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能力培养—美术鉴赏范文
中小学美术学习活动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创作活动,另一类是欣赏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更喜欢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活动,学生也更喜欢美术创作活动,导致中小学课堂教学出现了忽略美术鉴赏的现象。
然而,我们都知道美术鉴赏是提高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保障。
因此,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更喜欢创作就不鉴赏,不能因为鉴赏比创作更枯燥就只实践。
一、渗透相关知识要具体形象
“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与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这是对美术鉴赏的一般定义。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要想进行美术鉴赏必须有文化知识。
因此,在美术鉴赏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把枯燥抽象的文化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能理解、接受这些知识。
例如,教学小学美术《水墨山水画》一课时,鉴赏不是看热闹,而是需要大量的理性知识做基础的,这里的理性知识不仅包括一些社会、历史、文化知识,更包括美术创作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首先,学生必须参与教学准备。
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准备毛笔、墨汁、宣纸、颜料等工具,准备的过程就是学生认识水墨山水的开始。
其次,在具体的作品欣赏中教给学生创作山水画的方法和技巧。
这节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让学生欣赏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富春山居图》,学生一边欣赏,一边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如“你在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这幅画是用什么工具画的”“这样的画叫什么画”等。
同时,教师截取画中的景象和富川江美景做对比,引导学生体会“风景”和“山水”的不同,向学
生逐步渗透“水墨”技法。
中国山水画是中华民族最富思想的文化积淀,历史悠久,意蕴丰富,但对于小学生来说,鉴赏蕴含如此厚重文化情思的水墨山水画是困难的。
所以,教师应把水墨山水画的鉴赏简单化、生动化、具体化,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欣赏经典作品要大胆交流
鉴赏就是对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判断,所以无论是心理感受,还是对作品的“再创作”,不管对与错,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把它表达出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因此,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说话、能说话,学生说话的过程就是鉴赏能力提升的过程。
例如,教学小学美术《青铜艺术》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给学生展示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的青铜器。
如商周时代的司母戊大方鼎,春秋时期的青铜簋、莲鹤方壶,秦汉时期的长信宫灯、铜马车等。
接着,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展示一组作品,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或把自己心中所想的说出来,然后师生共同总结这些青铜器的特点。
当然,学生的说并不是胡乱的瞎说,而是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就已经给学生布置了明确的任务,学生是带着这些明确的任务来说的。
最后,教师安排一个小游戏“我来鉴宝”,游戏仍然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从总结的几个方面来鉴赏教师展示的几件青铜器。
这节课有两个特点:一是教师展示的青铜作品都是各个时代典型的作品;二是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有关作品的知识,而是依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情况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积极互动、交流感想。
三、提升鉴赏能力要向外延伸
向课外延伸,一方面,可以把学生引向大自然、生活之中,让学生在大自然、生活中观察、比较、临摹、创作。
试想,课堂上鉴赏中国山水画,学生没有对山水的真实观察与感受,怎样鉴赏呢?另一方面,可以把鉴赏作品拓展到课外,如电视节目、课外杂志及社会上的作品展览会等,这些存在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中,可以激发学生对鉴赏浓厚的兴趣。
例如,教学《漂亮的鞋》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由交流:“你喜欢穿什么样的鞋?为什么?”在交流中,学生了解了鞋的号码、鞋的材质、鞋的作用、鞋的外观等。
课堂深入阶段,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鞋,不仅有一双双静止的鞋,还有人们在不同环境、不同年龄、不同场合穿在脚上的鞋,以及以往其他班级学生创作的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明白了原来鞋本身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原来鞋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课堂实践的拓展阶段,教师让学生创作自己喜欢的鞋,要求除了临摹教材和课堂展示的作品外,自己走进商场或人群中去观察、去寻找,学生兴趣盎然去探究。
引导学生欣赏,首先要让学生对欣赏产生兴趣,因此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是提升鉴赏能力的前提。
上述教学中,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如交流的是生活中的鞋,欣赏的是生活中同学的作品,创作也来源于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所以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生发灵感,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四、形成能力的关键要培养习惯
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
”看似夸张的一句话,实际上是对习惯的重要性的最好阐述。
学生鉴赏能力的形成,并不是教师告诉了学生鉴赏的方法,学生就能够学会鉴赏,而是需要学生反复地、多次地去尝试。
而这样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