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规范
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规范
吕发金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
内容提要
❖ 一、垂体影像学检查方法
❖ 八、鞍区及鞍旁肿瘤的
❖ 二、垂体影像学解剖
鉴别诊断
❖ 三、常见鞍区病变的临床表现 ❖ 四、鞍区病变分析原则 ❖ 五、垂体病变影像学诊断思路 ❖ 六、垂体肿瘤治疗后随访 ❖ 七、神经垂体病变影像诊断价值
✓ 正常腺垂体的高度:矢状位和冠位均 可测量。
✓ 正常垂体的高度与其功能状态有关。 最大高度根据不同人群有不同标准- “6,8,10,12(mm)原则”: 6mm:婴儿和儿童 8mm:正常成人 10mm:青春发育期、哺乳期妇女 12mm:孕后期和产后妇女
✓ 正常垂体的最小高度不应小于4mm
Kitamura E,etal. AJNR 2008,29:1257– 60
垂体瘤的临床评价
闭经-溢乳:>81.7%可能有肿瘤,>1年增至94%。
闭经:43.8%可能有肿瘤。 症状评价 月经紊乱伴溢乳:21.4%可能有肿瘤
溢乳:17.2%可能有肿瘤。
月经紊乱:肿瘤的可能性较小(12.5%)。
✓ 常结合内分泌检查来评价症状学改变。
✓ PRL增高的药物性原因:消化道药物、镇静药物、降
鼻咽癌颅底侵犯,累及垂体
垂体组织破坏提示为恶性病变
肺 癌 颅 内 及 鞍 区 转 移
✓鞍区转移性肿瘤,
较少见(1%),鞍
上下同时存在,垂体
破坏性改变,其它区
域常合并转移病灶
(二)垂体的高度
1、垂体高度增大:垂体高度大于相应标准(681012准 则);区分生理性增生、反馈性增生和垂体肿瘤
生理性增生:青春期、妊娠、哺乳期垂体由于内分泌激素 需求增加,垂体增高,以正中结节部隆起,两侧对称,强 化方式及程度正常
✓男,52岁,头痛1年多,MRI发现右 侧鞍旁肿瘤,T2WI呈非常高的亮信号 ,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手术为海绵 状血管瘤
右侧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切面呈海绵状改变
✓鞍区动脉瘤常来自颈内 动脉,向鞍内及鞍上生长, CT平扫类似垂体瘤,增 强及MRI可以区别 ✓鞍区动脉瘤是鞍区病变 鉴别诊断中首先要甄别
✓ GH腺瘤多向鞍旁及鞍下生长,本例为GH腺瘤合并部分 性空蝶鞍,矢状位显示颅骨板障明显增厚
✓ 3、垂体高度正常是垂体微腺瘤的常见表现,垂体内局限异 常信号及强化可得出诊断
功能性垂体腺瘤由于有 明显症状,多为微腺瘤, 需要动态增强显示肿瘤 的异常强化
✓ ACTH腺瘤(柯兴综合症):肿瘤小或不能显示, 多位于中间部。
✓ 正常垂体的CT强 化特点:后叶→ 垂体柄→腺垂体 结节部→腺垂体 两侧叶
三、常见鞍区病变的临床表现
1、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
✓ 非功能性腺瘤和功能性腺瘤临床表现有差异 ✓ 功能性腺瘤常引起内分泌改变,常见为:
泌乳素腺瘤——闭经-溢乳(女性)、阳萎 (男性) 生长激素腺瘤、ACTH腺瘤——肢端肥大、 巨人症、柯兴综合症 垂体无功能腺瘤--视力障碍(失明)
频率编码方向:AP
✓ 垂体后叶正常82.9%呈新月形或结节状高信号,17.1%呈等信号,
