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历史文化名人研究
制作者:黄晓彤,刘偌冰
聊城是中华文明较早的发祥地之一。
悠悠数千载,这片土地上无数的英才相继辉耀,茂郁林立,其中既有万民敬仰的人文始祖,又有彪炳史册的哲后高士;既有治国安邦的名卿贤相,又有青史留名的清官良吏;既有经纶满腹的鸿儒硕学,又有名扬天下的学者文人……这些人或出生在聊城,或在聊城生活过,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们构筑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放射出光照千秋的文化精神。
一:伏羲:人文始祖曾在阳谷定居
伏羲,远古时期部族领袖,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
传说为中华远古帝王“三皇”之一。
据史志记载,伏羲在
今阳谷县北境长期居住生活。
清康熙十二年修《阳谷县
志》载:“阳谷北境有宓城,太皓伏羲氏之城也。
故宓城
传言为伏羲城。
伏羲或谓宓羲。
城在阳谷安乐镇以北,
阳谷在伏羲城以南,为伏羲教民种谷之地。
”伏羲对事
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仰观于天,俯察于地,推出了24节
气,开辟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新纪元;他以超人的智能,
将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数学符号描述下来,制作了八卦,
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
相
传,他造书契、正婚姻、创乐器、教人结网,从事渔猎畜牧,使原始社会进入渔猎畜牧经济时期。
二:孙膑:著名军事家
孙膑(约前380~前320),战国时齐国阿(今阳谷县阿城镇)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
著名军事家,本名失传。
因在魏国受过“膑”刑(古代酷刑,即挖掉膝盖骨),故名孙膑。
孙膑少时家贫,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得老师鬼谷子真传。
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后,忌其才能,骗他到魏国,将其处以膑刑(去膝盖骨)。
从此,孙膑发愤读书,研究兵法。
后由齐国使者秘密将其载回齐国,被齐威王任为军师。
齐威王十三年(前344),庞涓率魏军围困赵国国都。
赵国向齐国救援,孙膑围魏救赵,避实击虚,大败魏军于桂陵(今河
南长垣附近)。
齐威王十五年(前342),魏军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
孙膑先带军队攻入魏国境内,后又用减灶法,诱敌深入,大败魏军于马陵(今山东莘县),庞涓兵败自杀。
由此孙膑名扬天下。
其后,谢职隐居甲山(今莒县境内),著书立说。
著作有《孙膑兵法》。
主张“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提倡“赏不逾日,罚不过面(转脸)”。
认为采取“营而离之(迷惑敌人,使之兵力分散),并卒(集中兵力)而击之”等方法,寡可以敌众,弱可以胜强。
强调具体分析敌我双方的条件,做到“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
《孙膑兵法》久已失传,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中发现其残简440片,约11000余字。
阳谷县小迷魂阵传为孙膑与庞涓作战时所布阵法。
今存民国年间“孙膑阁碑”1幢。
三:曹植:鱼山梵呗源真宗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出生于山东聊城市莘县。
曹植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
曹植的散文同样也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32岁那年曹植因政治抑郁不得志徙封东阿。
忧郁中病逝,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
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相传曹植在东阿是潜心著作,在游鱼山(在今东阿县境)时,感鱼山之神制,闻空中天乐梵呗之声,美妙绝伦,意境深远,感悟甚深,于是将其音节纪录下来,结合《太子瑞应本起经》,撰文制音,作成了《太子颂》和《菩萨子颂》,遂成合汉曲梵音而制作梵呗之始。
梁《高僧传》卷十三: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音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四十二契当指四十二个曲章)。
《法华玄赞》卷四:陈思王登鱼山,闻岩岫诵经,清婉道亮,远俗流响,遂拟其声,而制梵呗。
四:鲁仲连:高士精神耀千古
鲁仲连,又称鲁仲连子、鲁连子和鲁连,战国末年齐国稷下学派后期代表人物。
