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历史文化名人初探课题组成员张寨中学8.5班全体学生组长吴丹阳段思雨杨亚蓉郭军磊苏子豪张敬军指导导师申兆龙【摘要】聊城是中华文明较早的发祥地之一,悠悠数千载,出现过众多的英雄豪杰、志士仁人,其中既有治国安邦的贤臣良相,又有抗敌御侮的民族英雄;既有经纶满腹的饱学之士,又有名扬天下的墨客文人,这些人或出生在聊城,或在聊城工作、生活过,他们为聊城做出了重要贡献,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们构筑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放射出光照千秋的文化精神。
搜寻、整理和探究聊城历史文化名人那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及其辉煌的成就,是聊城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聊城的历史和文化,培养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对于将来建设家乡,报效祖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聊城历史文化名人【引言】聊城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因位于古聊河西岸而得名,有“江北水城”的美誉。
下辖一区一市六县(东昌府区、临清市和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县),皆为古老名邑。
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事农业生产。
可以追溯到距今约六七千年的8座龙山文化城,它们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
几千年来,涌出了无数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不可尽举。
现摘其要者,以飨读者。
【研究方法与过程】借鉴已有资料,在校图书馆查阅历史典籍,微机课时上网搜寻资料,周末走访附近老人名人。
五一、十一、寒暑假参观名人故居、纪念馆。
【需要的材料】纸笔,历史典籍,照相机。
【结果】根据全班同学的调查研究,现在把研究成果汇总如下,供大家参阅,如果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伏羲:人文始祖曾在阳谷定居伏羲远古时期部族领袖,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传说为中华远古帝王“三皇“之一据史志记载.伏羲在今阳谷县北境长期居住生活。
清康熙十二年修(阳谷县志》载:“阳谷北境有毖城,太皓伏羲氏之城也.故毖城传言为伏羲城。
伏羲或谓毖羲。
城在阳谷安乐镇以北阳谷在伏羲城以南,为伏羲教民种谷之地。
“伏羲对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 仰观于天俯察于地,推出了24节气, 开辟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新纪元:他以超人的智能,将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数学符号描述下来.制作了八卦,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
军圣孙膑军圣孙膑,战国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阿城镇)人,孙武四世孙,著名军事家。
孙膑早年与魏人庞涓共同习艺于战国时隐士鬼谷子。
庞涓忌孙膑之才,借故施以“膑”刑,意欲使孙膑从此隐迹于世。
其后齐国使者暗中将孙膑载回,威王任孙膑为军师。
孙膑先为田忌设攻魏救赵之计,大败魏军于桂陵(今河南长垣附近),后又用“减灶”之法惑敌,于马陵(今莘县西南)预设伏兵,再败魏军。
庞涓势穷自杀,孙膑因此而名显天下。
后隐居,著《孙膑兵法》。
但失传久已,1973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之竹简,经鉴定内有《孙膑兵法》残编,整理得440简,11000余言。
旧时阳谷阿城镇有孙膑庙,阳谷城北有孙膑阁及大、小迷魂阵,莘县有马陵之战古迹等多处。
呗圣曹植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人,三国魏杰出文学家,太和三年封东阿王,期间“登鱼山,闻岩岫诵经,清婉遒亮,远俗流响,遂拟其声,而制梵呗”,“纂文制音,传为后世”(《法华玄赞》),世称“鱼山梵呗”或“鱼山呗”。
我国最早的佛教梵呗就是从曹魏时代开始的,曹植就是“改梵为秦”的中国化佛曲--梵呗之音创始者。
作为最早的中国佛教音乐,“鱼山梵呗”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仍兴盛世界。
旧志将“鱼山闻梵”列东阿古八景。
今东阿县鱼山麓有曹植之墓,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学士傅以渐傅以渐(1609—1665年),字于磐,号星岩。
聊城人。
清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为清代开国状元。
初任弘文院修撰,后任国史院侍读学士、秘书院大学士,顺治十四年加封太子太保,次年授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曾奉旨纂修《明史》、《清太宗实录》,任清太祖、太宗《圣训》总载,又奉命屯曹本荣合著《周易通注》,还曾奉旨总编《通鉴全书》、著作仅《四书易经制义》尚存。
傅以渐在政治、文化上多有建树,深得顺治帝器重。
后因病辞仕归家,曾主持编撰《聊城县志》。
康熙四年病故,葬于聊城傅家。
傅斯年傅斯年(1896年-1950年),字孟真,聊城人,清朝开国状元傅以渐第七世孙,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史学家。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被誉为“通才”。
