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经济学第一讲导论一、什么是制度经济学、1、名称: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NIE)。
2、定义:用经济学的视角和方法研究制度的学科。
(1)研究对象:制度。
分为三个层次。
①、微观:企业、公司治理,劳资关系。
(企业文化)②、中观:市场制度。
(股市)③、宏观:国家一级的宏观制度供给。
(标的物产权)(2)视角:经济学视角——效率。
(帕累托:集体总效用的增进)(3)方法:两种方法①、主流制度经济学方法——主流经济学,即新古典经济学——方法论和个人主义。
堡垒:理性经济学,理性经纪人假设。
缺陷:假设理性、稳定的,建立模型,使用数学方法,但易出现教条主义,当现象与事实不符时,应改进理论而非现实。
②、马克思——历史方法。
第二讲交易成本一、科斯对交易成本理念的发明。
1、亚当斯密《国富论》:推崇分工和市场协作。
分工的好处:①、学习曲线(微观):熟练便能多快好省地生产,从而促进效率。
②、集中处理工序,产生规模效应。
协作:协调的方法:①、市场交易:通过市场,A—B—C。
②、行政指令:大公司多为科层制,档次分明。
任务分配A—B—C。
亚当斯密:拆分分工,支持市场交易。
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更有效率——市场经济。
2、科斯的质疑:既然分工越细越好,那么英美应充满许多小公司。
①、原因:交易成本的存在。
(购买:寻找合适的购买对象——鉴定:交易标的物——签约——违约成本:法律援助——违约的损失)②、解决方法:(上下游)兼并/纵向一体化。
以节约交易成本,这就是大企业存在的原因。
3、对科斯的质疑:为什么全世界不和成一个大公司?①、原因:公司内部交易成本,管理费用。
②、解决方法:比较市场(外部)与公司(内部)的成本,寻找均衡。
二、交易成本的成因——四个维度。
1、完美市场——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完全竞争,机会主义人。
(1)完全理性:要求计算系统科学完备,计算能力无穷大。
现实会出现系统偏差、计算错误。
今天的前提:有限理性。
(2)完全信息:现实——信息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
(3)完全竞争:现实中长出现套牢的情况,然后据以讹诈租金,承担投资失败风险。
假设:即时交易——实际:延时交易专用资本投资:时间专用化,场所专用化,设备专用化,人力资本专用化。
(4)机会主义人:(斯密的假设)卖方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了赚钱,利用机会盈利。
而现在多采用经纪人假设。
以上四个条件任何一个不具备,就会导致交易成本的存在。
第三讲产权理论一、产权的新界定。
1、产权不是人队伍的关系,而是由人对物的使用而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产权的界定。
1、界定:产权归谁所有。
2、维持:①、法律:国家强制力维持,交易成本太高。
②、习俗:约定俗成的礼俗,个人势力(中国常见)。
道德&集体放逐。
3、分割、弱化:产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割,可能是受法律或习俗的影响。
(刚开始有电视时,人们串门共同享用)三、产权界定维持与科斯定理。
1、第一定理:如果交易成本为零,则产权界定对社会福利/效率的影响是中性的。
(产权判给谁都可以,一方可以向另一方购买)不符合现实,交易成本不为零。
2、第二定理(第一定理的反定理):如果交易成本不为零,则产权如何界定对社会福利/效率是有影响的。
(出售放漫天要价,增加了额外成本。
