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辽宁省丹东市2019-2020年度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

辽宁省丹东市2019-2020年度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

辽宁省丹东市2019-2020年度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铜仁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字化生存的远景,意味着人类所向往的终极自由之境建筑在之上。

1969年克兰罗克教授把两部电脑连接起来,创造了名为阿帕网的互联网雏形,人类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的大迁徙便不可逆转地开始了。

数十年间,从0到1的数据洪流改变了历史的河道,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堤坝冲击得。

数据化是一切的归宿,沿着沟通数字化---体验数字化---肉身数字化的路径,人们最终将完成由实入虚的大迁徙。

沟通的数字化,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了,()。

关于体验数字化,除了电子游戏的真实感和浸入感更加逼真强烈以外,还可以畅想这样的情景:人们足不出户,只要点击手机上的购物网站APP,就会身处一个可以互动的全息影像世界中,的商品虽非实物,但却可以看到、、触摸。

总之在现实世界里人类的一切真实感受,都在这个影像系统里得到了完美的模拟,甚至可以做到试吃试用。

肉身的数据化,是现实世界的尽头。

社交、购物、健康,人类的一切行为与感知都将迁移到互联网上,人类将离开肉身,打造自己所制造的虚拟世界,一去不复返。

这样一来,现实世界有可能或许成为虚拟世界的能源来源,就像空疏寥落的矿场。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虚拟千疮百孔琳琅满目感知B . 模拟满目疮痍千姿百态感受C . 虚拟千疮百孔千姿百态感受D . 模拟满目疮痍琳琅满目感知(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我们在网上购物,用微信社交,早就习惯了B . 但我们还不习惯在网上购物,用微信社交C . 但在网上购物,用微信社交,我们还是不习惯D . 我们早就习惯了在网上购物,用微信社交(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人类将离开肉身,进入自己所制造的虚拟世界,一去不复返。

这样一来,现实世界或许成为虚拟世界的能源来源,就像空疏寥落的矿场。

B . 人类将离开肉身,进入自己所制造的虚拟世界,一去不复返。

这样一来,现实世界或许有可能成为虚拟世界的能源来源,就像空疏寥落的矿场。

C . 人类将离开肉身,打造自己所制造的虚拟世界,一去不复返。

这样一来,现实世界有可能成为虚拟世界的能源来源,就像空疏寥落的矿场。

D . 人类将离开肉身,打造自己所制造的虚拟世界,一去不复返。

这样一来,现实世界或许将成为虚拟世界的能源来源,就像空疏寥落的矿场。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论中国文化的魅力大龙中国文化一个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

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

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

当然有时我们并不严格区分两者。

性情乃是由心而发,由“心性”而生。

这种性情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然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深刻。

例如,只有中国人才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之凌霜傲骨、兰之清逸雅致、竹之高风亮节、菊之淡泊不拘,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

中国的诗是抒情的,中国的画是写意的,中国的琴是直达心灵的。

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

中国人的饮食也是最丰富和最讲究的,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

中国人饮茶叫“品茗”,而西方人却是叫“喝茶”。

只有带着性情才能是“品”,而满足生理就只能叫“喝”了。

中国的陶瓷之所以精美,是因为它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是带着性情、带着神韵的。

中国之所以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

中国的景观、建筑、亭园,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精微雅致的性情和情感。

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性情化的,当一个事物和一个人的性情、心性和心灵相通的时候,便产生了中国式的美;也只有这时才产生中国式的美。

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的这种“性情化”放到世界文化中去比对,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了。

就世界文化而言,可以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上划分为三大类型,它们反映的文化特性分别是“物性”“神性”和“人性”。

西方文化将“物性”表现得非常极致,他们的物质文化可以非常发达,而物质文化的手段——科技,也相应地可以非常发达。

西方设计的许多制度特征也是“物性”的,尽量排除人的情感因素。

西方人所说的“自由”是指人身及其行为的自由,中国人的自由更多的是“心性”的自由,而西方文化的“物性”则更多的是满足人的生理上的需求。

印度文化则将“神性”表现到了极致。

这里的神性指的是人的精神上的最高程度。

佛教就是在印度诞生的。

但西方也有宗教如基督教,为什么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的呢?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要求人抛弃世间的一切俗念,那就真的是纯精神的了。

而且,就教义的理论深度和广度、庞大和复杂,恐怕世间再没有其他宗教能够与佛教相提并论了。

佛教经书卷帙浩繁,达几千卷之多,一个人穷其一生恐怕也是难以阅尽。

印度的瑜珈也是非常有名的。

最早的瑜珈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活动,它一直与任何宗教信义或伦理保持分离状态,其目的是使身体和精神之间得到完美平衡的发展,而冥想和苦修是其主要的形式。

