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犯罪及其应对【摘要】当今世界,以指数方式迅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已形成了势不可挡的潮流,将我们卷入新的世纪。
网络变得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它将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
计算机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和作用是前所未有,但它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还同时滋生了计算机犯罪。
科学技术不是外在于社会的力量的,在发展高技术的同时,社会的生产关系、规章制度、法制法规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都要有相应的变革,只有这样高技术的发展才能真正造福于人类而不至成为祸害。
【关键词】网络犯罪、防范措施、社会道德、建设【引言】近二三十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全世界发展异常迅速,在迎接信息社会来临的同时,人们也发现计算机犯罪现象正在急剧增加。
网络犯罪与其他犯罪交织在一起,它不仅给受害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国家的主权、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对网络犯罪及其控制对策予以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计算机管理、网络安全及技术层面上,提出了具体的防范犯罪的措施,推进社会道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水平,也是遏制计算机网络犯罪最的有效措施。
一、网络犯罪的当前形势1.1对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再认识网络犯罪是随着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概念。
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还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劲的动力,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
政府上网、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虚拟社区这些新生事物不断发展,网络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
网络犯罪也呈现出一种犯罪的新形态。
网络犯罪正是经济一体化、网络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计算机犯罪基础上“孵化”出来的网络犯罪,因为计算机发展迅猛,广泛为经济服务,而经济发展要求建立网络,网络正是由这种需求而构造起来的,它使经济得到更为迅速发展的同时,又给社会带来了负面效应—网络犯罪。
1.2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发展态势在网络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犯罪都可以在网络空间中完成,并且,网络技术的运用大大方便了这些犯罪的实施。
大量的网络诈骗对电子商务市场的健康发展构成很大的威胁。
美国司法部副部长汤普生警告说:“网络诈骗已经成为增长最快、涉及面最广的一种白领犯罪行为。
”英国首相布莱尔曾经说:“电子商务是现代知识经济的核心,但其安全间题常令人头痛万分。
”二、网络犯罪的特点2.1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使得对网络犯罪的预防变得十分困难,因为不可预见的因素太多了。
同时,不确定性还意味着我们往往无法正确预知,也无法完全控制自己行为的后果。
年复一年,我们迅速获取前所未有的能力,但也同样迅速丧失着对局面的控制力。
一个无意之举也可能造成巨大的危害。
比如有不少计算机病毒,最初的制造者并不是要制作病毒,只是由于其设计中的一个小BUG,使无伤大雅的小程序变成了恶性病毒,并一发不可收拾,造成了谁也预料不到的巨大损失。
2.2巨大的信息量信息就是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
从某种意义上说,网上流动着的一切都是信息,网络的功能也就集中在信息的搜集、加工、传输、检索、存储、发布上,每个人都既是信息的使用者,又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这使得网上的信息每时每刻都在迅速增加。
开放性为个体打破组织对信息的垄断提供了可能,而网上巨大的信息量为其实现提供了保证。
在网上,人们可以轻易地得到色情图片、黑客教程、信用卡密码破解程序、制造炸弹甚至核武器的方法,并且可以很轻易地将其传播、发布出去。
巨大的信息量不仅为犯罪提供了条件,而且成了犯罪的对象,如信息间谍等。
甚至传播信息有时也会构成犯罪。
2.3交互性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在网络上犯罪,但我们从来没有听到有人能通过电视在电视上犯罪。
其原因就在于计算机和网络的交互性。
电视是单向的、被动的,人们只能通过被动地看和听接受电视所传达的信息,计算机和网络则不同。
网络将交互性发展到极致,因为在网络上不仅面对的是计算机,还有各个计算机背后的人。
交互性使得人们可以在网络上互相交流,使人们得以参与事件并能影响事件的发展,这奠定了网上社会形成的基础。
交互性还意味着人们在网上的任何行为都会影响到网络,当然其影响程度有大小强弱之分,这使得网上犯罪成为可能。
2.4超越时空性互联网消除了物理时空的限制,将古人“天涯若比邻”的美好愿望变成了现实,但这也给犯罪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传统犯罪总要受到时空条件的制约,而网络则消除了这种限制,不仅使“通过A国控制健盘来改变B国计算机存贮的数据资料,并将其送到C 国,获得欺诈性的后果是可能的,而且使得犯罪人可以同时对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犯罪,如故意传播恶性病毒。
这也给各国带来了刑事管辖权的冲突及调查取证的困难,使得很多法律的规定被架空了。
如美国法律严禁网上赌博,但即使是美国的小孩也可以轻易地登录到不禁止网上赌博的国家的服务器上进行赌博,美国禁赌的法令实质上成了一纸空文。
