的模拟实验参考了文献Classification and Evolution 和人教版 8 年级《生物学》下册第 7 单元第 3 章的内容,结合我校初中生实际情况,对两部分材料均进行了大胆的调整。
北京版教材的第十四章,介绍多种生物类群的基本特征,一方面实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为实现生态系统和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认知材料,这在引导学生形成“生物进化历程”中有着明显的优势。
人教版对于生物进化历程的安排相对北京版突出了方法与技能的传授,但相对而言,学生缺少丰富知识内容,对于进化历程的形成以及理解进化趋势相对困难。
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继承北京版教材体系的同时,参考了两套教材的理念与方法,借鉴并调整了 Classification and Evolution 中的学生活动。
虽然本节课的设计过程经历了很多困难,但看到学生快乐并有意义的学习,便有了更大的幸福。
1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