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历经五千年沧桑岁月,中华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对峙与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
民族认同感一脉相承,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越是增强。
千百年来,对国家统一的不懈追求日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感。
而造就中国历史这一鲜明特征的重要因素,不能不说是“大一统”文化观念的潜移默化影响所致。
它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中国境内各民族联系、团结在一起,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并日见巩固。
我们今天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这一历史现象,就不能不充分认识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实现国家统一过程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追求“大一统”的价值观是奠定和强化国家统一的牢固基石中华文化对于国家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的意义,首先在于“大一统”价值观长期以来深入人心,从而使统一成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理想政治秩序。
早在先秦时期,中华民族随着内部凝聚力的不断增强,就初步形成了“大一统”观念。
《诗经·小雅·北山》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表达了这种思想倾向和价值取舍。
而战国时代“九州说”与“五服说”的盛行,则反映出人们的大一统观念进一步走向成熟。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众口言九州的情景,反映了九州观念普遍流行于先秦社会。
……九州就是中国,九州的完整代表着中国的完整”(唐晓峰:《“体国经野”:试论中国古代的王朝地理学》,《二十一世纪》2000年8月号)。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这种追求统一的思想趋向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历史必然性。
当时,西周社会创立的礼乐文明遭遇到根本性的冲击,早期初始形态的“一统”格局趋于瓦解,天下缺乏合法一统的政治秩序,结果导致诸侯争霸,混战绵延,因而人们渴望重新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建立起合理合法的政治秩序。
这一点在当时大多数思想家的学说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虽然他们在追求统一的方式上存有歧见,但天下必须“定于一”则是普遍的共识。
譬如,法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韩非子·扬权》);墨家提倡“尚同”,“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墨子·尚同上》);儒家强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孟子·梁惠王上》),并憧憬着“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王制》)的局面。
这些思想充分反映了“大一统”观念已成为人们普遍的精神寄托和政治信仰,并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
正是具备着这样的思想基础,当统一条件基本具备之时,才会由秦国通过战争的手段,横扫六合,鲸吞六国,使这种政治理想变成了现实,“车同轨,书同文”,建立起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才会有继秦而起的两汉大统一,出现汉武帝在“泰山刻石文”中所描绘的那幅国家“大一统”的理想图画:“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咸来贡职。
与天无极,人民蕃息,天禄永得。
”(《后汉书·祭礼志》注引《风俗通》)作为思想观念的“大一统”,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并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发展变化。
在地1;在政治概念上,)理概念上,它是指国土统一,“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礼记·坊记》它是指全国上下高度一致,听命于最高统治者,“天下若一”,“夙夜匪解,以事一人”,江山永固,“至尊休德,千秋万代时间概念上,它是指长久统一,“尊天子,一法度”;在进至于爵,夷狄);在民族概念上,它是指“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汉书·董仲舒传》。
这种以“统一”为理想政治秩序观念的》)《公羊传解诂·隐公元年天下远近小大若一”(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形成,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亲身体验到分裂割据给国家、,所谓“白骨蔽于野,《孟子·离娄》)所谓“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等等,都是关于分裂战乱对社会生产力造成巨大破坏的形蒿里行》千里无鸡鸣”(曹操《社会生产的发展相对迅速,民众的象写照。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统一的政治秩序下,可以实现人们向往国家的安全相对能得到保证。
这无疑是比较理想的局面,生活相对安定,”盛况。
由此可见,对战乱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九天阊阖客观上也符合广大普通民众的意使得统一既是统治者的政治雄心,以及对中央集权的追求,愿。
的天下有道于中华民族的内心深处,成为人们衡量政治有序、正因为“大一统”的理念植根所以自秦汉以降,历史上虽然统一与分裂交相更替,但总的来说,统一是中华民主要标志,但它始终无法为割据分裂的局面虽然不时出现,族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不可逆转的总趋势;所排拒。
即便是中华文化人们所认可,始终不能被承认为正常、合理的政治状态,也始终被如追求统一也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广大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在分裂的年代里,并以炎黄但各个政权的统治者大都以统一为己任,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分崩,群雄并立,赞赏前赵刘渊以黄帝之后自居,后赵石勒诸葛亮倡导“还定旧都,之后自居:汉室可兴”,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华民族宁苻坚渴求“平一六合”等均为明证。