2.5小结网络当然还有其他特性,但对犯罪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是上述几个,它们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犯罪,在使得犯罪成本急骤减少的同时,又使得犯罪的危害性大大增加,而且还削弱了国家对犯罪的预防和控制能力。
这一切都会使犯罪率上升。
或许,这正是我们享受网络的好处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三、受计算机网络影响的犯罪的形式3.1受网络影响的传统犯罪在这类犯罪中,网络只是起一个诱因的作用,往往是通过对犯罪人的潜移默化或对心理状态的影响而使其实施犯罪,而且实施的仍是传统犯罪。
如受网上“黄毒”的影响去实施强奸。
3.2借助于网络进行的传统犯罪在这类犯罪中,网络起一种次要的辅助工具的作用,只是使犯罪变得更加方便。
没有网络,犯罪人通过其他途径仍然可以实施该犯罪。
比如通过互联网进行电子转帐、洗钱,或通过网上购物的方式销赃等。
3.3传统犯罪与网络结合而产生的新型犯罪这类犯罪与第二种犯罪有类似之处,但它对网络的依赖性要高得多。
没有网络,就不会有这类犯罪。
网络在这类犯罪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通过互联网攻入某公司的计算机系统,在其内部设置“逻辑炸弹”,借以敲诈勒索等。
3.4纯粹由网络产生的新型犯罪这类犯罪形式过去没有,而且从其对象、手段、特征等方面都不同于传统犯罪。
如故意传播恶性病毒,电脑盯梢等等。
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传统犯罪将逐步向网络犯罪转化,同时新的犯罪形式也会出现,而且还会影响到其他的犯罪形式。
现在,网络犯罪已涉及到盗窃、诈骗、掠夺、侵占、敲诈、放火、爆炸、间谍等绝大部分社会犯罪现象。
随着技术的进步,通过网络进行凶杀、伤害等人对人的犯罪活动并非不能实现。
有人报道:“一个病人在医院死亡,原因是运用计算机整理的有关他的医疗档案中的材料在一次计算机盗用中被人改动。
”3.5小结总之,通过社会的网络化和网络的社会化,网络日益成为影响犯罪的重要因素,网络犯罪也将成为犯罪的主要标志。
四、犯罪对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积极作用犯罪的消极作用勿庸多言,而犯罪的积极作用却少有人论及。
其实,迪尔凯姆早就指出,犯罪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是健康的社会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犯罪是有着积极作用的,网络犯罪自然也不例外。
今天被我们认为是犯罪的一些行为可能就是未来新秩序的先兆。
4.1犯罪使得网络安全机制逐步健全正是由于犯罪人无休止地发现和利用网络安全的漏洞,我们才得以不断地弥补这些漏洞,使网络的安全机制逐步形成,加密技术、防火墙等安全技术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
4.2犯罪使得防范犯罪的相关产业兴盛网络犯罪的增多,使防范网络犯罪的相关产业逐步兴盛,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就业机会。
比如计算机病毒的盛行造成了生产杀毒防毒软件的公司的兴旺发达。
再比如网络犯罪也使得国际网络安全软件市场迅速发展。
五、推进道德建设,遏制计算机网络犯罪5.1重视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消除不良文化刺激无论计算机技术怎样发达,网络空间多么虚拟,计算机网络犯罪的主体和客体却都是实实在在的人。
科学技术不是外在于社会的力量,如果跳出方寸计算机屏幕,把目光转向广阔的社会空间,不难发现,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出现,源于人们道德行为的失范,而道德行为失范的原因,又根源于社会的道德滑坡。
5、2建立符合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道德规范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倡导符合现阶段人们思想特点和水平的、能为广大青年所接受的道德规范,并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青年的道德认知内化为青年自身的道德信念,提高青年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思想品德的修养,养成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道德责任心。
5、3建构新时期道德培养体系要发扬光大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根据时代的要求,给民族传统美德赋予新的内涵,并运用现代文明的要求加以改造、充实和发展,成为新时期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
社会公德教育、公民公德教育是道德培养体系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是道德培养体系的基本内容。
5、4加强青年的道德责任教育,切实提高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掌握高技术的年青一代走上社会。
然而科学知识、专业技术的教育不能代替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
我们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在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要重视政治思想、道德和法制方面的教育,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总结综上所述,科学技术与社会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不等于道德水准的普遍提高,掌握高技术不等同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装备了高技术的设备并不必然提高效率和功能,相反,如果管理和教育不当,反而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要循序渐进地进行道德教育,并把道德责任教育贯彻始终。
【参考文献】[1][法]迪尔凯姆。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
上海:商务印书馆[2]孙铁成。
计算机网络的法律问题[J][3][日]西田修。
浅谈电子计算机犯罪[M][4][德]施奈德。
犯罪学[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5]孙铁城。
计算机网络的法律问题[J]。
法学前沿[6]童林子。
网络滋养出的青春[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