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标杆专业分析报告一、国内国外物流专业发展情况概述 (1)二、国外物流专业与国内物流专业对比分析情况 (1)2.1专业课程设置 (1)2.2就业方向 (2)2.3实训条件 (3)2.4校企合作 (3)2.4.1 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 (3)三、差距及原因分析 (6)3.1国外物流职业教育 (6)3.2我国物流职业教育 (6)3.3与标杆专业差距分析 (7)3.3.1日本流通科学大学 (7)3.3.2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 (7)3.3.3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与标杆专业的差距 (9)四、下一步建设与改革规划 (9)4.1发展目标 (9)4.2重点改革任务 (10)4.2.1 特色发展 (10)4.2.2 专本协同发展 (11)4.2.3国际合作发展 (11)4.2.4 “现代学徒制”发展 (11)4.2.5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12)4.3推进举措 (12)4.3.1优化师资队伍,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 (12)4.3.2改革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手段的方法 (12)4.3.3改进实践教学模式,融教学、实习实训、职业技能培养与社会服务为一体124.3.4完善实训条件,丰富专业实习教学模式体系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134.3.5 开展与企业深度合作 (13)4.3.6 创业模拟实践 (13)4.3.7创新教学质量评价方式 (13)一、国内国外物流专业发展情况概述从国内外物流教育态势及发展来看,众多大学都开设了物流专业。
据统计,目前国外已有24个国家和地区的218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相关专业课程,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洲。
2000年欧洲物流协会公布,在欧洲共有87所大学开展物流高等教育,其中54所大学设有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硕士和本科专业,另外33所院校在其他专业培养方案中,开设有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的课程。
美国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等约有50多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
欧洲、亚洲的众多大学,如德国科隆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流通经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开设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一直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到2008年, 全国本科加上高职、中职院校,物流类专业在校生达70万人。
目前,我国开设物流本专科教育的大专院校达160所,中专职高400多所。
目前我国各类大专院校物流专业年培养规模约20 000人左右,远远跟不上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从我国物流教育与人才需求的联系看,说明物流教育的发展仍然伴随着物流人才需求发展而发展。
二、国外物流专业与国内物流专业对比分析情况2.1专业课程设置美国是物流概念的发祥地,也是物流教育强国之一,约有50多所高校都设有物流管理相关专业。
以美国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我国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对比。
设置课程的目的为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课程设置过程中还会考虑市场需求导向与学生的就业倾向等因素,因此不同学院的物流专业课程通常既包含类似的物流基础知识,又因学院自身特点而各有侧重,对美国国内大专类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通用课程及我国高职类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通用课程设置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
2.2就业方向随着市场经济体系建立、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新兴的产业部门,将成为重要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各类大专院校物流专业年培养规模远远达不到市场的需求,因而, 物流类专业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乐观。
对国内外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方向对比分析如表2所示。
通过对国内外物流专业就业对比可发现,国内物流专业学生的就业领域大多集中在服务领域,较少甚至没有拓展至其他领域,就业岗位相对集中且低端;国外物流专业在培养学生是就注意拓展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故就业领域相对较广,不仅有服务业,还有制造业、卫生行业、零售业等,就业岗位扩展至制造业、零售业或卫生行业的物理管理岗2.3实训条件德国“双元制”教育即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教育与在企业接受实践培训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学生入学后随即进入企业进行参观,并从第二个学期开始学习实践课程。
包括在物流实验室做物流项目实验、物流学实验、配送中心实验、物料流控制实验、物流系统规划等一系列实践课程,并通过实验、案例分析、虚拟游戏、角色扮演、项目教学等来完成物流实践学习。
美国高校通过为学生提供在企业实践的机会来支持学生实习工作。
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一些特殊的课程,请企业家进入课堂进行讲座,并要求学生根据所听内容完成相关短文。
学生在校期间会参观一些生产企业、物流企业以及配送中心等,结合相应的讲座介绍,让学生得到直观的认识;从我国物流教育来看,各院校实践教学课程纷纷开设了许多软件类课程,包括ERP软件实验、供应链设计实验、采购软件实验、物流综合软件实验等课程,并在校内建设了物流实验室。
但是在物流设施设备操作、仓储与配送等这类需要配套硬件设施的实践教学,以及需要企业配合完成的诸如物流设备操作、物流现场调度等现场操作训练,很多高职院校只能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来进行,学生没有真正融入到企业进行实际操作,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无法实现。
2.4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办学的成功经验之一,这种办学模式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运转灵活、优势互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体现了学校和企业在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上的明确分工、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及相关资源共享的原则,其实质是通过产学、产教的合作,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企业一线高级技术人才。
