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

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

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出自Wiki跳转到:导航, 搜索关键字:多样化|个性鲜明|平易畅达宋代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宋代散文沿着唐代散文的道路而发展,最终的成就却超过了唐文。

后人有“唐宋八大家”之说,而八位古文作家中有六人出于宋代[1]。

而且北宋的王禹偁、范仲淹、晁补之、李格非、李廌,南宋的胡铨、陆游、吕祖谦、陈亮等人,也都堪称散文名家。

宋代散文作家的阵容比唐代更为壮大。

宋代作家吸取了唐代古文的经验和教训,使古文更加健康地发展。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等人,在古文的章法、句法等技巧和叙事、议论等功能方面,都为宋代作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然而唐代古文本是作为骈文的对立面而出现的,韩、柳对骈文颇为排斥,这使习惯于骈文的作家和读者都感到不满,所以古文并没有取代骈文的地位。

而且韩愈的古文已有艰涩古奥的倾向,韩愈以后的古文作家因袭了这个缺点。

到了晚唐、五代,骈文又重新占据了优势。

宋代作家清醒地看到了唐代古文的得失,于是欧阳修等人既采取古文作为主要的文体,又反对追求古奥而造成的险怪艰涩,从而为宋代古文的发展开辟了正确的道路。

宋代散文的文体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

欧、苏等人并不绝对摒弃骈文,他们的古文注意吸收骈文在辞采、声调等方面的长处,以构筑古文的节奏韵律之美。

同时,他们又借鉴古文手法,对骈文进行改造,创造出参用散体单行的四六和文赋。

这样,古文和骈文经过取长补短而各自获得了新的活力。

此外,宋代散文中还出现了独具一格的笔记文。

这种文体长短不拘,轻松活泼,是古文文体解放的重要标志。

散文在传统上具有议论、叙事、抒情三种主要功能。

在宋代散文中,这些功能更加完善,而且融为一体,使散文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起来。

宋代的政论文和学术论文特别发达,从王安石、曾巩到胡铨、吕祖谦,散文的议论功能臻于完善。

以欧、苏为代表的作家则更加注意三种功能的融合,加强了散文的抒情性质与文学意味。

比如欧阳修的史论在议论中渗入强烈的感情色彩,苏轼的亭台记把叙事与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

《秋声赋》、《赤壁赋》等散文名篇更堪称典范。

在这些作品中,散文的各种功能已水乳交融,且具有诗的意境,成为名副其实的美文。

宋代散文的风格丰富多采,几位大家各具鲜明的艺术个性。

就整体倾向而言,宋文的风格是趋于平易畅达、简洁明快,从而在韩文之雄肆、柳文之峻切之外开辟出新的艺术境界。

就美学价值而言,宋文与唐文并无高下之分。

宋文的风格变化,主要是朝着更加自然、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向发展。

这种文从字顺、如行云流水的散文,显然更切于实用,也更易为作者和读者所接受。

从宋代开始,古文成为用途最广的散文文体,以古文为主、骈文为辅的文体格局得以确立,历元、明、清诸代而没有变化。

明末艾南英说:“文至宋而体备,至宋而法严。

”(《再答夏彝仲论文书》)这是后人对宋代散文历史地位的公正评价。

(文章来源: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卷第五编绪论第四节)(宋辽金文学通论)注释1.↑明初朱右编选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八家之文为《八先生文集》,明中叶唐顺之编《文编》,于唐宋时代独取此八家之文。

茅坤继而编成《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就成为文学史上的专有名词可行的指导意义。

词词的创作1、反映了多方面的社会生活(1)丧乱词;(2)写景词;(3)爱情词(4)其他:咏怀、吊古、送别、咏物、射猎、边塞词2、特色:元好问以苏、辛为典范,并吸取各家之长,因而兼有婉约、豪放诸种风格。

诗歌理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诗歌理论主张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主要理论观点在于提倡“自然”,主张情性之“真”;倡导雄劲豪放的诗风提倡性灵、神韵、格调的兼容;主张李、杜并列;提倡多元继承的诗风;开郝经诗歌理论之先端。

元好问的诗歌理论观点影响也有元一代的诗歌理论。

文学元好问的主要文学成就元好问诗歌的主要成就在于丧乱诗的思想价值和山水诗的审美价值。

元好问的丧乱诗两个最主要的特点,一是真实地反映了金朝被灭亡,人民遭涂炭的社会现实,他的著名的《岐阳三首》为其中代表作品。

真实是元好问丧乱诗最主要的特点。

二是历史的反思。

元好问的丧乱诗,包融了他对丧乱事实的历史审视,作出了历史的评价,从而增加了思想的深度。

元好问是金朝最杰出的词人,存词三百余首,无论词之数量质量,都为金词之冠;元好问的散文雄深简朴,独具一格,元好问有笔记作品《续夷坚志》,为金代笔记上乘之作。

目录1诗词概述2词作原文3词作鉴赏4作者介绍收起编辑本段诗词概述《临江仙·梦后楼台》选自《小山词》(《四库全书》本),作者晏几道。

编辑本段词作原文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编辑本段词作鉴赏这首词抒发作者对歌女小苹怀念之情。

据他在《小山词·自跋》里说:“沈廉叔,陈君宠家有莲、鸿,苹、云几个歌”晏每填一词就交给她们演唱,晏与陈、沈“持酒听之,为一笑乐”晏几道写的词就是通过两家“歌儿酒使,俱流传人间”,可见晏跟这些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有一首这样的《破阵子》。

