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高中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历史试题1.战国时期,包括秦在内的边地逐渐繁荣,在郡下分设若干县。
一些诸侯国新税制的推广使得地方有了多余的财力扩充机构。
这表明A.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成为时代发展趋势B. 社会改革推动了新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诞生C. 兼并战争促使各国纷纷加强对人民的控制D. 生产力发展推动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答案】D2.战国时期,“天下”意识逐渐普及,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
《韩非子》中“天下”一词使用频率最高,如“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
这反映了当时A. 法家思想融合了百家之长B. 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C.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D. 秦国为统一制造舆论准备【答案】C3.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A. 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B.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C. 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D. 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答案】D4.汉代太常的职责是掌管祭祀祖先鬼神,引导天子祭祀。
太常的“常”同“尝”,乃依四时奉献时物让祖先鬼神时时尝新之意。
太常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兼管文化教育,皇陵所在县的行政,也统辖博士和太学。
据此可知,汉代的太常A. 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B. 成为了当时级别最高的官职C. 强化了神权和王权的结合D. 延续了家国一体的政治传统【答案】D5.下表为北宋初期官员出席曲宴(古代宫廷赐宴的一种)的部分记载。
这反映了宋初A. 边患问题得以解决B.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 科举制度日益完善D. 崇文抑武局面形成【答案】D6.明天启年间,入内直宦官刘若愚对批红情形描述如下:“凡每日奏文书,自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遵照阁中票来字样,用朱笔楷书批之,间有学的偏旁偶讹者,亦不妨改正。
”据此分析可知,明朝A. 内阁票拟权得到一定维护B. 内阁制是宦官专权的根源C. 皇帝决策时重视宦官智慧D. 批红权与票拟权相互制衡【答案】A7.雅典法律规定,一般公民接受或提供嫁妆不得超过五十德拉克玛的价值,最富裕阶层也不得超过这个数目的两倍,如果超过标准,超过的部分应奉献给赫拉和宙斯。
这反映出雅典A. 公民生活受到限制B. 公民的等级差异演化C. 巧立名目掠夺财富D. 俭朴的社会风尚形成【答案】A8. “罗马法的最后发展阶段出现在与其土生土长之地全然不同的土地上和罗马帝国最不罗马化的民族之中。
……立法活动在那里紧张地进行着,整个古老的生机和威力一直保持着其全部光彩。
”材料中罗马法的特点是A. 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B. 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C. 注重调节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D. 注重形式,程序烦琐,缺乏灵活与变通【答案】C9.有学者认为,英国既是第一个摧毁专制政体的国家,但也是最后建立起民主政体的国家之一。
这表明英国A. 君主立宪政体尚不完善B. 政治制度具有落后性和保守性C.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D. 民主进程具有渐进性和连续性【答案】D10.1937年罗斯福向国会提交“填塞法院计划”咨文,提出“如果法官在70岁拒绝退休,总统有权再额外任命一位大法官与其共事”。
对此,最髙法院大法官休斯反驳指出“增加法官会降低法院效率”。
最终参议院以70比20的结果否决了这一方案。
这反映出美国A. 总统试图扩大行政权力B. 参议院捍卫司法独立C. 民主程序复杂效率低下D. 民主政治基石的坚实【答案】D11.18世纪下半叶,法国国王提出征收廿一税,尽管高等法院不愿登记新税法令,但是未能阻止。
这种强权做法激起贵族及其他特权者的抵制,他们将君主行为斥之为“专制”,并通过公共舆论对政府施压,由此侵蚀了王权的合法基础。
材料反映了 A. 法国贵族成为反封建的先驱B. 法国传统秩序蕴含了民主趋势C. 征税激起了法国大革命爆发D. 贵族要求限制国王的税收权力 【答案】B12.据统计,从1851年至1900年的50年间,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的重大成果数目,英国占105项、法国占65项、美国占33项,而德国占202项,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前半期。
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 科学家们的艰苦探索B. 启蒙思想的影响C. 殖民争霸战争的刺激D. 政治体制的调整 【答案】D13.1834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提出,清政府“在思想上极为愚蠢而且在道德上极为堕落,梦想他们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民族,完全不了解国际法的原理和实践,所以该政府不能够由文明国家按照它们中间所公认的和实行的那些规则加以处理或对待”。
该言论旨在 A. 为发动对华侵略辩解 B. 联合欧美列强威胁中国 C. 向中国要求平等权利 D. 指责晚清政府保守落后 【答案】A14.删书衙是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下设的一个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删改《论语》、《孟子》、《中庸》、《诗经》、《礼记》、《春秋左传》等古籍中与太平天国教义不一致的内容,但依旧保留三纲五常等儒家伦理观念。
其主要目的是A. 反对清王朝统治的思想基础B. 构建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C. 消除民众对儒学的盲目崇拜D. 扩大基督教义在中国的影响力 【答案】B15.1895年5月7日《申报》说“以堂堂中国,土地之广,军饷之充,人民之众,以视日本区区一岛国,过之奚啻十倍。
苟能坚持战议,虽彼战屡胜,我战屡败,然两军相见,败者固多丧失,胜者亦不能毫无损伤。
相持既久,兵饷俱穷,俯首请成当出于日本。
”作者认为A. 国人对中日国情认识出现偏差B.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是历史必然C. 坚持持久抗战就能取得战争胜利D. 国人缺乏反省沉浸天朝上国梦境【答案】C16.1910年9月,资政院正式成立。
