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美学分析

《浅析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悲剧美学分析


相关联。程志敏先生在《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中提到: 看到自己故事的重现,而是看到了别人的故事的一个重现。
“柏拉图早已点明了这层含意,干脆重复强调其‘技艺’这一
其次,悲剧并不是简单地“重现”,它还有其特定的要
内涵,他直接用‘政治的技艺’这一表达方法,并说它是要把 求:“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第一个词
经典重释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解读悲剧的“诗”性
◎崔 嵬
(湖南怀化学院外语系 湖南·怀化 418008)
摘 要 悲剧的定义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里,诗人莎士比亚的最高成就是“悲剧”,而并不是“诗”,这两个现象为 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契机:悲剧的“诗”性价值何在?该文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重新认识悲剧的“诗”性价值, 正在于悲剧的“自明性”与“反思性”所构筑的“政治教育性质”之中,它不仅仅是为读者提供审美的娱乐,而是要实现其政 治教育“成人之美”的功用。 关键词 悲剧 亚里士多德 罗密欧与朱丽叶 莎士比亚 诗 文章编号 1671-0703(2010)01-106-03
响了后世文学家对悲剧本身的态度。不过,诗性的政治维 所在。悲剧要真正面临的问题正是如此:它要面对的是人永
度却很少为人们所留意,仅从悲剧本身和其定义很难看出 远不老的血气和冲动。于是,重现的首要特点,一定不是重
其中的诗性何在。悲剧的这种教育人心的重作,“成”人之 现其它的行为,而是重现人身上的那种“冲动”行为。
《罗密欧与朱丽叶》讲述了一个爱情的悲剧。读者阅读 近的,也是最遥远的。要想实现“自明”,要想走上认识你自
这个故事的时候,它并没有真真切切地发生在读者身上,而 己的学问之途,要想“明明德”,唯有借助于悲剧所提供的
是发生在一个遥远而又和读者不相关的国度里。表面上看 “自明性”镜鉴方能实现。因而悲剧的利用“冲动行为的重
一词,还有“重现”的意思,“悲剧是一种重现”不会引起上述 种清晰而自然的“自明”,远非一般的说教与劝导所能比拟
的误会和思想上的麻烦。“重现”究竟是如何在悲剧中体现 的。就好像眼睛无法看见眼睛,人也无法看见自己。人通过
出来的?这里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来解读这个问题。 镜子的反射所看出的只是自己的影子。人自己离自己是最
“诗”提供了契机。
不加顾忌地软弱,导致了自己朋友不满,第一次的“热情”引
二、《罗密欧与朱丽叶》所体现出的悲剧“诗性”
发第一轮战争。朋友被朱丽叶堂兄杀死,罗密欧又失去理
《诗学》中关于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 智,杀死朱丽叶堂兄,悲剧从此开始。罗密欧的整个爱情故
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 事都与他自己的“热情”相随,就是到了最后,罗密欧如若不
自我体认,一种通过阅读悲剧,所形成的“领悟”的状态。在 我们相似而引起的”。悲剧主人翁的不幸,极有可能会发生
西方思想史上,以“认识你自己”这句话体现出来,作为所有 在我们的身上,这在我们的心中造成了一种恐惧感,也正是
人的第一条训诫,而中国思想史上,同样也讲述这样的命 这样的感觉让我们觉得主人翁的命运,是我们自己命运的
以博得形式上与西方文明的相似,似乎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文化中并不常用,只到近世才开始流行起来,与亚里士多德
不过,形式上的不相同,并不意味着实质内容的不一致,因 要表达的意思,不相近。
此,在改变约定俗成的翻译之前,理应从形式与实质两个方
2、诗性的实质体现在政治教育性上
面来分析,以把握住实质性的要核。
刘小枫先生并没有只研究完亚里士多德讲稿的翻译就
(二)英文 Poetry 的真正意义
算完成,而是进一步深入地谈到了诗的本质性问题:“总之,
1、亚里士多德书名的翻译问题
《论诗术》明显关乎古希腊的城邦‘诗教’,绝非讨论一般意
新近出版的《论诗术中篇义疏》是对亚里士多德《诗学》 义上的‘文艺创作’—如今不少学者喜欢从现代所谓‘戏剧
的注释性文字。学者刘小枫先生的“中译本前言”详细讲解 学’的角度来绎释《论诗术》,结果不仅非常吃力,而且最终
只是一件平淡无奇,也造不成什么后果的事件,人们了解这 成一种对自身的反思。悲剧的这样的品质正是政治教育的
一事件也只是知道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而已,不会进一步促 初步:悲剧的自明性教育读者提高对自己的观察与认识;悲
真是如此,把“Poetry”与中文“诗”对应起来,就显得是翻译 的《诗学》中明确讲到了“有体之诗(poiesis)”,并非“大块文
中的一个十分重大的失误,因为,中文“诗”就算把戏剧包含 章”。也即是说,亚里士多德所讨论的 Tragedy,其中的语言
在内,也只是占很小的一个部分,大部分的作品与戏剧没有 并不像我们现在理解的戏剧那样,不同的是他所讨论的
美的功能是如何发挥出来的,也不太为人们所理解。
