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论述类文本论证方法类试题汇编及答案

高考论述类文本论证方法类试题汇编及答案

高考论述类文本论证方法类试题汇编及答案一、波兹曼的诅咒周国平美国文化传播学家波兹曼的《把我们自己娱乐死》是一部声讨电视文化的著作。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确实时时听见一声声急切有力的喝问:难道我们真的要把自己娱乐死?无人能否认电视带来的便利,问题在于,这种便利在总体上是推进了文化,还是损害了文化。

波兹曼认为媒介的变化意味着并且导致了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

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书籍来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

在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得以进入用文字记载的悠久传统。

相反,电视则以现时为中心,所传播的信息越具有当下性似乎就越有价值。

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

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

在波兹曼看来,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

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电视却会使我们背离这个目标。

那么,电视究竟把我们引向何方?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

一种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我们只能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娱乐。

并不是说娱乐和文化一定势不两立,问题也不在于电视展示了娱乐性内容,而在于电视上的一切内容都必须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

波兹曼的结论是,在电视的强势影响下,一切文化都依照其转变成娱乐的程度而被人们接受,因而在不同程度上都转变成了娱乐。

“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到了这个地步,本来意义上的文化就荡然无存了。

波兹曼是把美国作为典型来对电视文化进行分析和批判的,但是,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

譬如说,在我们这里,通过电视剧学习历史,而历史仅仅作为戏说、也就是作为娱乐而存在,消灭历史的方式再也不可能有比这更加彻底的了。

又譬如说,在我们这里,电视也成了印刷媒介的榜样,报纸和杂志纷纷向电视看齐,蜕变成了“电视型印刷媒介”。

且不说那些纯粹娱乐性的时尚杂志,只要翻开几乎任何一种报纸,你都会看到一个所谓文化版面,所报道的全是娱乐圈的新闻和大小明星的逸闻。

这无可辩驳地表明,文化即娱乐日渐成为新的约定俗成,只有娱乐才是文化即将成为不争的事实。

赫胥黎曾预言:一旦无人想读书,无人想知道真理,一旦文化成为滑稽戏,文化就灭亡了。

波兹曼认为,赫香黎的预言应验了。

这个结论也许太过悲观,我相信,只要人类精神存在一天,文化就决不会灭亡。

不过,我无法否认,对于文化来说,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是最坏的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任何严肃的精神活动都不被严肃地看待,人们不能容忍不是娱乐的文化,非把严肃化为娱乐不可;如果做不到,就干脆把戏侮严肃当作一种娱乐。

面对这样的行径,我的感觉是,波兹曼的书名听起来像是诅咒。

问题:文章第五段说明“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观点时,为什么以中国为例?在阐明中国情况时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案:(1)原书以美国为典型,作者以中国为例,有世界性,有代表性;读者对象为中国人,有现实针对性。

(2)举例论证的方法。

(3)具体实在,读者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

(意对即可)二、谈动情情是诗之魂。

感受于外,情动于中。

先有感,后有情,情不是飞来的。

感受是被动的受,情动是主动的动。

由感而情,由情而诗,这个程序我们都得遵守。

为什么说感受是被动的受?人活在世界上,由不得他自己。

万事万物,每日每时,乱纷纷都到他的眼前来,一一逼入他的感官,叫他回避不了,不受也得受,难受也得受,所以说是被动的受。

为什么说情动是主动的动?感受既多,叠累在心,人非草木,哪能无情。

情是有的,看你怎样处置。

熄下去了,就不会有诗了;燃起来了,就可能有诗了。

或燃或熄,主动在你。

如果那一缕情是合理的,是健康的,那就让它燃起来,“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

动情在先,下笔在后,这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

郭沫若年轻时求学日本,雄姿英发,写了《地球,我的母亲》,开启一代豪风。

那天上午,他在福冈图书馆看书,诗兴忽来,激动得很,难以静坐攻读。

他走出图书馆,到馆后僻静的石子路上去,脱掉木屐,跣脚乱走若狂,乃至“率性倒在路上睡着,真想亲切地和地球母亲亲昵。

去感触她的皮肤,受她的拥抱”。

晚辈庸才如我者,从来没有雄姿英发过,更不会在下笔以前动情如此。

偶有一二幸获献丑之作,都是在下笔以后才逐渐动情的。

对一般初学者,要求他们动情在先,下笔在后,那是苦人所难。

真能做到先有感受,下笔以后逐渐动情,就很不错了。

为了使自己动情于笔下,在写作过程中,首先必须排除周围环境诸种干扰,对眼前与主题无关的事事物物,一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以求视听寂然,如入无人之境。

视听寂然之后,你就从现实的人境跃入笔下的诗境。

设想你要写的那些场景事物一一复活,一丘一水都能用灵眼看见,一笑一啼都能用灵耳听见。

让模糊了的清晰起来,清晰得可触可感,纵然你写的是朦胧诗。

在笔下忘却现实,在诗境忘却人境。

写初恋就得忘却鬓边的白发,写黑夜就得忘却窗外的阳光。

此时最怕的是邻居吵架和小儿哭叫,或你的贤妻叫你去捅蜂窝煤。

写作过程就是醒着做梦,梦被打断,使人心烦意乱,怪不自在,甚至难以重温。

听说过可恶的催租人打断诗人的梦,使他未能成篇,只留下“满城风雨近重阳”一句的故事吗?常人在床上睡着做梦,梦中笑,梦中哭。

诗人在纸上醒着做梦,也会笑,也会哭。

完全入梦以后,你的情就会在笔下动起来,你就有可能写出一首感人的佳作“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

“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这是狄德罗的话。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是白居易的话。

中国新诗无论怎样变来变去,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也好,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也好,民歌体也好,现代风也好,明朗也好,朦胧也好,你下笔的时候,总要动情才好。