印度文化的“神性”满足人的精神和信仰上的需求。

中国文化则将“人性”表现到了极致。

我们经常说“人性化”,其实真正的人性化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

中国文化的“人性”是性情化的,它从根本上满足了人心理上的需求。

而且,中国人似乎也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

这种情感和心理需求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同时又高于生活;但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脱世俗的、纯精神的层面。

我们这样分类,并不是说西方人只有生理上的需求,或者说印度人只有精神上的需求,或者说中国人只有心理上的需求。

而只是在表明这三种族群在各自所侧重的方面的追求和需要;也是在表明他们的文化在各自方面所达到的极致。

(选自《人民文摘》,有删改)(1)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中国文化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这是因为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

B . 中国文化中的诗、画、琴分别是抒情的、写意的和直达心灵的;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

C . 中国文化最大程度地表现了“人性”,而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的标志,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

D . 中国文化中性情化的“人性”从根本上满足了人心理上的需求;中国人向来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性情与情感并不相同,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

但我们有时分不清彼此。

B . 中国人对饮食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

中国人带着性情饮茶,谓之“品茗”;而西方人则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叫做“喝茶”。

C . 世界文化可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按照它们分别反映的“物性”“神性”和“人性”的文化特性,基本划分为三大类。

D . 中国人的情感以及心理需求,既和生活紧密相连,同时又高于生活;但是还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凡脱俗的、纯精神的层面。

(3)西方、印度、中国的文化各自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3. (9分) (2019高二下·来宾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在历史上几乎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却又极其坦然地与平民百姓相伴共存。

从史实去考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先民的“本源文化”,然后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分化为“上层文化”和“民间文化”。

民间艺术的共同主题是歌颂生命,歌颂生殖繁衍。

这些观念,是由阴阳相交而生万物的古代哲学来的。

如甘肃各地出土的葫芦瓶等,即是与葫芦有关的人类繁衍传说的体现,而葫芦又与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女娲有关。

伏羲、女娲在民间艺术中是以葫芦中的一对人首蛇身、阴阳合体的形象出现,这与本源艺术的葫芦瓶造型惊人地暗合。

随着社会阶级的产生,一部分民间的工匠被吸收去为上层社会服务,参加上层艺术的创造,形成了非民间艺术,即所谓的“上层艺术”。

这些非民间艺术品除了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外,大部分在内容与造型上,离民间的思想形态不远,而仍具有民间艺术那种朴厚、阳刚的风格。

如霍去病墓前的石雕、西汉初期和东汉晚期的一部分画像石刻等。

在上层社会的需求下,一部分工匠向专业化发展而成为技师,另一批工匠仍留在民间。

但这两类工匠的作品风格已开始有明显的分野。

由民间工匠派生出来的百工,渐渐走专业化的道路;作品也由群体制作而变为细致的分工,由此派生出的个性艺术,促成了专业艺术家地位的提高。

专业艺术家的诞生,使作者及其作品被列入史册,顾恺之、吴道子、杨惠之等即为代表。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造型,并不考虑表现对象的科学属性;只要能表现作者心中的意念,任何自然界的或外在的客观形象都可加以改造、变形或组合。

只要作者认为美,便都合情合理,却不必符合科学之理。

民间艺术的意念不是沿袭本源艺术的阴阳哲学、生殖繁衍观念,就是结合民俗习尚的祈福消灾、趋吉辟邪思想。

因此,民间艺术所选取的形象,有一部分是从先人传承下来的,诸如鱼、蛙、葫芦、十二生肖等;另一部分是从生活中来,随意念而组合。

当然,民间的物质条件和时间都有限,民间艺术不可能像上层艺术那样事事讲求精细。

但工多艺熟,以瓷绘为例,经过大量一实践之后,便发展出一个富于韵味、以少胜多的大写意系统。

中国民间艺术的色彩,主要是根据华夏民族古老的五行、五色观进行组合配搭的。

历代的中国平民百姓,觉得只有强烈的色彩才可以与大自然匹配,与天地协调。

往往喜爱对比强烈、鲜艳明亮的颜色。

因此,原色是民间艺术的基调,但五行、五色观和民俗的影响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民间艺人会根据需要去突出某一种颜色,以表达审美和生存功利上的追求。

例如喜事的民艺品尚红,丧事的尚白。

此外就是个别作者的主观用色,那就更自由、更意念化了。

(摘编自杨先让《追寻中国民间艺术的源与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上层文化”和“民间文化”虽有一定的区别,但都源自于先民创造的“本源文化”。

B . 民间艺术中的伏羲、女娲是一对人首蛇身、阴阳合体的形象,体现了古代哲学的观念。

C . 民间艺术不考虑符合科学之理,这直接导致了那些民间工匠难以走专业化的道路。

D . 民间艺人在其艺术作品中运用色彩很大程度上受到五行、五色观和民俗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章主体部分主要从民间艺术的主题、分化、造型、色彩运用等方面来进行论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