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

记得青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凭伊寄小莲。

绛腊等闲陪泪,吴蚕到老缠绵,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今年老去年。

可见,这首《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不过是他的好多怀念歌女词作中的一首。

比较起来,这首《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更有其独到之处。

《临江仙》共四层:“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垂”为第一层。

这两句首先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如不仔细体味,很难领会它的真实含义。

其实是词人用两个不同场合中的感受来重复他思念小苹的迷惘之情。

由于他用的是一种曲折含蓄,诗意很浓的修词格调。

所以并不使人感到啰嗦,却能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深意。

如果按常规写法,就必须大力渲染梦境,使读者了解词人与其意中人过去生活情状及深情厚谊。

而作者却别开生面,从他笔下迸出来的是“梦后楼台高锁”。

即经过甜蜜的梦境之后,含恨望着高楼,门是锁着的,意中人并不真的在楼上轻歌曼舞。

作者不写出梦境,让读者去联想。

这样就大大地增加了词句的内涵和感染力。

那么“梦”和“楼”有什么必然联系呢?只要细心体味词中的每一句话,就会找到答案。

这两句的后面不是紧接着“去年春恨却来时……”么?既然词人写的是“春恨”,他做的必然是春梦了。

回忆梦境,却怨“楼台高锁”,那就等于告诉读者,他在梦中是和小苹歌舞于高楼之上。

请再看晏几道的一首《清平乐》:幺弦写意,意密弦声碎。

书得凤笺无限事,却恨春心难寄。

卧听疏雨梧桐,雨余淡月朦胧,一夜梦魂何处?那回杨叶楼中。

这首词虽然也没有写出梦境,却能使读者联想到,这是多么使人难以忘怀的梦境呀!以上所谈是词人第一个场合的感受。

另一个场合的感受是:“酒醒帘幕低垂”,在不省人事的醉乡中是不会想念小苹的,可是一醒来却见原来居住小苹的楼阁,帘幕低垂,门窗是关着的,人已远去,词人想借酒消愁,愁岂能消!“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三句为第二层。

“去年”两字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有了“去年”二字第一层就有了依据。

说明两人相恋已久,刻骨铭心。

下文的“记得”“当时”“曾照”就有了着落,把这些词句串联起来,整首词就成了一件无缝的天衣。

遣词之妙,独具匠心!“却”字和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却”字一样,当“又”字“再”字解。

意思是说:去年的离愁别恨又涌上了心头。

紧接着词人借用五代翁宏《春残》“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最后两句,但比翁诗用意更深。

“落花”示伤春之感,“燕双飞”寓缱绻之情。

古人常用“双燕”反衬行文中人物的孤寂之感。

如:冯延已《醉桃源》“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飞”就是其中一例。

晏词一写“人独立”再写“燕双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拙作《悼亡》“怕听孤鸿声惨切,每看双燕泪潸然”触景生情,确实使人痛苦万分!“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

为第三层。

欧阳修《好女儿令》“一身绣出,两重心字,浅浅金黄”。

词人有意借用小苹穿的“心字罗衣”来渲染他和小苹之间倾心相爱的情谊,已够使人心醉了。

他又信手拈来,写出“琵琶弦上说相思”,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的诗句来,给词的意境增添了不少光彩。

第四层是最后两句:“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两句是化用李白《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宋词选》把“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解释为“当初曾经照看小苹归去的明月仍在,眼前而小苹却已不见”,这样解释虽然不错,但似乎比较乏味。

如果把这两句解释为“当时皓月当空,风景如画的地方,现在似乎还留下小苹归去时,依依惜别的身影”。

这样会增加美的感受。

像彩云一样的小苹在读者的头脑里,会更加妩媚多姿了。

把“在”字当作表示处所的方位词用,因为在吴系语中,“在”能表达这种意思。

某处可说成“某在”。

杨万里《明发南屏》“新晴在在野花香”。

“在在”犹“处处”也,可作佐证。

这首《临江仙》含蓄真挚,字字关情。

词的上阕“去年春恨却来时”可说是词中的一枚时针,它表达了词人处于痛苦和迷惘之中,其原因是由于他和小苹有过一段甜蜜幸福的爱情。

时间是这首词的主要线索。

其余四句好象是四个相对独立的镜头(即1、梦后 2、酒醒3、人独立4、燕双飞),每个镜头都渲染着词人内心的痛苦,句句景中有情。

下阕写词人的回忆。

词人想到是“两重心字”的“罗衣”和“曾照彩云归”的地方,还有那倾诉相思之情的琵琶声。

小苹的形象不仅在词人的心目中再现,就是今天的读者也不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

字字情中有景,整篇结构严谨,情景交融,不失为我国古典诗词中的珍品。

1、综观全词,写扬州的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

——“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既不指当时,也不是具体景物,但一组合,显出扬州昔日的繁华。

为下文对比铺垫。

2、写扬州的今日,虽是实写,但只用大笔勾勒。

——善于选择最能表现战后百事萧条的典型事物来淡笔点染,留下开阔空间让读者去想象:说“废池乔木”,说“荠麦青青”,说“清角吹寒”,并用“空”字轻轻一点,一幅城市破败,弦管不闻,人烟稀少的图景便宛然在目。

3、这首词里也没有一个字正面抒情。

——“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惊叹扬州的是“杜郎(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凄冷无声是“月”(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开无主的是“红药”——用一问,以花的无知称人的有情。

姜夔的词抒情写景,都不执着于具体细致的刻划描绘,总是写得空灵、•疏淡,有时比起慷慨发怒,一泄无余,更能激起读者去进行再创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