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示波器的调整和使用(测声速)

示波器的调整和使用(测声速)


【实验原理】
1.坐标法信号测量的周期和电压峰峰值
周期T=t/div/ × △T ,频率 f=1/T
电压的峰峰值UPP=U/div × △U (div)
2.光标法信号测量的周期和电压峰峰值
周期T=△T/n =(3.85ms/1)=3.85ms
电压的峰峰值UPP=△U
3. 李萨如图形的原理
fy
nx f x ny
不仅可以定性观察电路的动态过程,还可以定量测量电信 号的电压、电流、周期、频率、相位等各种参数。配合各 种传感器,还可以用于各种非电量的测量,如压力、声光 信号和人体各种生理参数。它是实验室或生产设备中最常 用的仪器设备之一
【实验目的】
1.了解示波器的主要结构和显示波形的基本原理。 2.学会使用信号发生器。 3.学会正确使用示波器观察波形以及测量电压、周期 和频率。
如图a。
图a
2、波形显示原理
如果在X轴偏转板加上波形为锯齿形的电压, 如图b所示。这时电子束在荧光屏上的亮点,
在波形线性上升时由左匀速地向右运动,当电
压突然返回(t = t1)时,亮点到达右端后 马上回到左端。这一过程不断重复,亮点只在 横向运动,在荧光屏上看到的是一条水平线, 如图b。 图b
2、波形显示原理
2. 观察李萨如图形 fx=500.0Hz
图形 Nx Ny fy(Hz) fy / fx = Nx / Ny
【课后思考题】 1. 用示波器观察波形时,如荧光屏上什么也看不到,会是那些原因,实
验中应怎样调出其波形?
2.用示波器观察波形时,示波器上的波形移动不稳定,为什么?应调节 哪几个旋钮使其稳定?
3. 测量时,为什么要将波形尽量调到满屏?n个周期长度尽量满屏?
4. 示波器的扫描频率远大于或远小于Y轴正弦波信号的频率时,屏上图 形将是什么情形?
声速的测定
【实验目的】 1. 通过测定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了解声波的特性。 1.用共振干涉法和相位比较法测量空气中的声速,加深震动合成和波动干涉理论的 理解。 2.了解压电换能器的功能,进一步熟悉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的使用。
2. 观察和测量各种波形信号(正弦波、三角波、锯齿波、矩形波等)
将信号发生器输出信号输入CH2通道,选择触发源“SOURCE”为CH2, 使波形稳定;调节“VOLTS/DIV”和“TIME/DIV”得到一个以上完整周期且 图形尽可能占满屏幕的波形,观察和记录各信号的峰-峰值、周期和频率。 3. 观察李萨如图形
垂直控制 水平控制
触发控制
液晶显示屏 外触发输入 USB接口 逻辑分析仪接口 模拟信号输入 探头补偿信号输出
1、阴极射线管
如图所示,左端为一电子枪,电子枪加热后发出一束电子,电子经电场加速以 高速打在荧光屏上,在屏上形成一亮点在一定范围内,亮点的位移与偏转板上 所加电压成正比。
2、波形显示原理
(1)如果在Y轴偏转板上加正弦电压,波形 如图a,而X轴偏转板不加任何电压,则电子 束的亮点在纵方向随时间作正弦式振荡,在横 方向不动。我们看到的将是一条垂直的亮线,
相同的斜线时记录下接收器的位置li,连续测10个点,将数据记录表格中
【数据记录及处理】 1.仪器条件、温度测量值及共振频率记录
分度值 仪器 声速测定仪鼓轮 信号发生器 温度计 0.01mm 1Hz 0.005mm 1Hz 另表 37400Hz Δ 测量值
2. 驻波法测波长
共振次数n 测量次数i 1 0 li(mm) li+1- li (mm)
【数据记录及处理】 1. 观测信号数据
图形 正弦波 三角波 锯齿波 矩形波 四脉方波 八脉方波
待测信号频率(kHz)
电压灵敏度 (VOLTS/DIV),单位:
峰-峰垂直距离n1(格) 电压峰-峰值Up-p 电压有效值U 时间灵敏度 (TIME/DIV),单位: 周期个数n n个周期长度(格) 信号周期T,单位: 信号频率f,单位:
(2)要使显示的波形稳定,Y轴偏转板电压频率与X轴偏转板电压频率的 比值必须是整数,即
fy fx
n
n = 1,2,3,… (1)
要满足式(1),需在示波器内部加装了自动频率跟踪的装置,称为“同 步”。在人工调节到接近满足式(1)的条件下,再加入“同步”的 作用,扫描电压的周期就能准确地等于待测电压周期的整数倍,从而 获得稳定的波形。
