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视鉴赏论文中国早期电影

影视鉴赏论文中国早期电影

中国早期电影摘要:电影自诞生,仅隔不到一年的时间便传入中国,并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

至今电影传入中国已逾百年,它从一种带有文化殖民色彩的舶来品,演变为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日益发展壮大完善起来。

本文主要写的是有关中国早期电影的一些东西,其主要从中国电影的萌芽、中国早期电影发展以及港台早期电影三方面来对中国早期电影进行的浅谈。

关键字:中国早期电影、中国“影戏”美学、中国纪实主义、早期港台电影中国早期电影的时期主要集中于1896至1931年,这期间中国电影经历了萌芽和发展壮大,由单纯地从外国输入带殖民文化色彩的电影到不断推出自己拍摄的带有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影片的转变,成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一段极为重要的时期。

一、中国电影的萌芽1、电影的传入1895年12月28日,电影在法国诞生。

仅隔不到一年时间,电影于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传入中国。

1896年8月2日,上海的娱乐场所徐园首度放映了西方人制作的电影短片,使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了电影。

中国人给它最初的名字是“西洋影戏”。

2、早期外国电影在中国的放映、发展及其影响●放映在中国最初的电影放映并没有专门像今天电影院一样的场所,而只是借茶园或戏园场地。

并因陋就简,电影放映只是穿插在一些游艺杂耍节目中作为奇观式的余兴。

当时放映的节目多为介绍世界各地风光、民俗、民间艺术、生活即景的短片。

诸如《俄国皇帝游历法京巴里府(巴黎)》、《西班牙跳舞》、《西方野番刑人》、《马房失火》、《婚礼教堂》、《水池浴戏》、《秋千弄枝》等。

这些影片大都节目短小、绘影传神,异域景观、千变万化,给人一种前所未见的新鲜刺激,形成一种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新兴娱乐形式。

●发展我国电影放映的发展首先是在上海开始,随后流行于北京,并逐渐遍于南北,深入内地。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西班牙商人加伦白克来到上海,并先后在福州路升平茶楼、虹口乍浦路跑冰场和湖北路金谷香番菜馆客堂内放映电影。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1月,北京也开始放映电影。

其先只是对朝廷皇族官员等放映,因两次爆炸而被认为是不吉之物,但这并未影响其在北京城内的流行,从1906年起,电影放映越来越受到当时北京城内观众的欢迎。

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在上海虹口海宁路与乍浦路口,用铅铁皮搭建了一座可容二百五十人的虹口大戏院,这便是在中国出现的第一家电影院。

此后数年间,他先后兴建成了设备更趋完善的维多利亚影戏园、夏令配克、思派亚、卡德、万国等影戏院,分布在上海各个城区,组成了一个庞大的雷玛斯游艺公司。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以上海为中心,各外国电影投机商人对中国电影市场的争夺日益剧烈起来。

葡萄牙人郝思倍在北四川路修建了爱普庐影戏院;来中国从事拍片活动的意大利人劳罗,改建了北四川路的福建大戏院为上海大戏院,放映电影;而在虹口也同时出现了两家以日本人投资为主的戏院——乍浦路的东京活动影戏院和武昌路的东和活动影戏园;专门出租影片的英商林发影戏公司也在南京路谋得利戏园开始放映电影,并把海宁路的鸣盛梨园改组为爱伦活动影戏园;西班牙人古藤倍则在南市方浜桥开设了共和影戏院。

●影响外国影片的输入和在我国的放映,从经济方面来看,它同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一般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没有什么不同。

从政治意义方面来看,则具有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毒害作用。

特别是当时风行一时的连续多集美国侦探长片在我国产生了极坏的社会影响,许多耸人听闻的暴力及社会治安犯罪的发生都是受其影响与毒害。

这些恶劣的影片和它所带来的后果,曾引起了当时我国观众的极大反感。

虽然这时期的电影还没有发展成为完整的艺术,却已经成为充满了帝国主义堕落“文明”的麻醉剂。

二、中国早期电影发展虽然外国电影的放映给中国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但电影在中国的出现,毕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种新的娱乐形式,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也引起了我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摄制“中国影片”的愿望。