2.4.1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1)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办学形式。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这种校企合作形式的典型代表。
这种校企合作形式具有如下特色:一是培养目标十分明确,而且能够坚定不移地贯彻始终。
二是无论是教师配备还是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都体现以企业为主的要求。
三是办学经费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
(2)学校主导、企业支持的办学形式。
美国的“学工交替”教育属于这种形式。
这种校企合作形式的特点,一是在培养目标上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是工作训练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学生进行的是有薪的工作,不同于过去学校派学生到企业实习那种只能旁观不能动手的方式。
四是政府强化企业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作用。
五是学校在给学生安排工作时主动适应企业的需要,尽可能考虑企业的要求,使企业接受学员工作成为其训练职工和选择新职工的人力资源事业的一部分。
(3)企业与学校合股的办学形式。
这是发达国家扩大学校自主权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结果。
这种形式有别于其他校企合作办学形式之处在于:一是学校不再隶属地方教育当局,而成为自主办学、独立经营的实体。
二是校企合作成为内部事务,不再停留在提供实习场所,接受学生工作等层面上,而是深入到学校管理与发展的各个方面,真正建立起学校与企业互惠互利、荣辱与共的关系。
三是学校实行董事会制,基本上按照企业运转模式来运作学校发展。
(4)企业独立创办学校。
这是一种完全由企业掌控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培养过程的方式。
其特点:一是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创办与企业生产、经营基本一致的职业技术学校,主要培养企业需要的各类人才。
二是学校是企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过程和学生参加工作的过程融为一体。
三是学生进校时同时具有了学校学生和企业徒工的身份,毕业后在企业工作。
例如举世闻名的奔驰公司在国内设有多所职业学校,所招学员毕业考试合格才能在企业当专业工人,不合格者可再学习一次,还不合格者则予辞退。
2.4.2国内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1)建立由学校与行业企业有关领导、专家和教授组成的高职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审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内容和学时的安排等。
(2)以学校与企业合作、公立与民办结合等办学形式和机制开展高职教育,为行业(企业)定向和委托培养、培训,并到本行业(企业)对口实习、顶岗实(3)采取校企一体,产学协作的方式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仿真企业生产现场环境开展实践训练与技术培训,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技术、管理专家等为兼职教师,把他们在生产第一线掌握的新技术、新规范充实到实践教学中去。
(4)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积极建立新的、独特的和稳定的校外基地,聘请有专长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师、高级技工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向学生传授实践技能。
(5)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实习点或实习网等途径,为高职学生毕业实习或毕业论文(设计)提供实践场地,使高职学生能够深入企业结合实际课题,真刀真枪地进行顶岗技术培训,并通过专业职业技术考核。
2.4.3与国外相比,国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差距“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
这点,从政府到高校已达成共识。
然而与国外校企合作相比,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形式至今仍基本上处于中浅层次阶段,与深层次的合作阶段相距甚远。
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校企合作”的客观性、必然性、必要性的认识与实践,无论是政府、行业(企业)、还是学校本身,都还处于“叶公好龙’阶段。
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企业的短期行为,学校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使校企合作机制还停留在浅层次的运行中。
(2)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而又少。
真正的校企合作应是双方自愿、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
从这点上看,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还相距甚远。
(3)在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今天,我国的行业和企业仍处于改制和转型之中,要想寻求一个长期的、稳定的、能全面满足教学需要的企业很难。
如何既保持教学的完整性、系统性,又能与企业合作,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实践方式,适应市场和企业发展的变化,是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4)企业追求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学校追求的是培养人才的质量。
市场经济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盲目性和风险性。
如何避免市场经物流管理专业济的诱惑给学校造成的消极影响,防止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观,保证学校的教育质量,也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5)高职院校自身的科研能力较弱,无论是在校企合作方面还是在校办产业(实业)方面都难以达到高水平。
因此,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等方面都须寻求新的出路和突破口。
三、差距及原因分析近几年我国物流职业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把物流专业人才列为全国十二类技能型紧缺人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