无低信号改变。
✓ 矢位T1WI是适于显示垂体后叶高信号;扫描时须注意变换频率
和相位编码方向,使垂体后叶高信号与鞍背脂肪信号区分
✓ 垂体后叶高信号的原因:与含抗利尿激素的大分子蛋白质有关,
而非脂肪组织
吕发金,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1998 ,14(9):648-649
✓ 尸检偶发垂体腺瘤为3-27% ✓ MRI检出偶发垂体腺瘤约10%,
大小3-6mm,3%伴GH升高, 无临床症状
✓ 2)垂体瘤大小区分: 微腺瘤:直径≤l0 mm 小腺瘤:20mm≥直径
﹥l0mm 大腺瘤:50mm≥直径
﹥20mm Hall WA, etal. Ann Intern Med. 1994;120:817-820
T1WI及T2WI,冠状位与垂体柄平行;斜轴位作为补 充序列(Oaxial PDWI,平行于经蝶手术入路)。 ✓ 增强:疑为微腺瘤,作垂体动态增强,观察垂体局部 有无异常强化,可作时间强化曲线。垂体大腺瘤,作常 规三平面增强,观察正常垂体组织受压移位的方向; 观察邻近结构的累及。
垂体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序列及层面选择
✓ 部分性空蝶鞍:小于4mm,强化方式及程度正常
✓ 空蝶鞍:垂体受压菲薄位于鞍底,强化方式及程度正常, 蝶鞍可扩大
✓ 部分空蝶鞍合并垂体腺瘤,多为生长激素腺瘤
✓空蝶鞍形成机理: 鞍隔孔生理缺陷- 过大,鞍上脑脊液 搏动使鞍上池脑脊 液从扩大的鞍隔孔 下疝,压迫垂体至 萎缩、变薄
空 蝶 鞍
CT:垂体窝内脑脊液密度,不能与垂体囊肿区分。 MRI:垂体窝内脑脊液信号,垂体组织受压位于垂体窝的周围,视交叉下移。
垂体激素分泌细胞团有相对固定的位置分布
垂体前叶
✓ 两侧叶:泌乳素PRL、生长激素GH为主 ✓ 中间部: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
质激素ACTH为主
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ADH和催产素
✓ 垂体的血供 ✓ 正常垂体的MRI动态增强强化特点:
垂体后叶→垂体柄→腺垂体结节部→腺 垂体两侧叶
垂体组织的序贯强化方式与其血液供应有关
✓ 混杂密度或信号囊 实性肿块为其影像 学特征,增强后不 均匀强化。
✓ 50%有钙化。
鞍上及鞍内生长的颅咽管瘤
2)鞍结 节脑膜 瘤
✓ 鞍结节脑膜瘤是鞍上肿瘤,通过鞍隔孔向鞍内生长,类似垂体瘤;正常垂 体组织受压位于鞍底。具有脑膜瘤的所有特征
2、鞍旁病变: 脑膜瘤、海绵状血管瘤等
✓鞍旁肿瘤类似垂体瘤向海绵 窦侵犯,但病变以海绵窦为中 心
织相似,信号强度
与垂体功能状态有
关,腺垂体生理性
产后
信号增高:新生儿、
妊娠后期、产后等
Mild, Y, etal. Radiology 1993; 187:229-231
正中隆起 漏斗柄
神经部
结节部 远侧部 中间部
÷
✓ 腺垂体解剖: ① 前部
前叶
② 结节部 ③ 中间部
✓ 冠轴位腺垂体 分区:
① 中间部 ② 两侧翼
经蝶手术入路评价
切层平 行于鼻 蝶线, 范围包 括蝶窦 和蝶鞍 区
二、垂体影像解剖学
✓ 垂体解剖学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 腺垂体来源于胚胎时期Rathke’s囊的向上移行。
