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中考语文 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全]中考语文 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40分钟班级姓名得分(一)(课内文言文)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野芳发而幽香()(3)杂然而前陈者()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段句句相衔,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引出“山水之乐”。

B.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巧用对比手法,描绘出朝暮美景,表现出作者醉心山水之乐。

C. 本文写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和太守之乐,其实质都是抒发作者寄情山水、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D. 尾段写日暮醉归,作者将描写、叙事、抒情和议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衬托出了全文的主旨。

【答案】1. (1)居高面下(2)开放(3)摆开2.(1)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2)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3. C(二)(课外文言文)王、谢旧齐名及帝崩,桓温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陈兵卫,将移晋室。

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

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阼①存亡,在此一行。

”相与俱前。

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

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

桓惮其旷远,乃趣②解兵。

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注】①(zuò):国家。

②通促,赶快。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止新亭/止有剩骨B. 及帝崩/及下船C. 谢神意不变/醉翁之意不在酒D. 桓温入赴山陵/入则无法家拂士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3. 结合选文谈一谈谢安和王坦之两人谁优谁劣?为什么?【答案】1. B 2. 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3. 谢安优而王坦志劣;理由:桓温摆下设有埋伏的酒宴让二人赴约,面对危险,王恐惧失色,而谢面不改色,临危不乱;面对朝廷的存亡,谢敢于直面生死,担当大任,而王则是惊慌失措,只能听从谢的安排。

参考译文:即位不到一年的简文帝就在忧惧中死去,桓温率军来到建康城外,准备杀大臣以立威。

桓温埋伏好兵士,设宴大请朝中百官,想趁此机会杀害谢安和王坦之。

王坦之非常惊恐,问谢安:“应该采取什么办法?”谢安神色不变,对王坦之说:“晋朝的存亡,决定于我们这一次去的结果。

”两人一起前去赴宴,王坦之惊恐的状态,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在脸色上;谢安的宽宏大量,也在神态上表示得更加清楚。

他到台阶上就快步入座,模仿洛阳书生那样朗诵起嵇康“浩浩洪流”的诗篇。

桓温害怕他那种旷达的气量,便赶快撤走了埋伏的甲士。

原先王坦之和谢安名望相等,通过这件事才分出了高低。

(三)(课内文言文)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肉食者鄙()(2)必以信()(3)望其旗靡()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 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我们可以看出鲁庄公的性格特点是谨慎、果断、善抓战机。

B. 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C. 曹刿认为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

这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D.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答案】1. (1)鄙:鄙陋,目光短浅。

(2)信:实情。

(3)靡:倒下。

2. (1)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2)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3. A(四)(课内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上下一白()(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客此()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听觉的角度,描写作者雪夜独行时万籁俱寂的肃杀冷寂,表达其怀才不遇和清高自赏的孤傲。

B. 文章主要运用白描手法,从远到近,描画了一幅淡雅的湖山夜雪图,用空阔之景和渺小之物渲染出苍茫之境。

C.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既是客人的惊叹,也写出了作者的心声,侧面表达了作者幸逢游人的欣喜。

D. 文章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痴”字既体现了俗人的看法,也表现了作者与同饮者的闲情雅致。

【答案】1. (1)全部(2)还(3)客居2. (1)接连下了几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3. A(五)(课外文言文)太子求学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①有脚疾,不基践履。

太宗赐步舆②,令三卫③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

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

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凛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

”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

(选自《贞观政要》)【注】①李纲:太子李承乾的老师,备受李承乾崇重。

②步舆:一种人抬的代步工具,类似于轿子。

③三卫:唐禁卫军的合称。

1. 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A. 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B. 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中道崩殂C. 未尝稍降辞色/理顺辞直D. 未尝不耸然礼敬/然则何时而乐耶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3. 谈谈文中太子在拜师和求学态度上,给予你怎样的启示?【答案】1. C 2. 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3. ①敬重老师;②好学,经常向李纲虚心请教。

参考译文: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痛的疾病,不能穿鞋走路。

于是唐太宗赏赐给他一辆代替步行的“车子”,并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还下诏命令皇太子亲自迎接他上殿,亲自行礼作揖,以示对他的敬重。

李纲为太子讲述君臣父子之间的礼仪,还有日常饮食起居方面的礼节,道理明畅,言语直白,让听者不知疲倦。

太子曾经与李纲商讨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伦理纲常,以及效忠尽节之事,李纲正气凛然地说:“受托于先王,身负辅佐储君的使命,古人认为这件事十分困难,臣却以为十分容易。

”每当论起此事,李纲一脸正气,言语激昂,透露出一种刚正坚定的志向,太子每次都为之肃然起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