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 49页PPT文档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 49页PPT文档
技术要求 ≥2.8
350~450 ≤100 ≤3.0 ≤14 ≤4.0 ≤0.02 ≤1.0 ≥75 ≥95 —
三 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的要求
4 细骨料
细骨料应选用级配合理、质地坚固、吸水率低、空隙率小的洁 净天然河砂,也可选用采用专门机组生产的人工砂,不得使用海砂。
还应满足以下规定: (1)配制混凝土时宜优先选用细度模数为3.0~2.3的中砂。当采 用细度模数为3.7~3.1的粗砂时,应提高砂率,并保持足够的胶凝材 料用量,以满足混凝土的和易性要求;当采用细度模数为2.2~1.6的 细砂时,宜适当降低砂率。 (2)如发现砂中含有颗粒状的硫酸盐或硫化物杂质时,应进行 专门检验,确认其能满足混凝土的耐久性要求时方能采用。 (3)砂中粒径大于5mm的颗粒含量不宜大于5%,否则在混凝土 试配时应扣除超出限量的石子部分,并计入粗骨料。 (4)砂的级配不满足要求时,应进行加工复配处理,否则不得
三 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的要求
4 细骨料
序号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
C30~C45
≥C50
1 颗粒级配
应符合表-1的规定
2 含泥量,%
≤2.5
≤2.0
3 泥块含量,%
≤0.5
4 云母含量,%
≤0.5
5 轻物质含量,%
≤0.5
6
有机物含量(用比色法试 验)
颜色不应深于标准色,如深于标准色, 则应按水泥胶砂强度试验方法进行强 度对比试验,抗压强度比不应低于0.95
二 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
二 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
3 配合比设计
3.3 核算单方混凝土的碱含量、氯离子含量和三氧化硫含量是否符规 定,核算浆体比是否符规定。否则,应重新选择原材料或调整基准 配合比,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3.4 按上述确定的配合比拌和混凝土,测试混凝土的坍落度、含气量、 泌水率和凝结时间等。若试验值与要求值存在差别,可适当调整砂 率和外加剂用量,直至调配出拌合物性能、碱含量、氯离子含量和 三氧化硫含量满足设计要求的混凝土。试拌时,每盘混凝土的最小 搅拌量应在20 L以上,且不少于搅拌机容量的1/3。
1.7 混凝土的三氧化硫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4.0%。
二 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
2 参数要求
2.1 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最大胶凝材料用量、最小胶凝材料用量和 最大水胶比应满足下表的要求。
混凝土 强度等级
最大胶凝材料用量 (kg/m3)
最小胶凝材料用量 (kg/m3)
最大水胶比
C30
400
280
0.55
二 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
2 参数要求
2.4 混凝土的浆体体积应满足下表要求。
强度等级
浆体体积
C30~C50(不含C50)
≤0.32
C50~C60(含C60)
≤0.35
C60以上(不含C60)
≤0.38
注:浆体体积即单位体积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和空气所占的体积。
二 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
3 配合比设计
3.1 首先根据混凝土工作性、设计强度和耐久性指标要求,结合工程 上所选水泥的性能、外加剂的性能,初步确定胶凝材料总用量、矿 物掺和料的种类及掺量、外加剂的掺量、水胶比和砂率,并计算出 单位体积混凝土的水泥用量、矿物掺和料用量、用水量以及外加剂 的用量。 3.2 采用体积法按公式(1)、公式(2)和公式(3)计算砂、石用 量,确定基准配合比。
5
含水量,%
6
三氧化硫含量,%
7
氧化钙含量,%
8
游离氧化钙含量,%
9
碱含量,%
技术要求
C50及以上混凝土
C50以下混凝土
≤12
≤20
≤100 ≤3.0
≤0.02
≤105 ≤5.0
≤1.0
≤3.0
≤10 ≤1.0 —
三 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的要求
3 矿渣粉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检验项目 密度,g/cm3 比表面积,m2/kg 需水量比,% 烧失量,% 氧化镁含量,% 三氧化硫含量,% 氯离子含量,% 含水率,% 7d活性指数,% 28d活性指数,% 碱含量,%
三 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的要求
1 水泥
序号
项目
1
比表面积,m2/kg
2 游离氧化钙含量,%
3 碱含量,%
4 熟料中的铝酸三钙含量,%
5 氯离子含量,%
6 凝结时间,min
7 安定性
8 烧失量,%
9 氧化镁含量,%
10 三氧化硫含量,%
11 3d强度,MPa
抗折 抗压
12
28d 强 度 ,
抗折
技术要求 300~350
取硅灰总碱量的1/2。
1.6 混凝土的最大氯离子含量应满足下表的要求。
混凝土类别