刘邦不封六国之后,前秦这种强烈的“统一”意识还反映在人们对“正统”观的理合不分的愿望是多么顽强而普遍。
层历史哲学古代“正统”说的主导倾向就是为“大一统”观念作从政治学的角度看,解上。
合天正如欧阳修所说:“夫居天下之正,面的论证。
所谓“正统”就是指“王者大一统”。
于合天下下于一,斯正统矣。
尧、舜、夏、商、周、秦、汉、唐是也。
虽始不得正统,卒能。
《正统论下》)一”(《居士集》卷十六,进一步强化了人们认同国家统千百年来,这种以“统一”为“正统”理念的思想普遍流行,指导统一实践、完善统一秩序的又一个显著标志。
一的自觉性,成为中华文化培育统一意识、中华文化为中国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资源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不但起到了团结博大精深、在中国统一大势不断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而且为合理化解统一道路上所遇到的各种矛盾提供了各族人民、促进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重要的智力资源。
这种作用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要求人们把国家统一视为一个长期复杂“随时以行”,第一,中国文化讲求“用中适时”、方用中适时、的历史过程。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随时以行是人们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思想2这种文化理念决定了人们在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正是这种理性精神的集中体现。
法论,既充分肯定大一统的历史合理性和必然能够秉持现实客观的态度,对待国家统一的问题上,尤其要注重统一基作为统一大略的制定者,性,又冷静看待实现大一统的艰巨性与曲折性。
本条件的创造与统一有利时机的把握。
而其基本原则就是“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所以,在一些特定的形势下,要敢于面对暂时分裂的现实,《国语·越语下》可强成。
”(努力为将来的大统并肯定局部的统一对于最终实现国家统一的必要性,先完成局部的统一,之争战之于秦汉统一、魏蜀吴战国七雄三国鼎立一局面的形成创造条件。
譬如,在历史上,在当时不少政治南北朝分治之于隋唐统一、宋辽金对峙之于元明清统一等等,于西晋统一、在这个时家、思想家看来,都是走向国家大一统的必要环节,是“分久必合”的重要前提。
者而言,关键是如何作好充分的准备,繁荣经济,改良政治,增强候,对于当时的战略决策军力,从而在统一时机成熟之时,运用军事、政治、经济等多种手段,顺应民心以结束分裂,企冀在。
与此相反,如果昧于时势的局面,“宜当时定,以一四海”(《晋书·羊祜传》)而且还可能导,不但无法实现大统一,”,则必然事与愿违条件不成熟之时“毕其功于一役中,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致更加严重的分裂局面。
应当指出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分”是为更高的过程。
而是一个分久必合”云云,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循环,否定之否定从中国国家统“合”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
层次意义上的“合”作必要的铺垫和准备,有清一隋唐统一的规模超迈秦汉,秦汉统一的规模胜过宗周的天下一统,一的历史大势看,代的统一规模又远逾隋唐,这正是国家统一大势日趋增强的历史印证。
因此,可以这么说,帮几千年来始终维系着人们对大一统的坚定信心,随时以行”的思想方法论,“用中适时、助人们克服分裂与统一交替出现所带来的困惑,推动着国家统一大业在曲折中不断向前迈”,强调国家的统一是一个富有层次和而不同第二,中华文化讲求“守经用权”、“进。
“守经用权”指的是在处理中实现稳步推进。
要求人们在国家统一的历史进程的文化现象,”指的是要正“和而不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相辅相成;。
按照确看待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性的关系,更好地实现“一”与“多”的辩证统一建立“大“大一统”是人们必须严格遵循和不懈追求的“大经大法”。
因此,“经权”原则,又对国家的统一与发展具有非一以贯之的最高政治目标,一统”的政治秩序,既是历代王朝要“守经用人们在坚守“统一”至上原则的同时,同寻常的意义。
在这种文化思想指导下,和实生物,同,从而为更好地实现“大一统”这一基本目标铺平道路。
而“权”,通权达变”的文化观念则为人们追求与完成国家的大一统提供了哲学上的依据。
它提醒人们,则不继在国家统一大势的形成与发展上,既要看到统一的必然性,又要承认统一的差异性。
因此,早在战国时期有层次的天下。
中华文化始终强调,“天下”乃是有中心与边缘之别的天下,多民而事实上,在中国统一的人们就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五服制”的提出就是证明。
结合地带和牧业区,农牧业族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拥有广大的农业区,而且还有广大的要在全国雷同地推行“大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地区差异很大,彼此的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
“和同”思想正好为历代的统一政显然不切实际。
因此,传统的“经权”、统”行政管理,以建立大一统的政治秩这就是要坚持“大一统”之“经”,治实践提供了可事操作的方法。
,积极经营边疆,同分裂割据等违背中华民族整体郡县制、全面推行序为目标,中央集权制同时,也承认统一的地区差异性、内外层次性,重视区域差别与文化多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3对不同地区或不同民族采取不同的”的理性宽容精神,元。
在统一实践上体现出“通权达变”边疆在“一体”中的四夷羁縻”体制及政策,就既赋予了“政策和制度。
如形形色色的“角色,体现了大一统的原则,维护了中央的权威;又“适天地之情”,“各适其性”,“地做到了因时因地因照顾到了不同民族和地区生活方式和经济文化水平的差异,移而事移”,。
人而治。
这种“经权”、“和同”理论,无疑是国家统一的强大粘合剂民族融合要求人们把国家统一视作一个第三,中华文化强调“王者无外”、“夷夏一体”,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中国自古就是多民、的和谐形态,在实践中追求各民族文化而是汉族与众多少数民族所谓“统一”就不单纯是华夏汉族方面的问题,族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