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章服务贸易

第十章服务贸易

17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背景
C.有利条件:国际社会对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1.发达国家对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要求
➢ 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就积极致力于 将服务贸易纳入多边贸易谈判框架的工作
➢ 在服务贸易自由化方面,发达国家中的另一个积 极倡导者就是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
➢ 日本从一开始就积极地支持美国的服务贸易自由 化主张
国际服务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 二战后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使服务贸 易飞速增长。
• 20世纪70年代后的滞涨中,服务贸易依然保持 较高增速,平均增速超过了商品贸易。劳务输 出、技术贸易、国际旅游、银行保险等服务部 门发展较快。
• 20世纪90年代后,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 仍占主体地位。在发展中国家中东亚地区服务 贸易发展较快。在亚洲服务出口中以海上运输 、旅游、金融服务、劳务输出占主要地位。
社会的经济性质常见的划分方式有: ➢ 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划分出原始公有制、奴隶制、封
建制、资本主义制、社会主义制等; ➢ 按交换方式的不同,划分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
、产品经济; ➢ 以社会的主要产业部门及其产品来界定,划分出农业国或农
业社会、工业国或工业社会、经济服务化社会等。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背景
8
& 服务贸易的基本特征
• (1)标的一般具有无形性 • (2)所提供的服务往往是生产、销售与消费
同时进行,因此具有同时性、非储存性、 非转移性和国际性等特征 • (3)与生产要素的跨国界移动密切相关 • (4)不是通过边境措施(如海关征关税),而是 通过国内相关立法和规定来进行监管 • (5) 统计数据在各国国际收支表中显示,而 在各国海关进出口统计上没有显示
11
国际服务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 最早的服务贸易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奴 隶社会早期。主要是追加服务:运输、仓 储、商业和饮食业等。
• 15世纪随着世界航海业的发展和新大陆的 发现,服务主要以移民形式出现。
• 到了17世纪,欧洲殖民贸易大发展,形成 了远距离劳动力移动,主要是劳务输出和 输入的服务贸易。
• 信息移动壁垒。技术标准、网络进入、设备供应、数据处
理与复制、储存、使用、传输、税收与外汇控制、政府产
业控制政策等限制或歧视性政策。
22
3、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表现
美国积极倡导服务贸易自由化
多边服务贸易体制的形成
《服务贸易总协定》通过最惠国待遇、透明度、 发展中国家更多参与、一体化以及商业管理等原则 ,运用市场准入、国民待遇等具体承诺及执行条款 ,使得各缔约方逐步削减和降低贸易壁垒。

国民待遇条件与资格 无 补贴、税收鼓励和税收信贷非 约束 补贴非约束。外资股份在25% 以上以及新投资超过X百万时 需审批 除市场准入一栏所述各类自然 人外,非约束
• (5)国内规定。GATS规定任何成员方应在合理、公 正、客观的基础上,实施影响服务贸易的国内规定
25
• (6)对服务者任职资格的承认。职业的证书、学 历,经验,经历及能力、语言水平。
• (7)关于垄断、专营服务提供者和其他限制竞争 的商业惯例规则。对于服务业在国内市场经营 出现垄断的事实成员有义务确保这些服务提供 者不会滥用他们的垄断和专营的权力,或不以 违背他们在总协定项下的一般性义务或具体义 务的方式行事。
§2 国际服务贸易政策
A.早期服务贸易政策 早期的国际服务贸易规模较小,项目单一,在全部服务贸
易收入中,运输服务和侨汇等相关的银行服务就占了70%以上 。早期的服务贸易限制较少。 B.上世纪60年代以来政策的变化
基于国家安全、领土完整、民族文化与信仰、社会稳定 等政治、文化及军事目标,各国均对服务的输出入制定了各种 政策和措施,其中不乏有鼓励性质的,但更多的是限制性的。 C.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困难
• (8)保障措施。GATS规定成员方在发生严重国
际收支危机困难时,可以在已承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务的服务
贸易中实施限制措施。
26
《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特定义务
• (1)市场准入。指给予其他参加方的服务 和服务者的待遇应不低于具体义务承诺表所 承诺的待遇。包括期限和其他限制条件:对 建立某种当地企业实体的限制,对服务业总 数的限制或对服务产出总量的限制等。 • (2)国民待遇。是指给予其他成员方的服 务和服务提供者以不低于本国相同服务和服 务提供者的待遇。
20
服务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
➢ 微观经济学根源,即政府实施干预的主要 依据在于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和经济外 部性。
➢ 政府出于本国经济独立性的考虑。 ➢ 政治、文化上的考虑。这是服务贸易保护
主义不同于商品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十分 重要的方面。
21
服务贸易壁垒及其种类
根据服务交易模式进行划分:
• 产品移动壁垒。产品移动壁垒包括数量限制、当地成分或 本地要求、补贴、政府采购、歧视性技术标准和税收制度 ,以及落后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