职权是议定国家出入预算、决算、税法、公债、制定法规、弹劾大臣等。
根据资政院院章,资政院总裁出自钦定,清廷视之为控制资政院的工具。
资政院第一任总裁溥伦,主张凡事“先交资政院参议”,他与度支部(主管财政)大臣载泽经常因政务问题发生争论。
以上材料A. 体现“分权与制衡”的色彩B. 表明资政院是最高决策机构C. 表明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D. 加剧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分歧【答案】A17.北京的学生们看到《晨报》上“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
国无亡日,愿合四万万众誓死图之”的呼号,踏上了示威抗议之路。
而将北京五月四日发生的事件传遍全国,也端赖报章之力。
据此可知A. 舆论宣传推动了五四运动的进程B. 五四运动是报纸宣传掀起的革命C. 报刊宣传有利于民族进一步觉醒D. 五四运动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答案】A18.下表下表中共党员成分的构成变化反映了A. 国民革命的开展B. 共产国际的要求C. 革命任务的变化D. 土地革命的进行【答案】D19.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不断向苏方强调日本对苏联也具有重大的也许是更大的威胁。
政府要员陈立夫在与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的谈话中也表示:“中国是日本进攻的首当其冲的目标,而苏联则是第二个。
”这种做法旨在A. 塑造中国积极抗战的形象B. 提防日本对苏联的侵略C. 为中国的持久抗战做准备D. 赢取苏联的同情和帮助【答案】D20.1949年,美国政府在发表的《白皮书》中写道:(1947年)国民党军攻占延安曾被宣扬为一场伟大的胜利,这实则是一场既浪费又空虚的,华而不实的胜利。
其判断依据是这次行动A. 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B. 给了人民解放军以喘息之机C. 牵制了国民党大量军事力量D. 有利于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答案】C21.建国后召开的某次大会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小生产的限制下面,解放我国的生产力”的任务。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各民主阶级、民主党派、工农业劳动模范等各界、各民族代表。
这次会议是A.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D.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答案】B22.《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用来推翻了封建制度的那个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同时它还造就了将运用这武器来反对它自己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以上论述A. 肯定了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B. 指出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主义发展C. 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D. 揭示生产力发展必将引发社会变革【答案】D23.1871年3月,巴黎公社成立后取消了常备军和国家官吏。
规定公职人员必须是社会公仆和勤务员,只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
这体现了A. 廉洁政府的政治理念B. 一切为工人服务的宗旨C. 公社的社会主义性质D. 民主原则在公社的践行【答案】A24.新政府面临着紧迫的任务,战争还在进行,彼得格勒面临德军威胁,农民在等待解决土地问题,工业品比前一年减少了1/3,粮食价格比战前上涨了10倍,士兵不听指挥,到处是难民、逃兵、流浪者。
上述材料描述的状况A. 促进了沙皇俄国的覆灭B. 加快了二战转折点的到来C. 导致资产阶级政府倒台D. 加速了社会主义苏联解体【答案】C25.阅读下表:20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文献。
对其相同点认识正确的是A. 说明阶级基础和社会环境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B. 阶级斗争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果能否实现C. 都是民主与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D. 都借鉴地吸收了欧美民主的精华【答案】A26.下图取材于马歇尔计划创作的漫画。
结合所学判断,马歇尔计划A. 确立了美元主导的经济霸权B. 促进了欧洲各国经济的恢复C. 扩大了杜鲁门主义的应用范围D. 刺激了苏联开始经济体制改革【答案】C27.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欧洲各国协同推出了一系列文化建设计划,如“欧洲电视电影节”、“视听尤里卡计划”、“无疆界欧洲”等,“在联盟内部消除购销及发送接受视听产品中的一切壁垒”。
欧洲各国的文化建设计划A. 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B. 消除了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C. 推动欧共体向经济政治实体的过渡D. 进一步增强欧洲人民的集体归属感【答案】D28.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根据冷战结束后对未来国际关系的描绘与预测画出下边示意图。
据此可知,他意在说明A. 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完全形成B. 世界始终处于矛盾冲突的动态发展中C. 美国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D. 世界多极与多文明关系取代两极对抗【答案】D29.毛泽东在提到某一条约时说:“(它)巩固了两国的友好关系,一方面使我们能够放手地和较快地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一方面又正在推动着全世界人民争取和平和民主反对战争和压迫的伟大斗争。
”该条约是A. 《日内瓦公约》B.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C. 《朝鲜战争协定》D.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答案】D30.1978年12月,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在北京饭店签下协议。
协议规定,美国采用补偿贸易方式或其他支付方法,向中国主要城市和游览区提供可口可乐制罐及装罐、瓶装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