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共6题;共22分)1. (2分)下列划线字注音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 窈窕(yáo tiǎo)蒹葭(jiān jiā)B . 荇(xìng)菜关雎(jū)C . 溯徊(sù huí)寤寐(wǔ wèi)D . 萋(xī)萋琴瑟(sè)2. (2分)选出下列注音和书写都正确的一项()A . 繁衍(yǎn)巍峨(é)生意盎然(àng)分道扬镳(biāo)B . 嶙峋(líng)消声匿迹(nì)河豚(tún)焙烧(bèi)C . 恣睢(suī)拮据(jié)阔绰(chuò)与日具增(jù)D . 踌躇(chóu chú)言简意赅(gāi)滑稽(jī)铿锵(kēng jiāng)3. (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屠呦呦在小草中萃取的青蒿素,使全世界亿万疟疾病人造福。
B . 我国每年因吸烟引发疾病导致死亡的人数大约100万左右,控烟立法迫在眉睫。
C . 为水上古城元宵灯会量身制作的融传统人文故事、地域特色于一体的花灯,体现出现代灯光技术与古典文化艺术的结合。
D .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宗旨是能否通过具有普及性的诗词内容,打造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
4. (2分)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她把麦粒磨成面粉,贴了一锅死面饼子。
(2)他兄弟俩只有我一个男孩子,想把我培养成人,将来能光大门楣。
5. (6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①只见妖精一只手举着火尖枪,站在那中间的一辆小车儿上,一只手捏着拳头,往自家鼻子上捶了两拳。
八戒笑道:“这厮放赖不羞!你好道捶破鼻子,淌出些血来,搽红了脸,往那里告我们去耶?”那妖魔捶了两拳,念个咒语,口里喷出火来,鼻子里浓烟迸出,闸闸眼火焰齐生,那五辆车子上,火光涌出。
连喷了几口,只见那红焰焰、大火烧空,把一座火云洞,被那烟火迷漫,真个是熯天炽地。
……这行者神通广大,捏着避火诀,撞入火中,寻那妖怪。
那妖怪见行者来,又吐上几口,那火比前更胜……行者被他烟火飞腾,不能寻怪,看不见他洞门前路径,抽身跳出火中。
②行者笑道:“嫂嫂要见令郎,有何难处?你且把扇子借我,扇息了火,送我师父过去,我就到南海菩萨处请他来见你,就送扇子还你,有何不可!那时节,你看他可曾损伤一毫?如有些须之伤,你也怪得有理,如比旧时标致,还当谢我。
”罗刹道:“泼猴,少要饶舌!伸过头来,等我砍上几刽!若受得疼痛,就借扇子与你……”(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以上两个不同章节的选段描绘的故事情节。
(2)《西游记》是青少年读者最喜爱的古典小说,根据你的阅读体验,从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角度简要说说《西游记》受青少年读者喜爱的原因。
6. (8.0分)歌词为了突现主题往往有中心句,请在下列横线上写上这两首歌词的中心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中心句:________二、阅读理解 (共5题;共48分)7. (6分)(2020·玉林模拟)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各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京华”指北京;“黄花”指菊花;“蛾眉”指女子细长而略弯的眉毛,这里借指女子;“肝胆”指真诚的心;“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是青色,言位最低的官服色。
B . 词的上阕先写中秋时节的京城之景;次写词人沉甸甸的心情,因积贫积弱的中国被外国列强割地赔款,前途危殆;最后写对自己女性身份的不甘愿,抒发忧国忧民虑己的矛盾心情。
C . 词的下阕,写作者虽为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表达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之情。
可叹的是,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觉泪湿衣衫。
D . 如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的“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一样,“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是秋瑾感慨知音难觅的失意和伤心。
8. (13.0分) (2018七上·天台期中)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论语》十二章选段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军》)(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不逾矩________ ②人不堪其忧________③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 ④逝者如斯夫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 (7.0分)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慕田峪观云海暮春的一天,一位朋友约我去慕田峪长城看桃花,我却意外地看到了像黄山那样的云海。
几年前我游黄山时,那“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曾使我激动不已,久久难忘。