价 价 服 珠 家 房 汽 餐 度 理 儿 视 律 齿 车 医
装 宝 具 屋 车饮假发看 维咨 保 维疗
护 修询 健 修
寻找特性较强 经验特性较强 信任特性较强
5
○服务业与第三产业的区别
第三产业的界定采用的是剩余法。服务业的界定 是以是否提供或生产各种类型的服务为标准的。
三次产业划分的出发点是按经济体系的供给分类 。服务业同其他经济产业的区分是以经济系统的 需求分类为思想基础的,这种观点强调服务业同 其他经济产业的相互依赖关系,而不是单向依赖 关系。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背景
2.发展中国家对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态度的转变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坚决反对进行国际服务贸易 多边谈判的主要理由: ➢ 服务业中的许多部门都是典型的资本、知识密集型行 业,发展中国家这些行业一般非常弱小,与发达国家 相比不具备竞争优势; ➢ 有些服务行业还会涉及到国家主权和安全问题,而且 由于服务贸易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投资方面的问题, 也将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主权与安全。
• 人员移动的壁垒。主要涉及各国移民限制的法律。
• 资本移动的壁垒。主要形式有外汇管制、浮动汇率和投资 收益汇出的限制。
• 开业权壁垒。主要包括禁止服务进入的法令、东道国对本 定成分(人员构成)的规定。
• 经营的限制。这是通过对外国服务实体在本国的活动权限 进行规定,以限制其经营范围、经营方式等,甚至干预其 具体的经营决策。
多边性国际公约或协定的签署
区域服务贸易发展
各国政府作出了开放市场的具体承诺
各国服务贸易壁垒有所降低
23
《服务贸易总协定》的一般义务
• (1)最惠国待遇。即要求每一方给予任何其他 成员方的服务或服务提供者的待遇应立即无条 件地以不低于这样待遇的方式给予任何其他成 员方相同的服务或服务提供者。
• (2)透明度。GATS要求每一成员方应把影响协 定实施的有关法律、法规、行政命令及其它规 定、规则和习惯做法,都应最迟在它们生效前 予以公布;任何成员方也必须公布其参加的所 有影响服务贸易的其他国际协定。
24
• (3)发展中国家更多参与。GATS承认服务业发展不 平衡的现状,促使发达国家采取措施加强发展中国 家的国内服务部门,并允许发展中国家通过向外国 服务者附加条件以换取市场准入。
• (4)经济一体化。GATS第五条规定成员方实施无岐 视待遇的要求,要求在服务贸易协定中安排具有实 质性意义的部门减让和在成员方之间实质性消除所 有岐视。
第三产业概念的经济结构涵义主要是就国内经济 而言。而服务业概念的经济结构涵义则是面向国 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
6
我国对服务业的分类情况
1994年国家统计局在《中国统计年鉴》首次公 布了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分类,包括:
农、林、牧、渔服务业、地质勘查、水利管理业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铁路、公路、 管道、水运、航空、交通运输辅助业、其他交通 运输业、仓储业、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和餐 饮业(食品饮料烟草和家庭用品批发业、能源材 料和机械电子设备批发业、其他批发业、零售业 、商业经纪与代理、餐饮业)、金融、保险业、 房地产业(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房地产管理业 、房地产代理与经纪业)、
国际服务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 自18世纪工业革命到二战前,是服务贸易 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这一时期,为商品贸 易服务的国际金融和运输服务快速发展。 国内建立了更为有效的服务基础设施。铁 路、海运、金融、通信和教育等服务基础 设施得到加强。
•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制造业的发展使运输 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保险业和房地 产业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中服务消费逐渐 增加,刺激了个人和家庭服务业的发展。
服务贸易项目繁杂、方式多样,加之各国基于本国的发 展水平和具体情况,又实施不同的管理手段,所以更加重了它 的复杂性。
15
1、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背景
A.基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人类社会进入经济服务化社会的主要标志: ➢ 服务业产值比重增大 ➢ 服务业提供更多的就业量 ➢ 服务业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率 ➢ 服务业促进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发展中国家不愿谈判的立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 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某些服务行业已取得
相当的优势; ➢ 为了保证国际制造业产业动态转移的利益。
2、国际服务贸易壁垒
• 所谓国际服务贸易壁垒,一般是指一国政 府对外国服务生产者或提供者的服务提供 或销售所设置的有障碍作用的政策措施, 即凡直接或间接地使外国服务生产者或提 供者增加生产或销售成本的政策措施都有 可能被外国服务厂商认为属于贸易壁垒。 (出口限制)
B.根本原因: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
➢ 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进一步加深 ➢ 加速了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信息技术服务和
其他高新技术服务 ) ➢ 新的国际分工格局和对资源进行国际再分配正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