腺垂体:
✓ 正常矢状位呈半月
或新月形,上缘形
态取决于鞍隔孔的
7天
妊娠前
大小和垂体功能状
态,冠状位呈长带
状
✓ 信号均匀,与脑组
✓ 垂体腺:蝶鞍内,两侧对称 ✓ 垂体柄:上粗下细,<4mm ✓ 视交叉:一字形 ✓ 下丘脑:三脑室外侧壁和下壁 ✓ 颈动脉:海绵窦侧壁通过,流空 ✓ 海绵窦:静脉复合体,外侧壁颅神经 ✓ 脑膜:覆盖海绵窦,上外侧较内 下
侧厚 ✓ 蝶窦/颅底骨:蝶窦含气、粘膜及骨
壁
1、鞍上病变
1)颅咽管瘤
✓ 常发生于鞍上,向 鞍内生长,压迫邻 近结构。正常垂体 组织受压位于鞍底。
压药物等。
吕发金,等. 重庆医学,2000,29(4):325-326
2、神经垂体病变常见症状-尿崩症
✓ 源于ADH分泌过少,肾曲小管排钠利尿。 ✓ 病因:下丘脑、垂体柄或垂体病变等。 ✓ 临床应区分肾性尿崩症和中枢性尿崩症。 ✓ MRI对尿崩症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四、鞍区病变的分析原则
✓ 辨认垂体和蝶鞍 ✓ 病变定位:蝶鞍内、
神经垂体 ✓ 来源于下丘脑向下延伸,与腺垂体在发育中整合,多居
后正中,亦可发生偏位,前后叶间为中间部,可有裂隙。 ✓ 神经垂体分正中隆起、垂体柄和神经部,垂体后叶包括
中间部和神经部。
✓ 正常垂体柄从视交叉后正中隆起向前下斜行连于垂体, 上下端略粗, 中 部稍细, 边缘光滑, 呈中等均匀信号。正常垂体柄直径均不超过4mm。 垂体柄在冠状位上可发生倾斜(21.4%),倾斜角度为16.5 °± 7.5°
✓ 垂体受压的部位不同,空蝶鞍的表现各异: 1)垂体前叶受压:垂体前叶明显变扁平。 2)前后叶均受压:垂体柄伸入鞍内,呈“锚征”改变。 3)鞍上结构可向下疝。
✓ 与垂体囊肿鉴别:均可表现为垂体窝内的液体密度或信号,垂体组 织受压,但空蝶鞍垂体窝内的液体非局限性的,无囊肿壁。
空蝶 鞍合 并 GH 腺瘤
CT经蝶手术入路评价
Davis PC, etal. AJNR Am J Neuroradiol. 1985;6:711-6. Saris SC et al. Radiology. 1987;162:775-7.
3、蝶鞍MRI扫描:最佳方法
✓ 扫描技术: ✓ 常规序列及显示平面:矢状位SE T1WI,冠状位SE
垂体增高:垂体肿瘤 ✓ 垂体高度增高 ✓ 垂体上缘不对称隆突 ✓ 垂体柄偏移 ✓ 鞍底下陷
病态垂体柄偏位:正中隆起中心蝶鞍中心 位于同一纵切面上时,垂体柄发生偏位
垂体瘤高度增高的 CT表现:
✓ 1)蝶鞍扩大。 ✓ 2)直接征象:鞍内
肿块,肿块呈等或略 高密度,内常有低密 度灶,均匀、不均匀 或环形强化。平扫不 易显示,增强呈等、 低或稍高密度结节。
上、下或侧方 ✓ 病变分析:信号、囊
性、实性、流空、钙 化等 ✓ 鉴别诊断
五、垂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思路
✓ 病变的定位 ✓ 垂体的高度 ✓ 垂体病变的形态特点 ✓ 垂体病变的信号特点 ✓ 垂体肿瘤的侵袭性
(一)病变定位
✓ 病变或来源定位:鞍内、鞍上、鞍下、鞍旁
✓ 辨认正常垂体组织
鞍区MRI解剖回顾
内分泌评价
✓ 内分泌检查对判断肿瘤的激素分泌重要。可对有内分 泌功能的肿瘤起定性诊:PRL、GH、ACTH、TSH
正常:<25ng/ml 肿瘤的可能性不大:25-75ng/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