一生著述丰厚,对新文化建设、历史学新领域的开拓、新教育思想的提倡等均有卓越的贡献。
无论作为学者,还是作为社会活动家,傅斯年先生在中国现代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抗日名将张自忠张自忠(1891—1940年),字荩忱,临清唐园村人。
著名抗日爱国将领。
1914年投笔从戎。
曾率部重创日军,取得喜峰口之役大捷。
1938年任27集团军团长。
率部在鲁南重创日军,为台儿庄战役胜利奠定了基础。
6月又率部在信阳得胜关一带阻击日军西进,并升任33集团军总司令。
1939年5月10日两次重创日军,取得“鄂北第2次大捷”,荣获“宝鼎勋章”,晋升为第5战区右翼兵团总指挥。
1940年5月在日军10万重兵三路进攻下,坚决迎击日军,重创敌人,后因寡不敌众,率部撤至南瓜店附近杏仁山。
16日,日军进攻,最后伤亡殆尽,张身负七处重伤,壮烈殉国。
这是抗战时期牺牲在疆场的唯一一位集团军总司令。
重庆和延安分别举行盛大隆重的葬礼和追悼大会。
1982年4月16日,国家民政部追任为“革命烈士”光荣称号。
李苦禅李苦禅(1899—1983年)原名李英杰,号超三,聊城市高唐人。
中国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
幼年受民间艺术启蒙。
1922年考入徐悲鸿主持的北平艺专,学习西画。
1923年,拜师齐白石,学习国画。
师古又不泥古,独创了大写意花鸟画的一代风范。
为白石老人生平最得意门生和尊友,曾为之题“弟子苦禅画,白石门下只此人也”。
1 939年,因“抗日爱国罪”被捕入狱,坚贞不屈。
1949年,被徐悲鸿聘为北平国立艺专教授,当年并被推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央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等职。
1983年6月11日病逝。
季羡林:国学大师季羡林(1911—)山东清平(今临清)官庄人,高唐县也有季羡林故居。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作家。
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5年赴德国留学。
1946~1983 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78~1984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等职。
其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建树颇多。
主要著作有《1957-1959印度民族起义》、《天竺心影》、《牛棚杂记》、散文《月是故乡明》、译品《大唐西域记今译》等。
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孔繁森孔子第74代子孙,聊城市堂邑五里墩村人,1961年7月于聊城技校毕业后,应征入伍,1964年被评为济南军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同年10月赴京参加国庆15周年观礼。
1966年9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复员回到聊城,任聊城技工学校革委会副主任。
1971年到聊城地革委生产指挥部工作。
曾任共青团聊城地委常委。
1975年3月,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
1979年7月赴西藏自治区。
任中共岗巴县委副书记。
1981年4月回聊城,历任中共莘县县委副书记,聊城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党组成员,聊城地区林业局局长、党组书记,聊城行署副专员、党组成员。
1988年,再次赴藏,任拉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副书记。
1992年11月,调任阿里地委书记、阿里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政协阿里地区委员会主席。
1994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
1994年11月29日,在带领工作组赴新疆塔城地区考察时,不幸以身殉职。
为纪念孔繁森、发扬孔繁森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共聊城地委、聊城地区行署,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先后作出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决定。
《人民日报》发表《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社论。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乔石,先后为孔繁森题词,对孔繁森同志给予极高的评价。
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孔繁森“模范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的称号。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文化内涵底蕴非常丰厚,其历史上出现的文化名人谓是灿若星河,不胜枚举,是聊城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亮丽品牌,也是一个地方文化发展中的最有力武器。
鉴于此,整理发掘在全国知名度较高的各行各业的“历史文化名人”,加以大力宣传,打造聊城文化品牌,提高本地知名度,逐渐提高对外开放、发展的水平,从而带动整个聊城文化乃至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挖掘历史内涵,展示文化底蕴,促进聊城的进步与发展,作为聊城人我们责无旁贷!参考文献[1]聊城市初中教学研究室编著《聊城历史》青岛出版社,2005年版[2]聊城等文化网站[3]《莘县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