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七 改革创新 强国之路中外近现代史上的重大改革

专题七 改革创新 强国之路中外近现代史上的重大改革

专题七改革创新强国之路——中外近现代史上的重大改革一、选择题1.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

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

前车之辙,可以为鉴。

……破除旧习,更新大政。

”由此可知他主张()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2.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

田福堂的“痛苦”主要是由于他不理解当时()A.土地所有制的变革B.农业经营方式变化C.国家经济发展状况D.集体主义精神丧失3.下表摘自《中国青年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其中“八五”处应该填写()A.走向改革,开放国门B.小平南方谈话,改革潮涌C.包产到户,包干到户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彼得一世改革是一次非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最能表明这一性质的是()A.削弱贵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引进西欧先进军事技术,建立海军和新式陆军C.鼓励发展工业,允许工场使用农奴劳动D.推行学校教育,重视科学技术,提倡西欧式生活方式5.数据是反映历史的重要手段,下面表格是苏俄(联)农业发展统计表(部分)。

由表中内容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是()A.斯大林体制具有优越性的一面B.农业集体化运动极大地推动着苏联农业的发展C.新经济政策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D.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下,农民大量增加粮食种植6.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列各国关于处理农民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A.俄国解放农奴的措施实质是对农民的盘剥B.日本明治政府规定不允许土地买卖C.美国罗斯福新政兴建水利工程,有利于农业生产D.苏俄政府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7.下面是美国在20世纪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示意图,其中导致②阶段发展状况的原因是()A.罗斯福新政实施B.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C.信息技术的发展D.战后经济体系的建立8.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

”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C.西方国家对苏联的“和平演变”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9.阅读“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1950—1984年)”示意图。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两国粮食产量呈现新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万吨)A.苏联人口出生率锐减,劳动力的缺乏影响了粮食产量B.中国劳动力充足、科技迅速发展,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C.苏联领导人更换频繁,政局不稳导致经济政策缺乏连贯性D.中国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苏联经济改革步履艰难,收效甚微二、非选择题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材料二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

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

康有为公然诬蔑18世纪法国人民的民主主义革命为“无道之甚”,替清朝封建统治者策划防治中国人民革命的方法。

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着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

……戊戌变法失败,宣告改良主义在中国没有出路。

——摘编自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材料三当前,仍有一些学者也认为“激进”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这很难令人接受。

反过来讲,假如康梁的变法主张温和一点,变法的速度再放慢一点,变法就可以成功吗?肯定也不会成功。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康梁维新派的变法内容和具体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使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从维新派本身去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摘编自《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1)据材料一,指出史学界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的原因。

(2)分别概括材料二、三中关于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

(3)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的主题是什么?11.俄、美、中三国作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它们的“改革”不仅为全球所关注,而且必然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百多年前俄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近6年来,我们在经济方面保持经济的大幅增长……我们一直想重振俄罗斯的雄风,让俄罗斯在世界的舞台上能够得到超级大国这样一个地位。

——2019年5月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就职演讲材料二我们知道,我们已然陈旧的程序不足以满足时代的需要。

我们必须应用新理念和新技术重塑我们的政府……这意味着变革。

——2019年1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演讲材料三改革既要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协调。

我们要推进各个领域的全面改革,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也可以说是攻坚期,的确是因为它要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

——2019年3月1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答中外记者问(1)材料一中“一百多年前俄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指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2)历史上罗斯福总统曾“应用新理念”帮助美国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摆脱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这一“新理念”的核心和基础是什么?(3)材料三中提到“改革既要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协调”。

苏联的哪一政治经济体制在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弊端?(4)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国最终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条道路具体是指什么?(5)俄、美、中三国不仅注重自身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对世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试举出一个历史上三国合作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的事例。

答案精解精析一、选择题1.B本题考查戊戌变法。

题干材料通过土耳其不变旧法与日本能变旧法进行比较,阐述了中国应“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故本题选B。

2.B本题属于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中的“拢合在一起”和“大家又散伙了”各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通过材料中的信息可知,“拢合在一起”是指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进行,“大家又散伙了”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从农业合作化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体现了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并不是土地所有制的变革,也不是集体主义精神丧失,故排除A、D,选B。

C过于笼统,不符题意。

3.B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的相关内容。

准确解读表格中的文字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八五”计划期间是指1991—2019年。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中国改革得以深入,故正确答案为B。

4.C判断彼得一世改革性质的关键是看其采取的措施是否符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使用农奴劳动仍属封建性质。

5.C解答本题需从表格中提取时间信息:1921—1925年。

1936年通过的新宪法是斯大林体制形成的标志,农业集体化运动是1927年后开展的,A、B均不在这一时间范围内,故排除。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下,农民大量增加粮食种植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6.B本题属于否定型选择题,考查逆向思维能力。

解答本题需准确掌握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罗斯福新政及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具体内容。

日本明治维新允许土地买卖,B不符合史实。

7.A由图可知美国在②阶段的经济发展有一个前后的变化,经济下滑从1929年开始,这是受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之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则是由于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

所以本题选A。

8.D本题属于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理解苏联这段笑话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但“面包”却奇缺,说明当时苏联重工业发达,但是农业处于落后的状态,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推行使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选D。

9.D本题属于数据材料型选择题。

解答本题需准确把握图中反映出的中苏两国的粮食产量变化趋势。

从统计图中可见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粮食产量超过苏联并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而苏联粮食产量则呈下降趋势,应该从中苏两国经济改革的成效方面来分析影响这两条曲线变化的根本原因。

只有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0.答案(1)戊戌变法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2)材料二:戊戌变法运动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发动人民群众;材料三:当时没有出现一个使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3)戊戌变法运动的成败。

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知识。

第(1)问,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原因是戊戌变法“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第(2)问,需要仔细阅读材料,抓住材料中的中心句。

材料二认为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发动人民群众;材料三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当时没有出现一个使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第(3)问,联系材料和对问题的分析可以知道,其探究的主题是戊戌变法的成败。

11.答案(1)俄国1861年改革。

(2)对工业进行调整,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3)斯大林体制。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5)二战中,发表《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打败法西斯。

解析本题以俄、美、中三国不同时期的改革为主线,组织材料,设计问题。

第(1)问,根据问题中的时间信息“一百多年前”即可作出准确判断。

第(2)问,需明确“新理念”指的是罗斯福新政,然后回答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和基础。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斯大林体制。

第(4)问,需知道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被称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5)问,注意问题要求“三国合作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的事例”,答案不唯一,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在二战期间,发表《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打败法西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