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探究性学习柳树乡牌路小学俞会玲倡导以探究方式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探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激发、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强调学生以探究方式学习,在探究中学习探究的方法,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其意义与价值,归根结底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尤其是富有个性地发展。
探究性学习具有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点。
需要指出的是,强调生成性不能否定它的预设性,生产与预设相辅相成,互相推进,探究在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运动中深化、发展;强调学生自主探究也不能削弱老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必须有教师的值得,指导应做到由扶到放,不越位。
一、小学生为什么要开展探究性学习(一)激发探究兴趣儿童天生好奇,由好奇而去观察,在观察与思考中产生疑问,由此而产生探究的兴趣与动力。
暑假过后,学校搬进了漂亮的新校舍,一切是那样的新鲜,同学们东看看,西看看,碰碰这里,摸摸那里。
老师认为这正是引导同学细心观察生活、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大好时机,于是就策划组织了,“小问号在行动”主题科技探究活动,发动同学从学校周围环境和家庭生活中寻找感兴趣的问题。
结果,同学们在几天之内提出了上百个问题。
经老师帮助整理、分类后编成了《新世纪我们的小问号在行动——Y小学探究学习一百问》印刷成册,发给同学们,然后由他们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探究。
新校舍吸引着一双双好奇的小眼睛,一个个美丽跳动的小问号则将探究兴趣引进了门。
探究型学习关注和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经验和自主选择,给他们更多机会去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志趣。
探究型学习营造自主合作的探究氛围,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与问题意识。
在浓浓的探究氛围中,学生们自己不断想办法解决问题,证明自己的方法是有效的;萌生了探索知识奥秘和强烈兴趣。
这份投入、这种变化看上去极其普通,却是极好的开端。
因为好奇心是探究的不竭动力,问题意识是最佳的起点,探究兴趣则是最好的人生导师。
探究型学习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保持和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因为探究型兴趣是学生现在与将来发现和解决问题、有所创新、有所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质。
(二)学习探究方法在探究型学习中,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在不断地探究中学会探究,学会学习。
在课堂上、教室外,甚至学校外。
三(1)班的同学们想了各种办法测量水的挥发量,可是哪一种方法更好呢?在老师的提议下,他们进行了交流。
学生甲说,他每天将尺伸到瓶内水中测量挥发量。
另一位学生马上提出异议,尺子放入水中也会占体积,而且将尺拿出水面时会带出水来,测量不准确。
大家都觉得有道理。
学生乙说,他每天用尺子在瓶子外面测量。
大家觉得这办法好一些,但还是难以保证测量准确,而且每天都测量也比较麻烦。
学生丙说,他的测量还没有完成,他是将写好刻度的纸贴在瓶子的内壁上,但后来纸泡烂了,刻度就看不清楚了。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还是学生丁的办法好,她将刻度纸粘在盛水的容器的外侧,再在上面粘一层透明胶带,加以保护。
学生自己想办法进行测量,在交流与对比中找出更好的测量办法,然后提出合理化建议。
通过探究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直接经历、经验与感悟,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探究不是成人的专利,也不是天才儿童所独有。
一旦获得自由施展的空间,每位学生,包括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都可能会以出色的表现不断给教师以惊喜。
许多教师发出同样的感慨:“突然发现以前是多么不了解他们!”探究型课程能够而且必须面向所有的学生开设。
小学生不可能象中学生那样做大而深的课题。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我们老师将学习定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热情。
因此,教师关注的不是学生探究的问题有多大价值,探究的方法有多少科学性,探究的结果是不是具有社会效益,而是学生有没有探究意识,是否参与了探究的全过程,有没有获得积极的体验,是不是学会了一些认识世界的简单方法,等等。
走出“精英教育”的藩篱,坚持面向所有学生,关键在于正确把握小学探究型学习的定位,我们教师在这点上要达成共识。
探究型学习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探究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
探究型学习强调探究的本质,不片面追究探究的形式;重视探究的过程,不过分追究探究的结果;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只培养“尖子生”。
(三)促进个性发展探究型学习不只是为了改变学习方式,它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更丰富、更重要的意义。
学校创建了“红领巾科学院”,六(二)班成立的是“宇航研究所”。
老师宣布所长一职要竞争上岗,以“如果我是宇航研究所所长,我将这样开展工作”为题写计划书。
调皮的强强凭他在科技方面的特长露一手。
然而强强兴冲冲刚要下笔,才发现不知从何谈起,到用时才知宇航知识竞如此贫乏!他泄气了。
这时,爸爸走过来,拍拍他的肩说:“跟我走。
”父子俩到新华书店买来一堆书,又一起起草计划书,设计争章图案。
强强欣喜万分,因为爸爸平时工作特别忙,许久没有和他这样亲近了。
虽然强强最终没有当上所长,他探究热情依然很高:查阅资料,听讲座,与同学讨论宇航知识,遇到疑问向专家请教,得到满意答复才肯“罢休”。
头一次见儿子对一件事有那么一股认真劲,妈妈笑他成了小宇航迷。
强强的良好表现使他赢得了大伙的信任,大家选他当一年级的辅导员和考章小组组长。
老师发聘书时,他流泪了。
在小学的最后一学期里他真正感到了自身的价值,爸爸妈妈也为他自豪。
他表示,要努力学习,争取有一天成为一名真正的宇航工程师。
通过探究型学习,孩子们在变化在成长。