那天凌晨,小雨刚刚扫过慕田峪,空气中弥散着新鲜的潮意。
我与朋友沿着登城步道拾级而上,阵阵雾气迎面扑来,愈往高,雾愈浓。
雾气中依稀伴着清馨的花香,沁人心脾。
我们登上了长城,凭高远眺。
方圆几公里的范围内,聚集着一片茫茫的白云。
周围的群山时隐时现,远远望去,宛如一个个小岛出没在波涛滚滚的白浪之间。
远处的云雾洁白如雪;近处的云雾似阵阵清烟缠绕在山腰之中。
而飘忽不定的山风,一会儿把连在一起的云撕开,一会儿又把几块云衔在一起,一会儿又把云塑成了各种难以名状的造型……真是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
我们就像置身于飘渺虚幻的仙境里。
云雾中不断传来游人的说笑,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我被这奇妙的景观陶醉了,心潮就像那云海一样起伏不平,感触万千:那云雾缭绕的山峰多么像黄山俊秀的倩影;那挺拔苍劲的古松又多么像黄山的迎客松……我忽然想到,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该有多少黄山,该有多少云海奇景啊!正因为慕田峪一带群山环抱,草木苍翠,风微沙沙,气候湿润,雨雪天后,才容易出现云雾。
像今天这样壮观的景象真不多见。
我们正谈着,一大片白云慢慢飘来,把我们前面的山坡遮盖了,而连绵起伏的长城恰似一条巨龙,昂首翘尾,穿云破雾,伏在这茫茫云海上,大有奔腾欲飞之势。
烽火台上,一缕青云正徐徐升起,一眼望去,真像是当年御敌报警的“狼烟”。
一阵轻风袭来,云雾渐渐淡了,对面的山峰在一线蓝天的映衬下,格外隽秀。
白色的云团在山腰浮动,墨绿色的山峦远近高低,层层叠叠,溶在蓝天白云之中,构成了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
我指着对面的山峰问朋友,那是什么地方?他说,那个地方叫苇店。
据说,当年修筑长城的壮举感动了二郎神,他在夜间挑了两块巨石赶来相助。
刚走到苇店时,鸡叫了,二郎神不愿露其真身,放下石头埋好扁担回去了。
后来,那里就留下了两块巨石,当地人叫“一担石”。
人们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上苇店,下苇店,中间藏着金扁担。
”人们说,谁若是能找到金扁担,谁就能过上好日子。
这时,一束阳光透过云层,射到大地,天晴了。
阳光照着风景如画的旅游区,照着长城内外一排排红砖青瓦的农家新房,照着蜿蜒如带的柏油公路,照着一望无际的肥沃农田……阳光下,山显得更青了,云显得更白了。
(1)文中描写长城时所使用的修辞方法是下列哪一项,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写在括号内()A . 排比B . 比喻C . 拟人D . 夸张(2)文中描写长城时运用了四个四字词语,它们依次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10. (7.0分)(2017·新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深思笃行:面对传统文化尤炜《中国诗词大会》火了。
在许多家庭里,对古代诗词“无感”的孩子,脑中古诗词几乎“无存”的父母,甚至觉得竞赛类电视节目“无趣”的老人,都被吸引到荧屏前,一看再看,如痴如醉。
新学期刚开始,不少师生已经在语文课上玩起了“飞花令”。
在一个文化取向日趋多元的社会,要将教育背景、审美偏好、思维方式迥乎不同的多个人群吸引到一起,仅仅依靠带有娱乐性的节目创意与市场化的节目运作是很难做到的。
可以说,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与魅力,放大了当代传媒的“圈粉”“造星”功能,从而产生了极佳的传播效果。
此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的热播,原因也莫不如此。
原来日用而不知的汉字有如此大的魅力;原来看起来平常的成语有那么深的江湖;原来那些“道不得”的眼前景、“说不清”的心头情,都已经在古诗词中有了精妙的表达;原来诗和远方并不在天的尽头,而在历史的深处……无论是惊叹、感慨,还是自愧,种种“原来”告诉我们,虽然枝干屡遭风雨,花叶时或凋零,传统文化的根柢仍然深固。
经历了坎坷与冲击,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依然存在。
在内心深处,它们其实从未远离。
中国文化的基因,以及它所维系的中华文脉,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真正基石。
所谓传承传统文化,其重点就在于不断强化这种基因,维系这一文脉。
近年来,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始得到重视,但严格说来,普及与传承并不相同:前者,关注点是知识的组织与传播;后者,着眼于精神的开掘与延续。
在广大中小学,应明确地将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中华美德、人文精神这些“道”作为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重点。
课程目标的确立、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改进都不能偏离这些重点。
有人认为,中小学生主要应学习传统文化常识,理念、精神一类的东西对他们而言过于“高深”。
其实,基础教育的“基础”二字,主要意义并不是“简单”或“肤浅”,而是“必需”和“祭奠”。
普及文化常识犹如修枝剪叶,散花献果;传承文化精神好比耘土浇水,培根固本。
于根柢处着力,正是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
当然,因学生的年龄不同,在具体教学中需要遵循“接触、感受——了解、认知——理解、认同”的规律。
但是,那种以“降难度”和“打基础”为辞,将传统文化学习窄化为常识积累和文词记诵的做法,显然并不符合传统文化的本旨。
进而言之,“常识”的意义也应有所拓展。
常有的观念、常见的思想、常态的行为等,都应属于“常识”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