第三,悲剧能引起读者的恐惧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悲
(一)“冲动行为的重现”与“恐惧”构筑的“自明性”
剧的定义中明确把恐惧列为悲剧的基本构成要素,但是对
“自明”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自知之明”,它更强调一种 于恐惧的说明出现在《诗学》的第十三章:“恐惧是由这人与
来,似乎读者没有必要去了解那些天边的故事,因为这与现 现”和“恐惧”两个特质构筑了“自明性”。
实生活关联并不大。仿佛茶余饭后带着闲适的心情听别人
(二)悲剧“行为的完整与重大”与“怜悯”构筑“反思”性
讲那些与自己不相关的故事一样,《罗密欧与朱丽叶》 要讲
首先,悲剧重现的行为要求一种“完整”,这在《罗密欧
研究的范畴中来。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大谈特谈“悲剧” 诗论诗的学问,而所写所论的诗,大多是篇幅不长的古体或
问题,却以“诗”来命名,是一个十分奇特的文学现象。无独 近体诗。”(刘以焕,308 页)
有偶,被称为诗人的莎士比亚,最有名,影响力最大的也是
不过,刘小枫先生在《论诗术中篇义疏》(18 页)的中译
多大关系的。英文“Poetry”其占主导地位的是戏剧的文学样 Tragedy 具有一定格律,读来朗朗上口,并易于记诵。这一点
式,而中文“诗”占主导地位的却并不是戏剧的文学样式。 在莎士比亚的文词中也能体现出来,他的语句经常被打乱,
寻找新词来重新翻译这个单词,以及其相对应的学问体系, 与我们日常的口头表达差别很大。(3)创作一词在我国传统
并 分 析 了 英 文 Poetry 的 意 义 :“Poetry 来 自 于 希 腊 语 一无所获。如果我们接受把‘诗学’改为‘创作学’的建议,不
‘poiesis’,这个词语的意项在词典中有近十项:“做、制造、 仅 讲 稿 主 要 讨 论 荷 马 叙 事 诗 和 民 主 时 期 的 肃 剧 诗
生产、生效、使成为、视为、作诗、取得”(阿威罗伊,7 页)。文 (Tragedy)这一文本事实被抹去,亚里士多德在民主之后的
“Tragedy”这种戏剧形式,其十四行诗的影响力,与其戏剧 本前言却对这种翻译方法提出了他自己的置疑:
作品的影响力比起来,似乎要小得多。于此得出结论,“Po-
(1)poetry 一词对应的是古希腊语 poiesis,它是 poiein
etry”在西方文明中应该包括“Tragedy”这种文学形式。但若 (做、作)一词的派生词,但意义却并不相同。(2)亚里士多德
悦耳之音,分别在戏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 急急忙忙地喝下那毒药,这个爱情都还会有回旋的余地。可
动作来表达,不是借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 是,对于自己所面对的命运和遭遇十分的热情,十分上心。
种情感起卡塔西斯作用。
做事急切,胆大勇猛。似乎这正是每个时代年轻人的共同特
这个关于悲剧的定义,在西方文学史上举足轻重,也影 点。这样得不到正常释放的热情,正是后来悲惨命运的根源
题,即“明明德”(《四书集注》,第 4 页)。这样的一条政治教 重现。罗密欧的爱情悲剧如此凄美,难道我们还不会引起
育准则是如何体现在悲剧之中的,悲剧又是怎样体现出这 警惕吗?这样的感同身受的恐惧感,成为我们得以“自明”
种“自明”性的?
的重要因素,它将直接把我们带到那些我们习以为常,不以
首先,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 为意的情绪面前,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自己。
多德的《诗学》来看,也能发现其中的巨大差异。《诗学》原题 块文章,谋篇布局精心剪裁的,是否诗体还在其次……”(刘
为:“Poetics”,而其中竟然主要谈论的是“Tragedy”(悲剧)。 以焕,307 页)刘以焕先生也据此认为,应该把《诗学》改译
在中文习惯中,当我们谈到“诗”的时候,很难把戏剧也划到 为《创作学》为佳。他亦认为:“‘诗学’一词,在汉语文中指写
治哲学),诗学和政治学都旨在为社会制作出善良的人,两 一种“热情”,一种“急切”。悲剧要“重现”的正是这种“急切
者都有‘成’人之美。”(《诗学解诂》,141 页)
与热情”的行动。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人物行为来分
“诗”与政治的关联在为理解悲剧“诗”性的一个重要的 析: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我们可以用形容词“急切和热
维度,这样的维度自然体现在悲剧之中。亚里士多德的悲 情”来修饰。而这些不理智的系列行为也是直接导致其悲
剧定义出现在《诗学》之中,便足以证明,悲剧的“诗”性。同 剧结局的原因所在。罗密欧热切地爱上了朱丽叶,这个仇敌
时,他关于悲剧的定义,也为我们研究这种具有政治性的 的女儿。而后,罗密欧因为这个爱情对仇敌(朱丽叶的堂兄)
中主要对台湾王士仪先生把《诗学》改译为“《创作学》”提出 时代解释具有政制作用的‘诗’的良苦用心,也随之一并被
106
1 2010 年 第 期 安徽文学
经典重释
抹去。”
的只是一个异方的、亦真亦假的故事。莎士比亚要把这个故
如此看来,“诗”并不是茶余饭后的玩物,而是同“政制” 事,通过语言的手段重新摆到读者面前来,读者并没有直接
式。这样的诗性,并不是一种文艺性的审美,也不是一种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