同学的探究兴趣与热情提高了,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就增强了。
小调皮变成了小宇航迷,更可贵的是,强强得到了最珍贵的礼物——感到了自身的价值,找回了自信,开始执著与探索科学知识,并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
体会无能会增加自卑,使人退缩,而感到有能力、体验快乐成功会使人自信,进而更加勤奋。
探究型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人格的健康成长。
学生不一样的发展、变化得益于学习方式的变革,这使他们有了不一样的学习经历。
不必专门设计所谓的挫折教育,曲折而自然的探究经历可以使学生的体验与收获更加丰富,对于成功的感受更加深刻,以致品质得到充分锻炼,这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探究性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不仅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也不仅仅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探究方法,而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富有个性地发展。
二、探究性学习的特点(一)生成性、预设性:生成与预设相辅相成“生成性”是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特点,但教师的适度预设同样不可或缺。
当学生一时想不出探究问题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捕捉他们的兴奋点,预设探究的主题。
如:中秋节前后,校园里到处飘着桂花的香气。
老师正为四(一)班同学整整一下午都没能提出一个象样的探究问题而苦恼。
看着学生兴奋地欣赏、谈论着桂花,老师灵机一动,让同学们研究一下桂花不是很好吗?于是,他预设了相关的问题情景,果然,同学们接受了这一探究主题,纷纷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了许多探究问题:桂花有哪些品种?怎样种植桂花?桂花和风土人情有怎样的关系?打开了思路,引导学生提出了丰富多彩的探究问题。
预设为生成性学习搭建了舞台。
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的预设和引导尤显重要。
如:结合学校的科技节,老师为一年级预设了探究“风”的活动:探究活动由抢答猜谜引入,以激发探究兴趣;随后,引导小朋友自己想办法看风、听风,观察、感受风的存在;查阅有关资料,了解风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自己的制造风;最后,让小朋友说风和话风,表达、交流各自对风的认识。
由于这一预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因而有效地引导了低年级学生就此进行步步深入的探究。
成功的系列探究任务设计,可使学生真正成为实践探究的主角,同时奠定了探究的基调,防止学生的探究浅尝辄止,确保学生的生活经验随着探究的深化而升华。
教师的预先设计经常会与学生的探究意愿和选择不太一致,生成舞台的搭建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面对预设与生成的冲突与矛盾,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调整预设的探究主题,或改变原有活动设计,不失为明智之举。
但如果预设的主题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妨尝试精心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或与学生切磋,取得认同。
生成性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它使学习的实施充满生机与活力。
教师要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把生成引向正确方向,使生成更富有成效。
预设不是要限制生成性,两者相辅相成,动态循环,互相推进。
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是计划与生成相融合,确定探究目标和内容的催化剂。
(二)自主性、指导性:自主与指导你进我退学生还不习惯自主,不会自主,不能一开始就全放开。
教师要“火眼金睛”,能够主动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和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加以引导。
一天,一位二年级的学生怯生生地问:“老师,我们学校有很多植物的叶子是红色的,它们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吗?”“当然罗!红色的叶子里边有叶红素,叶红素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老师差点脱口而出,不过他还是将已到嘴边的话咽了下去,说:“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你们去研究一下,好吗?”第二天一早,小组的同学迫不及待地找到老师:“我们通过查资料知道,红色叶子里也有叶绿素。
但是它还含有很多红色的花青素,把叶绿素盖住了,所以叶子是红色的。
”查的是什么资料,怎么又弄出一个花青素?老师将信将疑,于是试探地问:“你们能证明吗?”又过了一天,那群孩子找到老师:“我们想在你这里做个实验,行吗?”只见他们把红叶子放在热水里煮了一下,真相大白了。
原来,花青素很容易溶于热水,而叶绿素不溶于水。
在热水里,花青素溶解了,叶绿素仍留在叶子上,煮过后的叶子由红变绿了,这就证明红叶子里的确有也绿素存在。
老师惊呆了。
“老师,花青素可以从叶子里分离出来,那能不能将叶绿素也分离出来呢?”啊!一个新的问题又诞生了。
教师深切感受到儿童自主的力量。
不是小学生不能自主,而在于教师能不能画龙点睛,让他们有更充分的自主。
好一个努力咽下了就要脱口而出的答案,也没有用“以后你就会学到”等话语“引导”学生终止探索。
学生自主的边界在何处,教师放手才能知道。
探究性学习就是要为了学生自主探究创设空间,自主性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在许多场合,教师的指导是很重要的。
当学生的探究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及时而适度的鼓励与点拨,参谋但不代谋,既不能居高临下地给出指令,更不能代替学生作出选择。
五(一)班同学按计划展开了对于课间活动的调查,然而有不少小队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向老师诉说着烦恼。
“我们采访同学时,他们都逃走了,追也追不上。
”“我们好言好语,可他们却答非所问,根本不配合。
”“万事开头难,”老师鼓励同学们想办法克服困难,又在方法上指点迷津,“他们逃是不是与你们拎着录音机、捧着采访本有关?开门见山不错,但先通过闲聊与他们熟悉之后再切入正题也许比较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