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会变的线条》说课稿

《会变的线条》说课稿

《会变的线条》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三册15课《会变的线条》,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型。

本课前承第二册《我们身边的线条》一课,后继第五册《画中的线条》和《会动的线条》两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教材中展示出画家毕加索《坐在柳条椅上的朵拉马尔》和一幅苗族蜡染图案,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处理线条的方法,感受画家非凡的创造力。

教材中还选择了一些不同内容的学生作业,有学生设计的服装、陶罐、面具等,让学生在作画过程中参考。

二、说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了常用的美术工具和材料,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进行创作,但学生的差异性仍很大,来自重视早期教育家庭的孩子在这方面优势明显,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好奇心重,喜欢按自己的想法自由地表现画面;来自缺乏早期教育或农民工家庭的孩子在用线用色方面会显得缩手缩脚,不善于大胆表现。

而《会变的线条》一课就能让不同学情的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大胆地表现,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

三、说教学内容与目标
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尽可能体现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一)显性内容与目标:
1.初步感受不同种类的线条带给人的美感,能用有变化的线条组织一幅画
面,表现出一定的美感,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

2.通过对作品的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二)隐性内容与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2.通过对美术和音乐舞蹈的线性体验,感受艺术的共性。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感受和表现艺术线条的美感。

难点:如何运用有变化的线条表现美感,即课题中的“变”。

法国美术理论家丹纳说:“美术是视觉的珍馐美味。

”人类在幼儿阶段就会使用线条来表现,但如何感受、体验线条美感,进而赋予线条美感,使线条的表现升华为艺术的创作,则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说教学资源
(一)毛线绳和艺术体操用的彩带,用于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二)水彩笔、A4图画纸、A3纸剪成的具有服装外形的大纸片。

选择线条流畅,出水均匀,色彩鲜艳的水彩笔作画,适合低年级学生,增强学
生的学习自信;大纸片用于多人合作创作。

(三)多媒体展示平台,用于展示大师作品和学生优秀作品。

六、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围绕教学目标,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空间,本课的教学模式采用“综合探索”、“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三合一递进式教学,采取比较观察法、探究体验法、尝试表现法、作品展示法等教学方法。

在艺术领域中,既有视觉的“线”又有听觉的“线”,理解它们的节奏与情感是比较抽象的。

因此本课采用体验性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找”线与“玩”线的基础上大胆地把音乐、美术进行整合,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形象地认识艺术中的线条,感受听觉的“线”,提炼视觉的“线”,陶冶艺术情操,培养创新精神。

七、说教学过程
(一)新奇引入,激发兴趣。

我充分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首先出示一条毛线绳,拉直,松手,请学
生说说这是什么线?(毛线、直线、弯线、曲线、弧线)“老师再让他变一变。

”教师熟练地翻花绳展示“瞧,一条直线变出了美丽的图案。

”接着教师舞动彩带,引导学生观察彩带变化:“大家看,一条红丝带在老师的舞动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然后引出课题《会变的线条》。

我用新奇美妙的引入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感性地认识直线与曲线的变化,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对绘画的兴趣。

(二)体验艺术,活跃课堂。

美术课程标准倡导的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它提供了美术学习各领域之间、美术与其它学科之间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

本环节让学生在玩中动起来,在音乐中舞起来,产生艺术的“记忆”与“联想”,让学生体验音乐与美术的共通点,用美术和舞蹈表达自己的情感。

1.看一看
为了让学生体验线的流畅与多样,我边口述小故事边示范:冬天来了,刮起一阵狂风(螺旋线),飘来了一片乌云(曲线),突然电闪雷鸣(黑板粗线,白板折线),下起倾盆大雨(虚线),雨滴在水面上打起漩涡(环形线),水越来越多,汇成小河(直线),流入大海(波浪线),雨停了,出现一抹美丽的彩虹(弧线),彩虹下面有一座神奇的线条城堡(折线)等待同学们的到来。

教师示范务求娴熟,简练,无形中让学生感受画线条是轻松流畅一气呵成的。

我在设计本课时故意弱化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强化教师的课堂教学示范,出发点是我认为艺术表现是一种情感性与技术性融合的创作,这是软件制作的线条不能代替的,不如亲手为学生示范要更有感染力。

