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留人信仰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为团场经济社会跨跃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人才支撑中共农一师六团委员会2012年9月15日尊敬的台州专家服务团组织人事组的各位领导、张副部长、郑副部长及调研组各位领导:你们好!正值全团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第三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抢抓发展机遇,加快推进“三化”建设,着力抓好“三秋”各项工作之际,台州专家服务团组织人事组各位领导带着台州人民的深情厚谊和师市党委的亲切关怀,莅临我团检查指导工作。
在此,我代表六团党委、全团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下面,我就六团大学生引进及人才交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一、六团基本情况六团成立于1958年1月,行政辖区隶属温宿县,距阿克苏市29公里,阿塔公路纵贯全境。
团场开发前是一片盐碱荒漠,故被命名为“荒地镇”。
由于受土壤盐碱含量大、地下水位高等诸多因素制约,长期以来经济运行十分困难,1996年、2007年先后被评定为兵团级和国家级贫困团场。
全团现有耕种面积11.2万亩,总人口10012人;下设基层单位28个,职工2837人;有党支部25个,党员519人。
六团地处城乡结合部,周边与“三镇一乡”接壤,维稳戌边任务光荣而艰巨。
2011年,全团实现生产总值3.26亿元,同比增长23.5%;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亿元;实现利润1486万元,职均收入4.2万元;实现了团场在兵团争先进位排序从2010年的52位上升到2011年的35位的跨越。
二、人才引进工作情况2003年至今,六团共引进(含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毕业大学生100人。
其中,2003年引进4人,2004年引进5人,2005年引进19人,2006年引进13人,2007年引进13人,2008年引进13人,2009年引进8人,2010年引进10人,2011年引进2人,2012年引进13人。
目前,留在六团工作的有87人;其中,本科69人,大专18人;农业连队30人,工副业单位16人,机关15人,学校18人,医院8人;科级5人,科员11人,基层单位主要领导9人,基层单位副职领导10人。
(一)党委重视,积极搭建人才引进平台。
近年来,六团党委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战略是基础战略”的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团”战略,将人才做为推进团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有力支撑,切实做好人才引进管理各项工作。
一是成立了由团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即使班子换届、领导更迭,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地加以推进。
二是加强人才引进规划,制定了《六团人才引进中长期规划》,实现了从以前单一引进农业技术人才为主向引进城镇管理、工业经营、设施农业、文化文艺等多方面综合人才的转变。
三是修订完善了《六团干部管理办法》,并积极制订《六团加强人才引进和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对人才引进范围、培养措施、工作待遇及激励机制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规定,为加强人才引进、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四是每年预算人才引进、安置专项资金10万元,凡属人才引进、安置工作中涉及财物、资金等费用均从专项资金中列支。
(二)创新方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团党委始终将人才引进工作列入重点议事日程,做为重要工作来抓,不断创新引才方式,拓展引才渠道。
一是积极走出去,努力引进来。
几年来,由政工办负责,奔赴疆内外,先后到阿拉尔、石河子、乌鲁木齐、西安、成都等地参加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供需交流会,共参加各类大中型交流会8次,引进本科、大专毕业生26人。
二是以全权委托师市人才交流中心进行人才招聘、引进的方式引进各类人才49人。
三是充分利用人才之间的同学交流、访亲探友的机会,积极进行联系沟通,从北疆师局及师市兄弟团场引进人才9人。
四是灵活运用国家“西部志愿者”计划和相关政策,引进志愿者及特岗教师13人。
五是采用公开招聘的方式,从老职工子女中竞聘选择人才3人。
(三)多重激励,加强人才管理和培养。
1.事业留人,工作上支持,体现“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早压担子、早成材的原则,大力提拔和使用大学生。
在我团现有的大学生中,工作半年就提拔使用的有4人(黄荣本、王亚平、马全东、杜成功),工作一年就提拔使用的有6人(如李树斌、丁斌全、唐秋建、杨晓妮、高林涛、唐天熙等)。
二是坚持对大学生日常工作和生活进行跟踪了解,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机遇。
注重从大学生工作单位、团机关相关部门和分管团领导处了解、掌握大学生的工作情况和日常表现,对于工作优秀的大学生,及时表扬。
通过这种方式,及时发现大学生队伍中的优秀人员,为团党委提拔使用大学生提供参考依据。
三是坚持对大学生的跟踪考核。
根据“团选、师管、兵团备案”的原则,对大学生平时工作表现、政治素质、组织协调能力、工作责任感、工作实绩、群众观念、组织纪律性等进行考核,上报选派生12名、大学生村官8名;及时将品行端正、群众公认、肯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实事的大学生纳入各级后备干部队伍进行管理,在干部选拔任用时予以优先考虑和使用;今年7月,团党委根据基层单位工作需要,提拔使用近年来引进的优秀大学生11人。
四是坚持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在为引进的大学生安排工作时,尽可能按照专业对口及发挥特长的原则进行安排,保证大学生学以致用;并要求机关各部门和大学生所在单位,在工作上为大学生崭露头角、实现自身价值,多给机会、多提供舞台,在开展和组织各项活动时,优先推荐与选用大学生。
如,在选择活动主持人上多给大学生机会、在活动参与者上多让大学生参加、在干部培训对象上多送大学生参培。
2.信仰留人,政治上培养,体现“三个加强”。