情永远是诗之魂,不要忘记了才好。

(选自《流沙河诗话》,有删改)问题:第三段以郭沫若和作者自己的创作为例,论证了什么观点?这样举例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①写诗动情在先或下笔后逐渐动情都值得肯定,不必强求一律。

②事例生动具体、典型,说服力强;③从不同角度举例分析,论证更加严密。

三、再谈面子艾思奇既会讲面子,必然也会丢脸。

猴子戴上了花花绿绿的面具,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耍戏,的确是得意非凡。

一旦戏毕了,锣鼓声停止了,就仍旧要露出一副毛脸来。

这可以叫做五分钟的英雄美人,一辈子的禽兽。

表里不一致的把戏,在观众面前,迟早总要被揭穿。

不是货真价实的英雄美人,不能对人民永远遮住那凶恶、丑陋、其实也很寒伧的面孔。

希特勒曾挂过一块英雄脸,说要为欧洲,以至于为人类防止什么什么主义的灾害,现在丢脸了,谁都看见原来他自己才是专门制造灾害的恶魔。

其下场也很凄惨,竟至消息不明。

清朝的慈禧太后,专制主义的老妖精,曾戴上了美人脸来欺骗人民,说就要实行宪政,开放民主了,但人民都知道那是装门面的假招牌,所以不久之后,就来了辛亥革命,让她连她的面具一同完蛋!人民欢迎的是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英雄,说起来也不神秘,就是能忠实地为人民谋利益,于是自然而然地有人民拥护。

劳动英雄之被称为英雄,是因为他们的努力不但发展了自己,也对周围的群众有了很大的好处。

这些好处都深深刻记在群众的心中,化为高度爱戴的热忱,劳动英雄的威信,就是建立在这种真挚的群众感情之上的。

这比钢铁坚固百倍,永远不会垮台。

这样来说,①为寡头财政资本和贵族地主耍戏的猴子英雄如希特勒之类,在劳动英雄面前,就会显得渺小极了,小到简直不能相比!要辨别英雄美人的真和假,最好的方法,就是打一盆水来,看他肯不肯“洗脸”。

②挂上去的英雄脸壳和涂脂抹粉的美,越洗必然越丑陋不堪,如果是冒牌货,你立刻就可以欣赏到他那一副“恐水病”的神情。

就为着这原因,专制独裁者才要仇视言论自由。

真正的英雄美人,脸上的光彩,全是本来健康血液的表现,不同于只有外表的泥菩萨,一洗之后,恰恰可以把污浊的空气中所染上来的某些尘土涤净,光彩就会更焕发起来。

因此,真正的人民英雄,应不怕“天天洗脸”,不怕被指出缺点,不怕自我批评。

目前参议会和劳动英雄会上之所以能展开批评讨论,就因为来参加的是真正的人民代表和人民英雄。

对于他们,既没有装上去的面子,也就没有丢脸的问题。

怕批评,怕丢脸,喜欢把缺点当宝贝一样深藏起来的人,在我们中间,也还不是没有。

谁有这样的情形,谁就需要警惕一下:因为有了这样的毛病,虽然并不表示就是猴子,③但也可能是进化不够,在身上遗留了某些猴性。

不除掉这样的猴性残遗,就难于保持我们血液完全健康,难于发扬我们脸上真正的光彩。

(选自1944年12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有删节)问题:画线句子②内容在论述上有什么特点?答案:(1)运用对比和比喻手法;(2)形象地阐明了对待批评应持有的正确态度;(3)分析有深度,极富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四、环境保护的人道原则葛剑雄地球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是人类的方舟,是迄今为止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生态环境之所以值得珍惜,也是在于它对人类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是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的。

所以,离开了人类的生存权利,离开了人类的根本利益来谈环境保护,不仅是毫无意义的,也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某些时期、某些人的局部利益或眼前利益不能牺牲,但首先必须保证他们的生存。

正如适度的人口数量只能通过人类自觉的控制,而不是用天灾人祸的屠杀来实现一样。

的确有一些科学家或仁人志士,为了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这种崇高的行为是道德的典范,但不应该是对人类的普遍要求。

而且他们的行为之所以崇高,绝不在于保护了一头猩猩或一个物种,也不在于发现了什么奥秘,而是对人类长远利益的贡献。

如果有一头濒危动物危及了一个人的生命,当然最好是在不伤害它的情况下保证人的安全;但如果只能在二者间做出选择的话,毫无疑问应该是人,而不是动物。

我们曾经看到过这样的报道:珍稀野生植物禁止采挖后,赖以为生的贫困山民问道:“国家保护野生植物,那么谁来保护我们呢?”我们难道不应该想一想,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有大批人挣扎在死亡线上,在这样的条件下,毁林开荒、乱捕滥猎、竭泽而渔的事禁止得了吗?要一个对自己能不能生活下去都没有信心的人,去考虑未来以至子孙后代或者其他人、其他地方的长远利益,究竟有多大可能?退一步说,依靠强制手段可以禁止这类行为,或者能够迫使他们顾及眼前以外的利益,但如果因此影响了他们眼前的生计或生存,难道就符合人权和道德的标准吗?脂肪过多的人必须减肥,但很多人没有吃饱饭,或者正苦于摄入的热量不够,营养不良,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要求他们提前减肥。

所以发达国家和地区可以对环境保护提出严格甚至苛刻的标准,可以因为保护环境而关闭工厂,停建工程,但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却会引进这些工厂,以解决更迫切的失业和资金问题。

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未必不知道这些工厂被引入的原因,但只能在两害之间择其轻。

比如有一条在发达国家的海滩上搁浅的鲸鱼,被善良的人们千方百计救出,但却在非洲海滨被饥荒的难民们吃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