1、中国的第一部影片1905年春夏之交,第一部国产片《定军山》问世。

其是由北平经营丰泰照相馆的任景丰负责现场调度指挥,由是我国当时的“伶界大王”谭鑫培主演,由丰泰照相馆里的照相技师刘仲伦担任摄影,前后三天摄制完成的。

《定军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戏曲片,也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虽然拍成的《定军山》视觉效果不太理想,但却颇观众欢迎,并让中国电影一开始就与戏剧结下不解之缘,从而深刻地影响了国产片的美学形态。

2、中国早期电影的主流——“影戏”美学●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1913年,洋行职员出身的张石川与剧评家出身的郑正秋组织“新民公司”,专门承接美资“亚细亚影戏公司”在上海的拍片业务。

通过这种“借鸡生蛋”的方式,他们拍摄了一部以喜剧手法表现一对青年男女在长辈撮合下吹打成亲经过的针砭封建婚姻陋习的影片《难夫难妻》,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短故事片。

●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1916年,张石川和郑正秋又以“幻仙公司”的名义拍摄了表现一个鸦片毒害问题的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

该片摄影机和摄影场都是租自意大利人劳罗,摄影师也是由劳罗担任,但该片由张石川担任导演并任主要演员。

●1931年1月,张石川导演了中国第一部国产有声片《歌女红牡丹》,该片是明星公司和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采用“蜡盘发声”工艺合作摄制的。

●郑正秋和张石川郑正秋,广东潮州人,是一位实绩卓著的大家。

因幼年随家迁居上海,入学堂受西化风气影响而渐对新剧产生兴趣。

辛亥前后,思想激进,并以旗帜鲜明的“丽丽所剧评”而著称。

张石川,浙江宁波人,也是贡献良多的又一位大家。

自幼丧父,随舅父到上海经商,办过文明戏班,经营过新世界游艺场,又做过洋行买卖,与洋人和西方文化的渊源较深。

但两人主张有所不同,郑正秋主张“教化社会”的艺术观念,他秉承“文明以载道”的古训,提倡影片“以正当之主义提示于社会”。

而张石川则更多地认同商业化电影“娱乐人生”的模式,“处处唯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粲”。

因此,张石川曾在《黑籍冤魂》后拍摄了《滑稽大王游沪记》、《劳工之爱情》等滑稽短片,其中《劳工之爱情》是中国目前保存完整的最早的一部故事片。

在这一系列滑稽短片遭遇冷落之后,接受郑正秋艺术主张,导演正剧《孤儿救祖记》并一举成功,该片被视为中国电影“一种有民族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个开端”,编导将封建伦常秩序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糅合的特点,是那个时代文艺作品的一个标志,将中国早期电影导向成熟阶段。

其后,又与郑正秋合作编导如《玉梨魂》、《盲孤女》等一系列反映妇女悲剧命运的影片。

1928年,张石川导演十八集神怪武侠片《火烧红莲寺》,引起竞拍神怪武侠片的潮流。

而郑正秋于1933年编导的影片《姊妹花》是其最重要的成就,影片公映后轰动一时,成为当时上座率最高的影片之一。

郑正秋和张石川是我国电影的先驱者,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他们善于从民族文化资源中发掘题材,并将传统戏曲及文明戏的手段和元素吸收到电影中,逐渐确立起中国早期电影的主流——“影戏”美学。

