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隧道窑实际问题分析与解决措施
隧道窑实际问题分析与解决措施
4 焙烧出现低温
焙烧带火呈樱桃红色或浅红色,明显要出生砖,焙烧温度提不起来。 原因可能是:内燃偏低,用闸不当,低温段已基本耗尽内燃,到高温段
已无煤可烧而烧窑工又未能及时发现。当供风不足出现低温时,从火眼
投入煤粉火焰前行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反之,火焰迅速跑了,说明风量 太大,把热吹跑了,温度升不起来。此时,可把干的木柴或拌有废油的 木屑,投入保温带和焙烧带的火眼投柴救火。 对因供风不足出现的低温还应缓步加高风闸,增加风量,但不许猛提 高闸,否则会吹灭余火。对因风量太大而出现的低温,则应降闸减风或 挡一下出车端砖垛限风,在保温冷却带有余热闸的应立即落闸关闭。
2 焙烧倒窑
焙烧带的砖垛倒了,如果是码窑不当所致,则倒下来的砖不会出现严重变形。如果是
焙烧温度太高,超过了烧结温度范围的上限,砖坯软化甚至熔化,则倒下来的砖严重变形,
颜色变深,甚至粘结成一个整体。此时,唯一的办法是从窑的出车端逐一拉出窑车,直到
拉出倒砖的窑车,清理干净哈风洞里的碎砖和轨道砂沟,才能进车。造成这一事故的原因 是焙烧失察,没有及时发现窑内高温并采取相应措施降温,以及内燃过高没有在焙烧初期 低温耗煤,等砖坯到了高温带已无法控制。 预防的唯一办法是,及早发现高温倾向,如揭开火眼时窑内砖出现耀眼的白色,甚至砖 垛似乎有些摇摆,就是极端危险的信号,立即应降闸限氧,对在保温带有余热闸的应立即 高提余热闸,把从出车端来的风拉走,使焙烧严重缺氧,限制火势。如果没有余 热闸则可以用报纸等遮挡出车端的砖垛,阻止进风,同时进车,把高温 砖垛推到较低温度的保温带。 严格控制内燃掺量,不许超标。
坯垛连起来增加坯垛的稳定性。
出现以上三种问题的原因是码窑不当。码窑的基本原则是:①码窑密度:对 于烧内燃砖,一般认为每1立方米窑室空间码260块(普通实心砖)比较合理, 多孔砖和空心砖由于壁薄、有孔、用料较少,当折算成实心砖时,码窑密度 可以适量增加;②坯垛断面上的通风总面积应大于坯垛断面之30%,更必须大 于坯垛两侧及顶部与窑墙之间的通风面积;③当采用手工码坯且窑室高度超
3 焙烧带出现高温
当砖垛温度接近其烧结温度范围的上限时,称之为焙烧带出现高温, 此时砖坯火色由黄色转向浅黄,应高度戒备。其原因是焙烧火情掌握不
准或没有及时发现火情已达到了烧结温度。对内掺煤太高的砖坯尤易发
生。此时应该采取的措施是:有外燃煤时,停止加煤,注意火情变化。 在保温冷却带有余热闸时,立即提闸,短风限氧或部分遮挡出车端砖 垛,减少进风。揭开火眼,灌冷风降温。当保温带较长时,可适当降低 用闸,限制风量。往高温区的火眼里倒干沙、炉灰干土等料压火。当高 温出现在焙烧带的某一小段时,可以从该处火眼用小风量的风机(如煮 饭用的小风机)灌冷风降温。切忌不可在高温时从火眼灌水降温以免窑 内墙砖炸裂、损伤窑炉。内掺煤量不可超标。
6 面火严重超前
面火比底火快几排甚至10排,同一断面上,坯垛顶部已经红了,底 下还是黑的,窑室越高,这一情况越容易发生。理论上说断面火势应齐
头并进,实际生产中很难做到,一般认为相差1~2排是可以容忍的。
这是因为热空气轻而上浮,所以火焰总是冲天而起。对内燃转来说, 如果炕腿太稀太高,造成风量太大,带走热量太多,底火就烧不起来。 对全外燃砖来说,如果炕腿太密太矮,投入的煤下不了底,炭灰由很快 堵住了已经很小的底部风道,火就更烧不起来。对此,均应改进码窑形 式,以合理的下稀上密,人为地造成垛底部阻力小,顶部阻力大,来平 衡通过坯垛的风量。 焙烧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加高远闸以加大底部抽力。