)3、第三定理:产权的界定和维持也是需要耗费交易成本的。
四、产权的几种形式。
(私有产权、俱乐部产权/集体产权/公共产权、无主产权)1、私有产权:排他性产权。
应当私有化——激发所有者保护。
2、俱乐部产权(某些称集体产权):典型例子,合作社(西方)。
俱乐部制:早期社会主义思潮的一种。
发达国家政治上保护农民的一种形式。
与我国公社的不同:①、为满足公共需求,为自我服务。
②、出现剪刀差(指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将产品低价卖给国家,国家制定价格,但农业原料高价。
农业利益压低,工业利润增加,实现工业化。
③、西方:自主参加,民主管理,为人民服务。
中国:政府强制参与,号称为更高的目标服务。
第五讲宏观制度供给(产权制度&政治政权)一、宏观制度的供给。
(产权—国家—意识形态,三位一体)1、产权:产权的保护和维持是否有效——长期增长的关键。
2、国家怎样供给产权:并不是100%供给。
国家是统治者、经纪人,有私人,选择对其最有,追求统治者利益最大化。
收益—成本。
收益:产权很好地保护、界定、维持,能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而粮食产量上升,总产值上升,国家的税收增加。
成本:界定成本、测量成本、被统治者的讨价还价、潜在的替代者(统治阶级太压榨,可能被推翻。
)3、古希腊:民主制的受益者仅限于少数贵族,产权保护在与征战,军队是关键,需要军事技术、铠甲,但但是铁很贵,只有贵族才有能力置办铠甲武器,为国家做贡献才有资格参与民主。
4、16-18世纪几个民族国家的兴衰:产权保护不通,各国发展不同。
(1)西班牙:保护新型资产阶级做得不好。
新经济兴起,王室财政三大来源:①、哥伦布在拉美地区获得的海外财源:最大来源。
②、附属国荷兰:西班牙为荷兰运输必经之地,也因此商业发达。
③、国内:农民、牧民、新型资产阶级税收。
出现问题:①、农民牧民有冲突:牧羊会吃小麦。
因为牧民缴税多,西班牙国王偏袒牧民,导致农业发展受限。
结果,没有保护农业,牧民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科斯:农业强大是很重要的基础。
总体看:提供商品;粮食产量增加。
)②、国王权利增大,新型资产阶级软弱。
③、附属国造反,贸易之路被阻断。
结果:国家还不起债,杀债主,信用下降,商人离开。
(2)法国:国王和贵族之间不和,国王打仗,从贵族身上搜集资金,赢了,国王强大。
对贵族金银保护,对城市手工业进行保护。
(3)英国:改革前:财力并不雄厚,财富多集中在贵族和行会手中,新型资产阶级表现为毛呢包买商与农户的结合,拿到订单外包给农民,但会妨碍行会利益。
行会向国王寻求保护,国家交给郡长,郡长拿不到工资便不管,农民继续壮大。
改革:羊毛出自羊,养羊需要草地,引发圈地运动,将贵族产权收回重新明细,贵族商业化,英国资产阶级化,而农民被赶走,流离失所,城市出现大批廉价打工者。
二、宏观制度的变迁。
1、起点:制度均衡。
不完美但无反对、革命。
原因:是由于各方利益主题基于自己的成本和收益算计,认为现行制度的变迁(改良/革命)是不合算的。
既定体系内部系统稳定。
2、变迁的原因:主要是外生因素,天灾、技术创新、新市场的发现、原油资源枯竭等。
3、古希腊制度的变迁(1)奴隶制——农奴制。
①、原因:军事技术的扩散,主要靠罗马军团(后被日耳曼参与并占据)。
②、过程:水运成本最低,因为取道地中海,推进了欧洲、北非、西亚的贸易。
古罗马统一大市场后,开始了为了贸易的生产,在种植园、矿山和手工作坊,需要大量劳动力,因此使用奴隶,但监控成本高(集中方便监控)。
战事吃紧后,财政负担加重,内附国不再纳贡,帝国分崩离析,西罗马破灭。
经过日耳曼的冲击,商业崩溃,农业幸存,此时奴隶制不再合适,改为农奴制。
农奴制VS资本主义:农奴与农奴主,是人身依附关系;工人与资本家/工厂主,是自由雇佣关系。