3、中国电影纪实主义的开启●1917年商务印书馆的商务影戏部成立,其以“社会启蒙”为宗旨率先拍摄了一系列纪录片,如《商务印书馆放工》、《庆祝欧战胜利游行》等。

其后拍摄了多部故事片,基中反响最大的是取材于一则社会新闻,叙述某洋行买办谋财害命的凶杀案的《阎瑞生》。

题材的新闻性和影像的纪实性是此片的两大特征,其大量采用外景拍摄与运动镜头,摆脱了舞台剧的模式和束缚。

商务出品的风格被视为开启了中国电影纪实主义的源头。

● 商务印书馆几类影片的摄制从1918年开始,商务印书馆成立活动影戏部,广泛地开展了摄制影片的活动。

所摄影片号称分为“风景”、“时事”、“教育”、“新剧”和“古剧”五大类,其中仍多为短片。

“风景片”方面,内容广泛地包括了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代表作有纪录南方景色的《南京名胜》、《长江名胜》,纪录北国风光的《北京风景》、《济南风景》等。

这些风景片,完全不同于帝国主义影片商人来中国拍摄的猎奇的污蔑中国落后的那种所谓的风景片,而是比较严肃地介绍了祖国的美丽河山、人文风俗、悠久文化和历史建筑,并在一些风景片中还联系了当时的某些政治事件,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起观众的爱国主义情感。

“时事片”,即“新闻片”,它们纪录了当时上海某些社会生活。

其代表作有《东方六大学运动会》、《约翰南洋比赛足球》、《国民大会》等。

这些影片和帝国主义商人买办资产阶级和军阀官僚在此以前或以后拍摄的什么《西太后光绪帝大出丧》、《袁世凯任总统》等一系列表现大官僚“风采”和军阀政府的“警政”之类的所谓纪录片显然是不同的。

“教育片”则是体现了其以影片传播资产阶级文化的方针。

但其中也有介绍某些专门教育事业的,如《盲童教育》、《慈善教育》、《养真幼稚园》等,有介绍体育、军事教育的如《女子体育观》、《技击大观》等,也有介绍科学卫生知识的,如《驱灭蚊蝇》、《养蚕》等。

“古剧片”则以梅兰芳的《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为代表。

梅兰芳,字畹华,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其祖父梅巧玲、父亲梅竹芬都是我国著名的京剧旦角演员。

昆曲《春香闹学》是我国明代伟大戏曲作家汤显祖所著传奇《牡丹亭》中的一折,而《天女散花》表演的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

两部影片的导演工作,都是由梅兰芳自己担任。

摄影工作相当严肃,尽可适应了我国传统戏曲表演的特点。

并且运用了特写镜头和叠印画面,使影片在摄制技术上达到了当时较高水平。

“新剧片”因其倒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的逆流而成为违背时代精神的短片。

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无聊的滑稽短片、宣扬封建道德的所谓“警世”影片和神怪加武打的三类。

这些“新剧片”成为完全模仿了当时已经趋向没落文明新戏或西方资产阶级无聊打闹的东西。

三、港台早期电影1、香港早期电影目前有可考的对于香港电影的最早探究是1897年4月28日美国人携机带片在港做的公开放映。

1909年,布氏以亚细亚公司的名义在香港拍摄了《瓦盆伸冤》和《偷烧鸭》两部影片,此片可以说是华人参与香港的电影制作活动之始。

1913年,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的黎明伟在香港创办华美影片公司,拍摄了香港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这是史上第一部由香港出品的故事短片。

影片由黎明伟自己编剧,同时反串扮演了片中女主角庄子之妻。

黎明伟的妻子严珊珊扮演扇坟寡妇的婢女一角,成为中国影片中出现的第一位女演员。

《庄子试妻》后被布拉斯基带回美国,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外放映的影片,同时也是中国影片运往外国放映的开始。

2、台湾早期电影台湾电影起步较晚,在漫长的日占区期间,电影一直是日本侵略者推行殖民统治的工具。

直到1921年,台湾文化界成立的台湾文化协会从大陆输入《孤儿救祖记》放映,才开启了台湾电影的大门。

1925年,台湾成立最早的制片团体台湾映画研究会,摄制了第一部故事片《谁之过》。

台湾早期电影指的是1964年健康写实路线之前的台湾电影,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1907年到1945年的日据时期,二是1945年1963年的国语片时期,三是1955年到1964年的闽南语片时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