7 底火超前
窑内底火比面火快好几排,同一断面上坯垛底部温度高出100℃以上。 原因是有的人错误理解了下稀上密的码窑原则,坯垛顶部砖坯堆积得密
不通风,当然就烧不起来了。
这时最怕的是底火严重超温、坯体软化、坯垛倒塌,造成焙烧带倒 窑。 如果是外投煤较多,且直落坯垛底部,造成底火太大时,应立即降 低远闸,减少炕腿风的抽力,同时调低首闸,封闭焙烧带火眼,不使冷 风侵入降温。 洽本的办法则是,码窑时砖坯之间至少应留有10mm~15mm(约一指宽) 的风道。
1 潮塌
预热带的砖坯因吸潮、凝霜、软化而致坯垛倒塌,严重时砖坯变成 一堆稀泥。原因是入窑砖坯太湿,用闸不当,水排不出去以窑砖坯的水分,对一次码烧隧道窑,宜将码 好砖坯的窑车在窑外静停一段时间,使砖坯自然脱水后再进入窑内。码 窑时坯垛应平、稳、直、正,不要让相邻砖坯靠拢,坯垛至少溜出不少 于15mm~20mm的缝隙,使坯垛通风良好。 处理的办法是:从进车端拉出坯垛倒塌的窑车,清理干净哈风洞里 的废坯后,再把拉出来未倒塌的窑车顶进去,改变用闸,以潮塌坯垛后 面一个车位的闸为最高闸,如在3号车位潮塌,则应以4 号车位的闸为最高闸。
隧道窑实际问题分析与解决措施
隧道窑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受到自然条件和温度、气压、原料、生产工艺、 砖坯质量及操作人员工作情绪等许多因素的影响,生产出现问题在所难免,只要 我们对这些问题能够及时发现、正确判断原因,妥善处理,问题不难解决,并将 其影响减小到最小,损失降至最低,或没有损失都是有可能的。为此,本文对隧 道窑在焙烧时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
过1m时,坯垛下部砖坯之间的空隙约50mm(三指宽),中部约30mm(两指
宽),上部约10mm~15mm(一指宽),上中下各占三分之一高度;④大断面隧道 窑采用机械码坯时,不可能做到上述的下稀上密。纵向宜留通风道,横向则 留有若干横向风道,以消除断面温差;⑤砖坯码好以后宜在窑外静停8h以上 自然脱水,以便于减小窑炉干燥负担,提高生产能力并可减免裂纹,为一举 三得;⑥砖坯应前后对正、左右看齐,使风道畅通, 且平稳整齐,以免在窑车行进中歪倒。
5 焙烧带火不下底
焙烧带坯垛上部温度高而底部的温度就是起不来,其原因可能是炕 腿码转不合理。如果炕腿太稀、太高则通风量太大,热量全被吹跑了;
反之,如果炕腿太密,通风严重不足,火也烧不起来。对于普通实心砖
来说,相邻两转之间的间隔(风道)不宜少于30mm,不大于55mm,风道 高不少于115mm,不大于370mm,推荐选用240mm为佳。 一旦出现火不下底,可以高提手闸(紧靠焙烧带的闸)把面火拉下来, 并从该处火眼投放干柴或拌有废油的木屑,并密切观察,一旦底火温度 起来了即停止投柴并缓慢落首闸,恢复正常焙烧。
8 中火超前,边火滞后
焙烧带坯垛中部火势超前于两排火眼以上,同断面上中部砖坯温度高于 两侧100℃以上。
隧道窑码坯时,坯垛两侧和顶部都必须留有50mm~80mm的间隙,形成
一条通畅的风道,而坯垛上部砖坯之间的缝隙才15mm~50mm,于是大 风量从坯垛两侧快递通过,带走大量热能,中部砖坯“捂着烧”热又散 不出去,结果必然造成中火大,边火弱,看起来就像“中火超前,边火 滞后”。 其洽本的办法是坚持中稀边密的码窑原则,在整个坯垛的中部留出通 风道,其留出的通风道的宽度之和应等于坯垛两侧与窑墙的间隙之和, 以平衡断面风速,坯垛断面上留出的通风道宜中间最宽,两边渐窄,最 好是码成若干个坯垛,使在窑车上的坯垛形成纵横风道,更有利于减少 断面温差,如果窑高度越高,可以在坯垛上部用几块“拉条坯”把相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