一是加强对引进大学生的政治引导,使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到目前为止,共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30人。
二是加强对引进大学生的培训。
到目前为止,选派大学生到北疆师局挂职锻炼1人次;选送优秀选派生、村官参加兵团党校三个月定向培训20人次;选派大学生参加师市党校为期一个月的针对性培训30余人次;选派大学生参加各类业务知识培训200余人次。
三是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
要求单位领导、机关部门领导对大学生传作风、帮思想、带工作,手把手教、心连心帮,并及时与出现问题和困惑的大学生进行谈心;对要求辞职的大学生,坚持做到“四次谈话”,即基层单位必须谈话一次,政工办必须谈话一次,团分管领导必须谈话一次,团主要领导必须谈话一次;对已经辞职的大学生,做到联系不中断,并积极动员和接受其重新返团工作。
3.感情留人,生活上照顾,体现“两个关心”。
一是关心大学生的生活。
在安置大学生时,安排好大学生公寓或住房,配备相应的生活必需品,在当年每月预借生活费500元,并且三年内免交房租、免水电费。
在购房的问题上,2007年制定了“8532221”优惠政策,即对购房的大学生在享受一次性八千元的优惠后,房款可以分5年付清,第一年首付30%,第二年至第四年分别付20%,第五年付10%,并动员和组织机关、基层干部为大学生购房借款10.2万元,团为21户大学生垫付购房资金130万元;2009年制定“一次性优惠”政策,对购房的大学生一次性优惠2万元(2011年优惠2.5万元),进一步减轻大学生购房负担。
针对未婚大学生过春节未回家的情况,坚持每年团拜会邀请他们参加或大年三十邀请他们共度除夕,体现团党委的关心和厚爱;并想方设法尽力解决已婚大学生两地分居和大学生配偶(男女朋友)的工作问题,在团党委的多方努力下,我们解决了5对已婚大学生两地分居问题,为12位大学生的配偶(男女朋友)安排了工作。
二是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坚持每年定期组织召开大学生集体教育座谈会,由团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政工办、办公室、团委负责人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地教育与交流;并开展了励志书籍赠送活动,如赠送《能力很重要,努力更重要》及《无法选择工作,但可以选择工作态度》等书籍,要求大学生在阅读后撰写心得体会,进一步找准自身定位,做好人生规划。
4.待遇留人,待遇上提高,体现“两提一不”。
一是提高基本工资。
对新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无论在机关和基层工作,自报到之日起,均享受转正定级工资,并享受一级浮动工资,一年考核称职以上的,再享受浮动转固定工资。
二是提高年薪待遇。
对分配在基层连队的大学生,三年内年薪享受副连级别的同等待遇;分配在机关工作的大学生,三年内年薪享受科员级别的同等待遇;当基层所在单位的年薪(副连级年薪)低于机关科员级年薪时,享受机关科员的年薪待遇。
三是新引进的大学生三年内不受单位编制限制。
从2003年至今,专门用于提高大学生待遇费用为120余万元,用于大学生安置费70余万元,购房优惠100余万元,支付大学生购房利息21.45万元。
三、效果突显,推动团场事业新发展六团“人才强团”战略实施9年以来,为我团储备了今后所需的人才资源,使团场发展及精神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
一是大学生工作后,他们充分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及专业技术,投身于团场“三化”建设与发展,为我团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较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促进了各单位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开展。
三是为政治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大学生的增多,在全团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给干部队伍带来了新的生机,也使我团干部队伍避免了新老交替、青黄不接状况的出现,为我团深化改革积蓄了发展后劲,更为团场人事制度改革、实施竞聘上岗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四、存在的问题一是安置基础条件有待提高。
由于六团属于国家级贫困团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强,尤其是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层次较低,林果业抚育期长、见效慢,团场处于爬坡上坎的关键阶段,导致团场经济运行困难,资产负债率高,基础设施投入明显低于其它团场,大学生工作和生活环境与兄弟团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
二是在引进人才方面存在较大困难,目前急需引进医疗、市场营销、城镇建设(管理)、工业及林果业方面的人才。
三是由于团场经济运行困难,人才引进安置及待遇经费较其他地区和团场有较大缺口。
四是人才队伍思想观念的问题,接受新事物、抢抓新机遇、适应新发展的思维意识不强,不能用开放的理念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
五、工作建议一是希望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能适当向贫困团场倾斜有关项目和资金,加快贫困团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人才引进工作“硬件”。
二是希望对干部相关待遇向贫困团场干部适当倾斜,提升人才工作“软件”,使他们能更好的扎根基层建功立业。
三是希望选派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和具有城镇建设、市场营销、工业、林果业、医疗专业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到六团挂职、工作,或帮助引进以上人才,加速提升我团“三化”建设发展。
四是希望加大对团场各类各级干部到疆内外或地方挂职锻炼的力度,加速培养团场所需的管理和专业人才。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兵师党委关于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加强人才引进管理的工作部署,结合我团实际情况,继续抓实抓好人才人事工作,为实现团场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