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唯理论的发展
一、斯宾诺莎
巴鲁赫(本尼狄克)·斯宾诺莎(Baruch/Benedict Spinoza,1632~1677年),主要著作有《笛卡尔哲学原理》《神学政治论》《伦理学》《知性改进论》等。
1.寻求拯救与幸福的哲学
(1)斯宾诺莎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获得最高的幸福,真正的幸福和世俗的幸福正相反对、势不两立,二者必居其一。
(2)斯宾诺莎所说的真正的幸福、最高的善是精神幸福。
“斯宾诺莎的幸福”是精神幸福的代名词。
(3)斯宾诺莎的幸福还有一层特殊含义,那就是通过对形而上的对象的思辨而获得的心灵的快乐,这样的快乐是持续的、平和的、求诸自己的。
这种快乐一直是历史上的哲学家所追求的目标,斯宾诺莎与亚里士多德一样,称之为最高的幸福。
(4)主张顺应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也是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伦理的态度。
2.真观念与几何学的方法
(1)真观念
①斯宾诺莎认为正确的方法是从真观念出发,并且不断地增加真观念的推理过程,它包括这样一些步骤:
a.确认真观念,将真观念和其余的表象区分开。
b.从一个真观念推导出其他真观念,真观念越多,知识越完善。
这是按照真观念自身的本性进行的推论。
c.真观念之间的推理要按照从原因的观念到结果的观念的顺序进行。
他认为,结果比原因更复杂,从原因的观念到结果的观念是从简单到复杂的综合推理。
②斯宾诺莎根据观念清晰的程度,区分了四种知识:
a.由传闻和符号得到的知识;
b.由表面经验得到的知识;
c.推理知识;
d.直观知识。
前两种知识又称意见和想象,它们是片面和混淆的观念,是错误的来源。
推理知识又称理性,是关于事物的共同概念和正确观念,它们是从真观念推理出来的。
只有直观知识才是对一切事物本质属性的直接认识,它们是真观念,是一切真理的源泉。
(2)实体学说
①实体的概念
“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
”这一定义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做出的,但它的意义却完全是本体论的。
②实体的特性
a.实体是自因,它的本质包含存在。
b.实体是无限的,因为它不受任何东西的限制。
c.实体是唯一的,因为它是无限的,包含着无限属性和状态。
d.实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切存在和认识都包含在实体之中,但实体不是它所包含的存在和认识的总和,否则的话,它就要受到它的部分的限制,这与实体的无限性和唯
一性相矛盾。
③实体、神、自然的关系
实体、神、自然是等同的、可以相互替换的概念。
3.属性和样式
(1)属性
①斯宾诺莎关于属性的定义是:“从理智看来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
②无限的实体有无限的属性,但是,人类所能认识的属性只有两种:广延和思想。
(2)样式
①样式的定义
样式的定义是:“实体的特殊状态,亦即在别的事物内并通过别的事物而被认识的东西。
”实体存在的特殊状态是个别事物。
②个别事物
个别事物是一个他因造成的结果,又是造成另一个结果的他因。
所有的事物组成一个因果链条,每一个事物都是因果链的一个环节。
(3)属性和样式的关系
属性和样式分别表示实体内外的规定性,属性是实体的内在本质,样式是内在本质的外在表现。
每一属性都表现为无限多的样式,每一个属性都好像是一根因果链条,无限多的个别事物是这一链条上的一个个样式。
具体关系如图所示:
图4-1 属性与样式的关系
4.能动的自然和被动的自然
(1)定义
①能动的自然:作为整体的实体是产生自然的自然;
②被动的自然:作为实体的部分的总和是被产生的自然。
如果把实体等同于神,那么思想观念和世界万物都享有神性,都是神的样式,神也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
这种世界观被称为泛神论。
(2)无限样式与有限样式
无限的实体只能作用于无限的东西,而不能直接作用于特殊的、有限的样式。
①无限样式
无限样式是从实体的某一属性中派生出来、适用于该属性一切样式的性质,比如,运动和静止是广延属性的无限样式,理智是思想属性的无限样式。
②有限样式
有限样式是由另一个有限样式的作用而产生的,比如,一个有形体是另一个有形体的产物,一个观念是另一个观念的产物。
(3)身心平行论
①观点
a.广延和思想不是分别属于两个实体的两种属性,而是属于同一实体的两种属性。
两者各有自己的样式:有形事物是广延属性的样式,观念是思想属性的样式。
b.因为样式的相互作用只能在同一属性的因果系列中发生,事物和观念不能相互作用。
但是,广延和思想既然属于同一实体,两者必然有对应关系。
c.“观念的次序和联系与事物的次序和联系是相同的。
”人的身体属于广延属性,人的观念属于思想属性。
每当身体在广延的因果序列上发生变化时,观念在思想的因果序列上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构成人的心灵的观念的对象只是身体”“发生于身体内的东西无一不被心灵所知觉”。
②意义
a.斯宾诺莎的“心物平行论”肯定思想和广延是不同的因果系列,坚持物体之间的二元对立和区别,同时,它又说明了两者对应协调的关系。
这样就既保持了笛卡尔二元论的初衷,又克服了它的缺陷。
b.“心物平行论”与马勒伯朗士的“机缘论”都承认身心之间的同步协调关系,但马勒伯朗士把这种协调同步关系当作“偶因”和上帝的安排,斯宾诺莎则指出了这种关系发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因而具有“机缘论”不可比拟的理论深度和哲学意义。
5.人性与自由
(1)自由观
①自然中没有任何偶然的东西,一切事物都受到事物的本性的必然性的决定。
②“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若为别的事物所决
定,则不自由。
人自觉地按自然的本性而存在,就是自由和永恒。
③自由和必然并不矛盾,认识并自觉顺应必然是自由,“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④自由在于用“理性克制感情,管辖感情”。
(2)人性论
①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个体都有保存自身的自然倾向,这是被自然本性所决定的行为和意向,是个体的“现实本质”和人类德性的“唯一的基础”。
保存自身不仅是消极地维持现状,而且是扩展自身力量和行动的倾向。
②自我保存又称自我完满。
自我保存或自我完满又有自发和自觉之分:前者叫嗜好,后者叫欲望。
欲望再分两种:意识到完满性的增加是快乐,对完满性降低的意识是痛苦。
人们的意识对自我完满性的增加或减少的原因有所感觉,因此而产生爱和恨:爱是伴随着完满性增加的原因的观念而产生的快乐,恨是伴随着完满性减少的原因的观念而产生的痛苦。
伦理的善恶不是事物的本性,它们建立在人性的倾向和自然情感的基础之上,是相对于人们对自身完满性增减的感觉而言的。
③人的完善性表现为控制情感的自由,是和最高知识同一的。
最高知识是关于神的知识,寻求关于神的知识也是拯救之路,通往最高的幸福。
二、莱布尼茨
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年),他和牛顿同是微积分的创始人,主要哲学著作有:《形而上学论》《单子论》《神正论》《人类理智新论》等。
1.二迷宫
(1)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