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寄生线虫PPT课件
.
10
6.其它异位蛔虫病
蛔虫移行、钻孔习性可侵入胸腔、肾、 耳、鼻、膀胱、尿道、输卵管、子宫等引 起各器官和组织炎症、阻塞、坏死和穿孔
等。
一2岁儿童患顽固性中耳炎,鼓膜穿 孔,并从其内耳道取出6.8cm蛔虫一条。
.
11
(三)蛔虫病诊断的主要问题
1.蛔虫性肺炎 流行区、有暴发性哮喘、 嗜酸性细胞增多。感染性肺炎,中性粒细 胞或淋巴细胞增高。
.
6
3.胆道蛔虫病
突发的阵发性上腹部钻顶样疼痛,辗 转不安,面色苍白。疼痛向右肩、腰背 或下腹部放射,间歇期如正常人,体检 时腹部症状不明显,仅在剑突下偏右有 局限性压痛,无肌紧张,明显与腹痛剧 烈程度不符。
.
7
当有感染时,症状会更明,寒战、发 热、压痛范围扩大。
当虫体完全进入胆管疼痛反而减轻。
3.毒素作用 虫体分泌毒素变应原
4.钻孔习性与异位寄生 各种刺激和不
适当治疗等促发
.
4
(二)临床表现
1.蛔蚴性肺炎(Loeffer′s综合征) 过敏性肺炎,发热、咳嗽、痰中带有 血、荨麻疹和嗜酸性粒细胞增高,X 线检查可见肺门扩大,点状、片状、 絮状阴影。
.
5
2.肠蛔虫病
间歇性脐周疼痛或上腹部绞痛(典 型),其它消化道功能紊乱症状,X 线钡剂检查可显示与与蛔虫形态相似 的阴影,粪检时可查到虫卵。
.
2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graph of the anterior end of Ascaris showing the three prominent "lips
.
3
成虫
1.机械损伤 唇齿对肠粘膜的损伤
2.掠夺营养和影响吸收 以肠内半消化 食物,肠粘膜损伤后,影响机体对三大物质 和维生素A、C及B2的吸收 。
.
17
.
18
二、钩虫病(Hook diseases)
(一)主要致病阶段和致病机理
幼虫:丝状蚴侵入皮肤粘膜引起机械性 损伤和过敏反应。经肺移行至小肠内 寄生过程,造成肺等脏器机械性损伤, 特别在破坏肺泡毛细胞血管。虫体代 谢产物和死亡幼虫作为变应原,引起 过敏反应。
.
19
成虫:
1.机械损伤 口囊和切器附着肠粘膜,肠粘 膜出血和溃疡形成,可见3~5mm浅层出血斑 或糜烂。
5.蛔虫性卵肉芽肿 要注意与胃癌、胰 腺肿瘤等腹部各种肿瘤鉴别。
.
14
(四)治疗
1.化学治疗
阿苯达唑:400mg,顿服,7岁以下儿童 减半,杀虫作用缓慢,排虫高峰在服药 后3~5天,感染虫量较多者至10余天还可 见虫体排出。
甲苯达唑:总剂量600mg,分3天服, 每天2次,服药后2~5天排虫。
左旋咪唑:1.5~2.5mg/kg,睡前顿服
超声检查可见胆总管或胆囊内有两条平 行的光带(体壁与假体腔),有明显的诊 断意义。实时超声检查可显示活的虫体蠕 动现象。X线胆管造影检查可显示虫体条状 透亮影。ERCP(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更有诊断价值。
.
8
4.蛔虫性肠梗阻
腹部阵发性绞痛,以脐周为甚,并逐 渐加重,持续数分种,间歇短时间再出现。 在脐部右侧可触及软的、无痛的、可移动 的团块或香肠形索状物,常随肠管收缩而 变硬。病程可进一步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 肠扭转或肠套叠等。X线:小肠充气或有 液平、成团虫体阴影,液面上气袋中可见 虫体,钡剂检查显示虫体弯曲线形透明区。
急性胰腺炎多以畏寒、发热起病疼痛为 持续性,血清淀粉酶明显升高,可高达 500单位/100ml血清。胆道蛔虫病该值不 明显升高如合并细菌性炎症不会大于500 单位/100ml血清
.
