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农本草经》对中医饮食保健学的贡献

《神农本草经》对中医饮食保健学的贡献

《神农本草经》对中医饮食保健学的贡献(扬州大学营养学系,江苏扬州 225127)摘要:《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它奠定了我国药物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医食同源”、“药食同源”思想的源泉和发展。

本文就《神农本草经》所记载的,而目前卫生部又未收录为药食兼用天然产物名列的常见食物进行整理归纳,并探讨了它们对中医饮食保健的作用,以便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健康饮食生活。

关键词:《神农本草经》;中医饮食保健学;食养;食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地提高,但是各种各样的疾病仍然接踵而来,更让人无奈的是现代医药的发展是必然滞后于疾病的,况且现代医药的毒副作用引发出医患紧张等很多问题。

这给人们的健康生活带来很多的痛苦和困扰,如何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转向传统医学来寻求答案。

在此等时势下中医饮食保健学应运而生。

中医饮食保健学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从“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思想观念出发研究饮食与保持和增进人体健康以及防治疾病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饮食保健活动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两种状态来看,可主要概括为食养和食疗两大部分。

不管食养还是食疗都要对食物的性味、归经及作用有所掌握。

既然是传统医学的发展,就需要认祖归宗。

而《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末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 1 ]分三卷,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

《神农本草经》序录云:“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

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疾者本下经”。

对《神农本草经》所载食物进行整理归纳,并探讨它们对中医食养和食疗的作用,以便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的健康饮食生活。

1 《神农本草经》中的食物对《神农本草经》所载365种药物整理归纳,得出属于食物范畴的达59种之多。

其中上品29种,分别为:菊花(鞠华)、甘草、玉竹(女萎)、山药(署豫)、薏苡仁、香蒲、决明子、茵陈蒿(因陈)、肉桂(菌桂)、枸杞子(枸杞)、茯苓(伏苓)、酸枣仁(酸枣)、橘皮(橘柚)、阿胶、鸡(丹雄鸡)、野鸭(雁肪)、蜂蜜(石蜜)、海蛤、文蛤、乌鳢(蠡鱼)、莲子(藕实茎)、枣(大枣)、葡萄(蒲萄)、覆盆子(蓬蘽)、芡实(鸡头实)、黑芝麻(胡麻)、火麻仁(麻蕡)、冬瓜子(白瓜子)、苦菜;中品20种,分别为:姜(干姜)、葛根、百合、白芷、白茅根(茅根)、海藻、竹叶、栀子、龙眼肉(龙眼)、黄狗肾(牡狗阴茎)、蟹、蝉(蚱蝉)、乌梅(梅实)、大豆卷(大豆黄卷)、赤小豆(大豆黄卷下赤小豆条)、粟米、黍米、葱实、薤白(葱实下薤条)、香薷(水苏);下品10种,分别为:盐(戎盐、卤盐)、桔梗、猕猴桃(羊桃)、花椒(蜀椒)、郁李仁、竹蛏(马刀)、桃仁(桃核仁)、杏仁(杏核仁)、苦瓜(苦瓠)、水芹(水斳)。

(注:括号前为现在常用名,括号内为《神农本草经》用名,经过考证《中药大辞典》[ 2 ]等中医药有关文献,证实确为同一天然产物。

)根据卫生部公布文件(卫法监发[2002]51号《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的87种药食同源物品的名单,可知《神农本草经》记载的山药、百合、大枣、姜、菊花、薤白等36种已被列入药食兼用名单。

这些大都已被人们认识和接受,这里就不再赘述。

剩余23种食物,分别为:香蒲、茵陈蒿(因陈)、鸡(丹雄鸡)、野鸭(雁肪)、海蛤、文蛤、乌鳢(蠡鱼)、葡萄(蒲萄)、冬瓜子(白瓜子)、苦菜、海藻、黄狗肾(牡狗阴茎)、蟹、蝉(蚱蝉)、大豆卷(大豆黄卷)、粟米、黍米、葱实、盐(戎盐、卤盐)、猕猴桃(羊桃)、竹蛏(马刀)、苦瓜(苦瓠)、水芹(水斳)。