(2)13世纪:①、农奴制时,有劳役地租(种得的粮食上交)和徭役地租两种形式。
农奴对于贵族的人身依附性很强。
②、殖民开始后,贵族主要依靠好政策吸引其他庄园的农奴逃来自己的庄园,原本的两种地租形式逐渐废除,改为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农奴的人身自由也得到缓解。
(3)14世纪:11-15世纪,欧洲发生严重天灾,十字军东征带来黑死病,劳动力因此大大减少,经济规模收缩,但货币发行量不变,导致通货膨胀,货币不值钱,货币地租不够,后退到实物地租和劳役地租的形式。
对此,东欧加强管制;西欧则自由放任,允许两种选择同时存在。
三、意识形态:文化道德、理念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是理性经纪人。
权力压迫——口服心不服;权威——心悦而诚服之。
第六讲市场制度西方:认为市场首先是一个制度,需要认为构建。
首先要消除交易成本,交易成本过大,市场机制就无法展开。
柠檬市场(旧的、二手货的、有瑕疵的):①、优点:每一次旧货买卖,完成一次帕累托最优,双方都能因此获益。
②、缺陷:信息不对称。
卖主会隐瞒哪里有毛病,买方则全面压价。
地域5W不卖——买主买到只值2.5W——卖2.5W——低于2.5W才买……劣币驱逐良币,市场消失。
小企业贷款:风险&利益。
银行需要做调研,花与大企业一样的本钱,但利益较少,提高风险溢价,小统一10%,风险低于10%的退出,中高风险的企业存留。
同样,银行再次提高,更高风险的企业才承担得起。
1、品牌:人为市场构建的一种。
品牌拥有者会精心维护信用,节约交易时检验鉴定的成本。
2、索赔制度:召回、说明书——信息透明。
3、特殊契约:分成——书作者&出版商。
4、连锁店:节约寻找的成本。
5、合作社:强势群体or弱势群体、俱乐部。
6、纵向一体化:海鲜(交易成本高)——一体化公司涉及捕捞、运输、营销。
7、中间组织(NGO):行业协会。
适度竞争(以行业协会的形式进行联合垄断)对市场有益,可节省交易成本。
行业协会分类:①、工人之间:同一个工业、工种。
(英法)②、资本家之间:联合购买,卡特尔。
③、独立置业者:医生、律师、农业。
作用:提高进入门槛,维护有序竞争。
美国:医生、律师行业协会。
①、医生、律师赚钱多、工资高,因此许多人考取执照,工资长期必然降低。
协会通过延长考取执照的时间、执照数量、规定固定学校,控制执照供给的数量,从而维持整个行业的高利润。
②、若完全竞争,大家都规矩做事就得不到利润,最终都会欺骗。
③、如果无门槛:a、西方:靠宗教制约。
中世纪时期,行规靠道德约束,实行民主选举。
b、中国:商帮。
同一行业的不同商帮相互竞争,直至其中一个垮掉(倾销)。
商帮内部讲义气,有规定,一旦有人违反规矩,会遭到集体放逐。
自由放任①、18-19世纪,英、法、德、美:小政府,大社会,政府不干预市场,尽可能保障私人和自由,打破限制,与行会相悖。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衍生出大量垄断企业。
③、社会主义出现,主张反垄断,又回到自由放任政策,大量小企业。
④、20世纪初,出现问题,过度竞争(尤其当代中国),导致欺骗、假冒伪劣。
第七讲企业理论一、企业与市场的边界。
1、科斯:大型科层制企业是对市场交易成本的节约。
2、威廉姆森:套牢。
交易成本的存在,下游采购上游产品容易套牢,因为有各种形式的专有资产投资,无法转卖,只能被迫接受压价。
3、但企业内部各部门间也存在交易成本。
二、《微观经济学》中,企业内部组织是个黑箱,把人等看做生产要素,无视生产过程。
三、团队理论。
1、阿尔钦&德姆塞茨:为解决小企业劳动雇佣关系问题。
2、理论内容:①、任务不可分性。
(之前的理论都假设任务可分为n道工序)②、贡献与报酬无法一一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