接着教师提问:“同学们认识黑板中的什么线?”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认识了
直线、曲线、波浪线和螺旋线,现在新增加虚线、环形线和折线的认识,这一步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线的多样性,线的名称不作记忆概念的要求。

2.听一听
播放古典音乐莱哈尔的《金银圆舞曲》,让学生听一听,感受音乐的高低轻重变化和节奏的快慢强弱变化,领悟变化的魅力。

播放的乐曲选择古典音乐莱哈尔的《金银圆舞曲》,取其音乐能明显听出高低轻重和强弱快慢,并且整首音乐节奏轻快,旋律充满阳光活力,让学生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3.舞一舞
第二次播放乐曲,带领学生一起来做律动,引导学生思考,听到快慢强弱的节奏怎样舞动?让学生听着乐曲中的旋律与节奏舞动双手和身体,感受乐曲的高低、快慢和强弱变化。

(教师同时示范:音乐快就舞得快一些,像一阵风;音乐慢就舞得慢一些,像云在飘;音乐强就舞得重一些,像闪电;音乐弱就舞得轻一些,像小雨;音乐高就舞得高一些,像高山;音乐低,就舞得矮一些,像波浪。

)“舞一舞”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巧妙地把音乐舞蹈融入美术教学,强化学生对线的感知,使整个课堂显得活泼有趣。

4.玩一玩
心理学研究证明:小学低年级儿童在认识形式上具有形象大于思维的特点,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最好方法是——让他玩,利用生动具体的感性活动诱发他们的学习愿望。

因此,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刚才听到高低快慢强弱的节奏是怎样舞动的?我们现在就在纸上画出来,玩一玩线条小游戏。


学生还没有试过画无具体形象的抽象线条,因此这时展示一些以往的优秀学
生作品,让学生明白画画有时可以是无具体形象的,避免一些学生不敢下笔,同时也为将来学习抽象造型埋下学习的种子。

接着第三次播放乐曲,与学生一起玩线条。

(时间约五分钟)
(三)启发思维,设计图案。

1.欣赏
由于线条运动的方向、排列的方式、描绘的速度以及用力的轻重不同,线条会产生许多变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线条画的成败关键在于如何处理线条的疏密关系。

疏密关系有节奏地配合与巧妙运用,才能使画面保持秩序感,产生有条而不紊,丰富而不繁,变化而不乱,生动而不散的艺术效果。

为了让学生了解处理线条的方法,我引导学生欣赏课本的作品。

欣赏艺术作品毕加索的《坐在柳条椅上的朵拉马尔》,画中有很多直线,朝着不同的方向排列,使画面产生空间感,椅子用的线条多,周围用的线条少,疏密有致,产生不同的质感
这幅苗族蜡染图案是一幅适合纹样,线条优美,中间线条的密与周围线条的疏产生了对比,线条有规律有秩序地排列产生美丽的视觉效果。

教师小结:线条既有变化,又有一定的秩序,才能创造出美感。

接着展示课本的学生作业,让学生在作画前参考。

2.创作
学生两人合作,在教师事先用A3纸裁剪成的大纸片上用既有变化、又有秩序的线条创作适合纹样。

教师在个别辅导时提示,画的线条要有变化,又要有秩序地排列。

(时间约十五分钟)
(四)评价交流,体验成功
1.选择有代表性的作业展示,让学生说一说谁的线条美。

美术课程标准倡导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在学生作业评价中,我注重学生评价的反馈互动,让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情感体验。

2.说说你在听一听、画一画、舞一舞中有什么感受。

要低年级学生说出感受并不容易,教学时需要做出示范和引导,例如“在音乐中听出了线条。

”引导学生说出“在画画时画出了音乐,在跳舞时舞出了线条”等。

八、说预期效果:
(一)大部分学生的画面有丰富的抽象线条,组织有秩序,安排有疏密,画面有美感,这是理想的画面效果。

(二)小部分学生虽然能用抽象的线条绘画,也能注意线条疏密关系,但因能力不及的问题画面缺乏美感,有待今后进一步提高。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