这些还没有被卫生部收录为药食同源物品,但是经过历史的实践经验和现代的药性研究证明,这些食物也具有各自的饮食保健价值。

2 对饮食保健价值的论述广义的食养包括食疗。

食养,即饮食养生,它是对不同体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季节和区域以及人体在适应外界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生理反映、不同职业人群、不同疾病康复阶段等的饮食养生,进而达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3 ]。

根据《中医饮食保健学》[ 3 ]中保健食物的分类标准,对《神农本草经》中上述的23种食物整理归纳如表1。

表1类别食物名称补养类丹雄鸡雁肪蒲萄牡狗阴茎黍米羊桃马刀祛湿类因陈蠡鱼清热类香蒲海蛤文蛤苦菜粟米苦瓠水斳化痰类白瓜子海藻解表类蚱蝉大豆黄卷葱实活血类蟹其它戎盐表1中23种食物虽然没有被卫生部收录为药食同源物品,但是这些食物在历代文献中均有记载,并对人们的饮食保健活动有着重要贡献。

现按类别选择共8种介绍如下。

2.1补养类食物补养类食物是指以补益人体气、血、阴、阳,扶助正气,养生壮体,提高抗病能力以及治疗虚弱证候为主要作用的一类食物,又称补益类食物或补虚类食物。

补养类食物按其作用和应用范围的不同,又可进一步分为补气类食物、补血类食物、补阳类食物、补阴类食物。

丹雄鸡【本经原文】味甘微温,主女人崩中漏下,赤白沃,补虚温中,止血通神,杀毒辟不祥,头主杀鬼,东门上者尤良。

肪主耳聋,肠主遗溺,肶胵。

裹黄皮主泄利,尿白主消渴,伤寒,寒热。

黑雌鸡主风寒湿痹,五缓六急,安胎,翮羽主下血闭,鸡子主除热火疮痫痉,可作虎魄神物。

鸡白蠹肥脂。

生平泽。

丹雄鸡,为背尾部带有红黄色羽毛的公鸡,即为鸡的一种。

味甘微温,归脾、胃经。

属于补气类食物。

有“食补之王”之称。

《饮膳正要》记载“炙黄鸡(净黄鸡,以盐、酱、醋、茴香、小椒末同拌匀,刷鸡上,令炭火炙熟,空腹食之)治疗脾胃虚弱,下痢”。

《本草纲目》记载“酒煮乌雄鸡(净乌雄鸡1只,无灰酒煮熟,趁热进食)可治疗肾虚耳聋,三五只见效”。

现代研究表明鸡汤能够缓解感冒症状、提供肠内营养治疗、消除疲劳感、补血等[ 4 ]。

蒲萄【本经原文】味甘平,主筋骨湿痹,益气倍力,强志,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久服轻身,不老延年,可作酒。

生山谷。

蒲萄,即葡萄属葡萄科植物葡萄的果实。

味甘涩,性平,无毒。

归脾、肺、肾经。

属于补血类食物。

《食疗本草》记载“葡萄煮浓汁,细细饮之,止呕哕及霍乱后恶心”。

近年来文献报道葡萄中的白藜芦醇及其糖苷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炎、抗过敏、抗血栓、抗动脉硬化以及明显的抗氧化、抗自由基、抑制肿瘤的作用[ 5-6 ]。

2.2祛湿类食物祛湿类食物是指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促进水湿排出以及治疗水湿证候为主要作用的一类食物。