13
4.蛔虫性阑尾炎 阑尾极度肿胀,基 底部可触及索状物或有麻绳感。细菌性阑 尾炎无上述体征,发病初期可见中性粒细 胞明显升高。
不退出、中毒症状显著血压下降休克等
.
16
3.蛔虫性肠梗阻
中药:大承气汤(加减)
氧气驱虫:氧气直接注入胃肠道,输 氧前一天禁食高淀粉难消化食物,输氧 前4小时禁食,上午空腹输氧15岁以上者 输氧1250~1500ml,10~30分钟内输完。
手术治疗:梗阻时间长,呕吐严重; 保守治疗无效,病情加重或伴有休克, 出现肠坏死现象等。
2.肠蛔虫病 腹痛部位、性质、血象、 粪检。
3.单纯性胆道蛔虫病 阵发性剑突下部 钻顶样疼痛,检体时只有腹部局部深痛无 反跳痛和肌紧张。表现症状严重而体征轻
.
12
微,自觉症状和客观体征脱节。
胆石症和急性胆囊炎疼痛不如胆道蛔虫 病剧烈,腹肌明显紧张胆囊触痛征阳性。 胆石症疼痛无钻顶样感,间歇期较长,多 数有反复胆绞痛史,病人多30岁以上。
.
15
复方甲苯达唑:甲苯达唑200mg+盐酸 左旋咪唑50mg,顿服。4岁以下儿童减半。
复方阿苯达唑:阿苯达唑135mg+噻嘧 啶150mg,顿服。7岁以下儿童为成人量 3/4,排虫高峰在服药24小时后。
2.胆道蛔虫症
中医中药保守治疗,内窥镜取虫。
手术治疗:保守疗法48小时后腹痛仍无
改善或加剧,并合并有其它症状,蛔虫
2.掠夺营养和影响吸收 以血液为营养,肠粘 膜损伤后,影响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
3.酶的作用 头腺分泌乙酰胆碱酯酶,降低肠 蠕动。
4.吸血活动 导致贫血,进而造成胃酸降低、 缺乏,及胃肠功能降低。
.
20
(二)临床表现
1.钩蚴性皮炎 皮肤与土壤接触后,在 手指、脚趾间、脚背、踝、腕等皮肤 出现烧灼、针刺和奇痒感,继而出现 充血的小斑点和丘疹,奇痒难忍。1~2 天内出现水泡、局部淋巴结炎;3~5天 内结痂、脱皮、局部症状消失自愈。 患者主要是从事旱田作业、石匠或矿 工等。
第二讲 肠道寄生线虫
种类: 蛔虫、鞭虫、钩虫、蛲虫、 粪类圆线虫、东方毛圆线虫、棘颚 口线虫、艾氏小杆线虫等。
危害性:消化道功能紊乱,其他 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
.
1
一、蛔虫病(ascariasis)
(一)主要致病阶段和致病机理
幼虫 入肠壁经肝、肺、再移行至小 肠内寄生过程,造成肠壁、肝、肺等脏器 机械性损伤,特别在破坏肺泡毛细胞血管。 虫体代谢产物和死亡幼虫作为变应原,引 起过敏反应。
.
9
5.蛔虫性阑尾炎
有肠蛔虫感染史;突发阵发性腹部绞痛, 疼痛难忍和频繁呕吐,缓解时则安如正常; 疼痛部位有全腹或脐周逐转移到右下腹; 早期症状重而体征轻,仅在麦氏点附近有 压痛,或右下腹可触及有压痛的活动性条 索状物;病程进展较快,8小时后出现不同 程度肌紧张、压痛和反跳痛明显;血象-中
性粒细胞并不明显升高;易穿孔、腹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