超声信号发生器 超声信号接收器 测微鼓轮 刻度尺
图4 声速测定仪
连接线路:将信号源的正弦波信号输出端与声速测定仪的超声波发生器连接(内正外负),示
波器CH1探极与正弦波信号输出端连接,示波器CH1探极与声速测定仪的超声波接收器连接, 两换能器间的距离调到5cm左右。 打开信号源电源,输出波形选正弦波,输出频率在30kHz-40 kHz。仔细调节示波器,使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3. 相位比较法测波长
测量次数i 1 2 3 4 共振次数n 0 1 2 3 li(mm) li+1- li (mm)
5
6 7 8 9
4
5 6 7
10
8
【课后思考题】
1. 分析实验误差的来源,比较两种测量方法的准确程度。 2. 产生驻波的调节是什么? 3. 是否可利用此方法测定超声波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实验内容】
1. 熟悉仪器 请参照有关内容,熟悉信号源及示波器面板上各按钮和旋钮的作用以及它们
的操作方法,特别应注意相关的注意事项。
2. 驻波法:逐步增加两换能器之间的距离,记录下每次信号振幅变化到最大 时的数据,此时接收换能器的位置li,连续测10点 3.相位比较法 保持相同连接,示波器水平显示选择X-Y,调节电压灵敏度,使屏幕上出现稳 定的、大小适中的李萨如图形,逐步增加两块换能器间的距离,屏幕上的李萨 如图形会做周期性的改变。选直线做初始状态,以后每当出现与初始直线斜率
4. 声速测量
示波器结构原理
扫描方式选择 测量功能选择 多功能旋钮
CH1基准线
水平调节
CH2基准线
扫描时间调节
信息字符, 由【READOUT】 旋钮调节亮度
触发模式选择
扫描选择
基本调节旋钮 外触发源输入端
测试方波信号
信号输入通道及调节旋钮
示波器面板示意图
初识前面板
多功能旋钮 菜单操作键 常用菜单 运行控制
屏幕上出现稳定的正弦波波形。此时示波器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可能较弱,因此在调节时需适当
提高示波器的电压灵敏度以便放大信号。 寻找换能器的谐振频率ƒ0。调节信号源的输出频率,将输出频率从30kHz逐步增大,同时 仔细观察示波器屏幕上信号振幅的变化,当信号源的输出频率与换能器的谐振频率相差太大, 示波器上显示出的波形振幅就会很小甚至就是一条水平线(如左下图),当信号源的输出频率 与换能器的谐振频率接近甚至相等时,示波器上显示出的波形振幅达到最大(如右下图),此 时信号源的输出频率就是换能器的谐振频率。
(2)如果在Y轴偏转板上加 正弦电压,又在X轴偏转板 上加锯齿形电压,则荧光屏 上的亮点将同时进行方向互 相垂直的两种位移,其合成 原理如图8-5所示,描出了 正弦图形。如果正弦波与锯 齿波的周期(频率)相同, 这个正弦图形将稳定地停在 荧光屏上。
3.扫描与同步的作用
(1)要想看到Y轴偏转板电压的图形,必须加上X轴偏转板电压把它展开, 这个过程称为扫描。如果要显示的波形不畸变,扫描必须是线性的, 即必须加锯齿波。
预习思考题:
1.如果示波器是良好的,但由于各个旋钮位置并未调好,
荧光屏上看不见亮点,问哪几个旋钮位置不合适可能 会造成这种情况?应该怎样操作才能找到亮点? 2.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都良好,但显示屏始终显示是二 条直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解决?
【实验介绍】
示波器是显示电信号随时间变化波形的一种观测仪器。它
实验内容:
1.基本调节 接通电源开关,预热。 基本调节:各调节旋钮置于居中位置。按下扫描选择按钮A ,调节
INTEN “辉度”使扫描线亮度适中,过亮容易缩短示波器的使用寿命; 调
节“FOCUS”使扫描线清晰; 调节READOUT显示信息字符;调节X轴与 Y轴位移使扫描线位置居中。 将示波器自带校准方波信号分别输入两通道,熟悉各功能旋钮的使用, 练习单一通道和双通道的基本操作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