鲁仲连的生卒年月不见史籍(据钱穆先生推算是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5年),今茌平县王老乡望鲁店人。
结合《史记》、《战国策》、《太平御览》等史籍中关于鲁仲连事迹记载可知:鲁仲连生于聊城,学于临淄,隐居于今桓台、高青锦秋湖附近,游于赵,死于今高青县高城镇。
在鲁仲连的早期活动中,他是以口才超群、谈锋机警的“辩士”形象出现的,但他和一般的辩士有着明显区别。
稷下学宫中的“天口骈”田骈、“谈天衍”邹衍等人大多务虚谈玄,斗嘴诡辩,鲁仲连则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为现实而辩,为国事而辩。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将自己的辩才直接应用到帮助田单收复失地、光复
齐国的斗争实践中。
鲁仲连善谋划,常周游各国,为人排难解纷不受酬报。
赵孝王九年(前257),秦军围赵都邯郸。
他以利害劝赵、魏“义不帝秦”,赵、魏接受其建议后联合燕、齐、楚等国抗秦,邯郸围解。
秦军撤退后,平原君想封赏鲁仲连,他坚辞不受;又以千金相赠,鲁仲连仍坚辞不受,他说:“一个被天下人看重的士人,最重要的是能够为别人排忧解难,而没有任何索取。
索取回报,那是商人才做的事情,我鲁仲连是决不会做这种事的。
”不久鲁仲连离开赵国,终生没与平原君再见面。
20余年后,燕将攻占聊城,齐派田单收复聊城却久攻不下,双方损兵折将,百姓遭受池鱼之殃。
鲁仲连闻讯赶来,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书信射入城中,一箭书退敌百万兵,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鲁仲连也由此创造了中国军事史和论辩史上的
奇迹(事见《战国策·齐策六》)。
事后,鲁仲连
谢绝封赏,逃隐于海上,并表示:“吾与富贵而
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表现出了齐之
高士的爱国、清廉、仗义的高尚德操,显示了过
人的胆识、高超的智慧和鞭辟入里、简洁含蓄的
论辩艺术。
英雄永垂不朽,高士光照千秋。
后来,人们
为了感谢鲁仲连射书救城之功,纪念他才智超群
的历史壮举,在聊城东门外修筑了一座砖石高
台,台下辟有拱门,是进城必经之地。
台的门洞
两侧,各有石刻横额,东书“鲁仲连台”,西写
“旷古高风”,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故事也代代
流传。
据史志记载,鲁仲连故址茌平县望鲁店村周围有海市蜃楼之景,称“连村烟市”,列茌平古八景,今望鲁店村鲁仲连祠及墓均修复完好。
五:季羡林:国学大师
季羡林(1911.8.2~2009.7.11),山东省清平县(今临清市)人。
著名东方学家、梵文学家,中国东方学的奠基人。
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
1935年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奠定了先生在国际印度学界的地位。
194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并任系主任长达四十年。
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
会科学部委员。
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研究会
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副主编、语言卷主编,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德国哥廷根科学院《新疆吐鲁番出土佛典的梵文词典》顾问,冰岛大学《吐火罗文与印欧语系研究》顾问,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六届全国人大常
委。
季羡林季羡林教授从事东方学和印度学的研究逾半个多世纪,在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等学术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是极其突出的,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是印度国家文学院名誉院士,伊朗德黑兰大学荣誉博士,并获得了印度瓦拉那西(贝那勒斯)梵文大学最高荣誉奖“褒扬奖”和德国哥廷根大学毕业后50年博士在国内外做出杰出贡献的金奖。
主要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罗摩衍那初探》、《印度古代语言论集》、《糖史》、《吐火罗文译释》(英文版);主要译著有马克思著《论印度》,《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印度古代大史诗《罗摩衍那》(七卷)以及《沙恭达罗》、《优哩婆湿》、《五卷书》、《家庭中的泰戈尔》等;主编的著作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