预应力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
氯离子含量
0.06%
0.10%
注1:对于钢筋配筋率低于最小配筋率的混凝土结构,其混凝土的氯离子含量要求应与本表中 钢筋混凝土的要求相同。 注2:混凝土的氯离子含量是指混凝土中各种原材料的氯离子含量之和,以其与胶凝材料的重 量比表示。
河北省高速公路石安改扩建筹建处 马洪忠 2019 年 3月·邢台
1
主要内容:
1 高性能混凝土简介 2 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 3 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的技术要求 4 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要求及检测技术 5 高性能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一 高性能混凝土简介
1 高性能混凝土的定义
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新型高技术混凝土,是在大幅度提高 普通混凝土性能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混凝土技术制作的混凝土, 它以耐久性作为设计的主要指标。针对不同用途要求,对下列 性能有重点地予以保证:耐久性、工作性、适用性、强度、体 积稳定性、经济性。为此,高性能混凝土在配制上的特点是低 水胶比,选用优质原材料,并除水泥、水、集料外,必须掺加 足够数量的矿物细掺料和高效外加剂。
二 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
3 配合比设计
3.5 将上述确定的混凝土配合比的胶凝材料用量、矿物掺和料掺量、 砂率和水胶比略作调整,重新按上述步骤计算并调整出3个满足设计 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按规定的项目对这些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耐 久性能和长期性能进行检验。
序号
检验项目
备注
1
抗压强度
基本检验项目
2
电通量
3
7 吸水率,%
≤2;≤1(冻融破坏环境)
8 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 9 氯离子含量,%
≤0.5(折算成SO3) <0.02
10 坚固性,%
≤8
11 压碎指标值(人工砂)%
<25
石粉含量
M<1.40
≤7.0
≤5.0
12 (人工砂),% M≥1.40
≤3.0
≤2.0
碱 13 活
性
0.10%≤εt<0.20% 0.20%≤εt<0.30%
C35
400
300
0.50
C40
450
320
0.45
C45
450
340
0.40
C50
不宜高于450,最大不应 高于480
360
0.36
二 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
2 参数要求
2.2 不同环境作用下,矿物掺和料的掺量宜满足下表要求。
环境类别
矿物掺和料种类
≤0.40
水胶比
>0.40
粉煤灰
≤40
≤30
碳化环境
二 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
1.5 混凝土中的总碱含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混凝土
总中的总碱含量一般不应超过3.0kg/m3。混凝土的碱含量是指混凝土
中各种原材料的碱含量之和。其中,矿物掺和料的碱含量以其所含
可溶性碱量计算。粉煤灰的可溶性碱量取粉煤灰总碱量的1/6,磨细
矿渣粉的可溶性碱量取磨细矿渣粉总碱量的1/2,硅灰的可溶性碱量
≤1.5 ≤0.60
≤8 ≤0.03 初凝≥45,终凝≤600(硅酸盐水泥终凝≤390) 沸煮法合格 ≤5.0(P·O);≤3.5(P·Ⅱ);≤3.0(P·Ⅰ)
≤5.0 ≤3.5 ≥3.5 ≥17.0 ≥6.5
三 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的要求
2 粉煤灰
序号
项目
1
细度,%
2
需水量比,%
3
烧失量,%
4
氯离子含量,%
施工过程控制特点
仅对坍落度、凝结时间等进行 控制
对坍落度、坍落度保留值、含气量、泌水率、 凝结时间、水胶比、温度、匀质性进行全面 控制
质量检测指标 强度、外观等
强度、外观、耐久性等
二 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
确定混凝土结构物种类 调查环境条件 确定环境作用等级 确定施工工艺
确定力学及耐久性指标
确定最大水胶比、最小胶材用量
0.30
0.40
0.50
0.60
10
38%~42%
40%~44%
42%~46%
46%~50%
20
34%~38%
36%~40%
38%~42%
42%~46%
40
—
34%~38%
36%~40%
40%~44%
注1:砂的细度模数每增减0.1,砂率相应增减0.5%~1.0%。 注2:当使用卵石时,砂率可减少2%~4%;当使用人工砂时,砂率可增加2%~4%。 注3:本表适用于采用碎石、细度模数为2.6~3.0的天然中砂拌制的坍落度为80mm~ 120mm的混凝土。
一 高性能混凝土简介
3 高性能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区别和联系
项目 理念 寿命 原材料组成
普通混凝土
高性能混凝土
重视强度,对于不同混凝土, 重视耐久性,根据环境特点,确定混凝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