又进一步分为利水渗湿类食物、芳香化湿类食物和祛风湿类食物。

因陈【本经原文】味苦平,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生丘陵坡岸上。

因陈,今名茵陈蒿,又名茵陈、绵茵陈。

为菊科植物茵陈蒿的嫩苗。

味苦、性平微寒,归肝、胆、脾经。

属于利水渗湿类食物。

《本草纲目》记载“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苗和粉作茵陈饼食之”。

《名医别录》记载“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

药理研究表明,茵陈能加速胆汁排泄,改善胆汁郁结,在增加胆汁分泌的同时,也能增加胆汁中的固体物、胆酸和胆红素的排出量[ 7 ]。

2.3 清热类食物清热类食物是指以清泄里热,解除热毒,凉血泻热,调整热性体质以及治疗里热证候为主要作用的一类食物。

苦菜【本经原文】味苦寒,主五脏邪气,厌谷,胃痹,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

生川谷。

苦菜,菊科植物苦定菜的嫩叶。

民间俗称苦菜。

性味苦寒,入心、脾、胃、大肠经。

属于清热类食物。

《滇南本草》记载“紫苦菜捣汁水煎,点水酒服,治妇人乳结红肿疼痛”。

《调疾饮食辩》记载“苦菜,作菜食,味微苦,性能退热排脓散血……凡热病在血分或吐衄者,宜多食”。

现代研究发现苦菜具有明显的清热、凉血、抗炎作用[ 8 ]。

苦瓠【本经原文】味苦,寒。

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肿,下水,令人吐。

生川泽。

苦瓠即苦瓜,为葫芦科苦瓜属一年生攀援草本苦瓜的果实。

性味苦,寒。

归脾、胃、心、肝经。

属于清热类食物。

《随息居饮食谱》记载“青则涤热,明目清心;熟则养血滋肝,润脾补肾”。

《调疾饮食辩》记载“暑月不拘有热无热,宜多食。

目疾者更宜多食”。

现代研究中王佐[ 9 ]发现苦瓜蛋白明显提高BALB/C 小鼠CVB3心肌炎动物生存率,且有明显的剂量效用关系。

2.4 化痰类食物化痰类食物是指以祛除痰浊,消除痰涎,纠正痰浊体质以及治疗痰浊证候为主要作用的一类食物。

白瓜子【本经原文】味甘平,主令人悦泽,好颜色,益气不饥,久服轻身耐老。

生平泽。

冬瓜子又名白瓜子、冬瓜仁,为葫芦科植物冬瓜的种子,一般作茶食供食。

味甘、性凉,归肺、大肠、小肠经。

属于化痰类食物。

主治泻寒热,甘益脾,利二便,消水肿,止消渴,散热毒痈肿。

《食疗本草》记载“主益气,耐老,除心胸气满,消痰,止烦”。

《救急易方》记载“瓜仁散(陈冬瓜仁炒后研末,空腹米汤调食)用于男子白浊、女子白带”。

2.5解表类食物解表类食物是指以发散宣透,疏解表邪,调畅营卫运行以及治疗表证为主要作用的一类食物。

解表类食物根据其辛温和辛凉的不同,又可进一步分为辛温解表类食物和辛凉解表类食物。

蚱蝉【本经原文】味咸,寒。

主小儿惊痫,夜啼,癫病,寒热。

生杨柳上。

蚱蝉,即今之蝉,属同翅目蝉科。

又名知了,幼虫期叫蝉猴、爬拉猴、知了猴、结了龟或蝉龟。

味甘、咸、寒,入肺、肝经,是重要的辛凉解表类食物。

《本草纲目》记载“治皮疮疡风热,当用蝉蜕;治脏腑经络,当用蝉身,各从其类也”。

蝉体含营养物质丰富,蛋白含量在70%以上,维生素及各种有益微量元素均高于一般肉类食品,可称其为当今食品中蛋白王,味道好,成为时髦的美味佳肴[ 10 ]。

2.6 活血类食物食物是指以通畅血脉,促进血行,调整脏腑功能以及治疗淤血证候为主要作用的一类食物,又称活血祛淤类食物。

蟹【本经原文】味咸,寒。

主胸中邪气,热结痛,喎僻,面肿,败漆。

烧之致鼠。

生池泽。

蟹又名螃蟹、毛蟹。

味咸,性寒。

归肝、胃经。

属于活血类食物。

《随息居饮食谱》记载“蟹,甘咸寒,补骨髓,利肢节,续绝饬,滋肝阴,充胃液,养筋活血。

爪可催产,堕胎”。

《本草纲目》记载“凡蟹生烹、盐藏、糟收、酒浸、酱汁浸皆为佳品”。

蒸蟹(螃蟹1只,紫苏叶6克,蒸熟)佐以姜末、醋、酒进食,用于跌打筋骨损伤、产后腹痛血不下。

总结:《汉书·郦食其传》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是人们健康生活所必不可少的活动。

中医饮食保健的原则就是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平衡调节,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

《黄帝内经》还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而《神农本草经》对药食物性味归经的概括简介正是后世中医药学和中医饮食保健学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