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中国民间丧礼其它目的要求:掌握奔丧、吊丧、丧事中的礼节、与丧葬有关的节日及活动、民间丧葬迷信和禁忌教学重点:吊丧、民间的丧葬迷信和禁忌教学难点: 民间的丧葬迷信和禁忌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本章对中国民间较具普遍性的丧礼习俗作一讨论,以补前述之阙。
第一节奔丧奔丧,指在外地闻亲人、尊长去世,赶回家办理丧事。
奔丧之俗,其起源不可考。
自周礼等典籍记载以来,历朝相沿。
在中国古代,流动性比较大的主要是官吏。
因而,自春秋以来,奔丧就屡载于史籍,被作为居丧礼的一部分,并作为检验是否“孝”的一个环节。
由于唐以后将居丧定为国家制度,因而不居丧或在外不奔丧就成为违法行为,以官吏尤其如此。
奔丧是孝道,具有至上性。
官员在任上,闻丧,可以拔腿就跑,嘱咐他人代为转奏请假。
中国人的宗族关系盘根错节,人数众多,官员都奔似不可能。
奔丧之制延续至今。
如国家劳动保护条例上规定职工有“丧假”,亦即闻父母、祖父母丧即奔,其它近亲丧则酌情处理之。
民间亦如是。
第二节吊丧吊丧,又称吊孝、吊祭,指闻亲戚、朋友、邻人等丧后,亲自或遣人前往祭奠死者并慰问丧主。
吊丧和奔丧的区别大体在于:奔丧是以主人身份“奔”回去办自家的丧事;而吊丧则以客人身份前去慰问和哀悼。
吊丧之俗,最早见于《仪礼》、《礼记》等周礼典籍。
吊丧属于殡期间的活动。
周礼,“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
”丧主对前来吊丧者有相应的礼节应答。
东汉后,吊丧通常要自带纸钱,故又称为吊纸。
旧俗,丧主须及时讣告相关人等,使之能前来吊丧,尤其是死者生前的亲近友好。
否则,丧主可能被指责未尽人子之责,剥夺了“见最后一面”的机会。
旧俗,若闻亲、友有丧而不前往吊丧者,多要伤及友情。
这表明,在重丧葬、重人情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吊丧被置于极重要的地位。
第三节丧事中的跪拜礼、鞠躬礼两汉前,中国尚无桌、椅,人们席地而坐,所谓“两膝著地,以尻著用于踵(脚后跟)而稍安为坐。
”这里,•“坐”是将屁股搁在自己的脚后跟上,“跪”相当于坐着时看见有人来了,便向上抬一抬身体,并向前倾一倾,算是打一个招呼;“拜”才是现在意义上的跪,以头触地。
桌椅出现后,这种坐式及跪拜礼仪消失了,“跪”成了双膝下地,“拜”(叩头)则双手伏地,以头触地。
跪不一定拜,拜必须跪,而且礼更重。
但两者均表示臣服。
后世多“跪拜”连用。
“拜,服也。
”现仍有“拜服”一词。
《周礼·春官·大祝》提到九种拜礼,常见的有:“稽首”:施礼者跪拜于地,头要停留(即“稽”)一段较长的时间。
此礼最重,臣拜君之礼。
“顿首”:引头至地,只作短暂的接触(即“顿”)则立即举起。
属于地位相等或平辈间相交的一般礼节。
“空首”:跪于地后,两手拱至地,然后引头至手,则起。
头并未碰地,是谓空。
这是国君回答臣下的拜礼。
“膜拜”:“举两手,伏地而拜,”类似于现代的投降,是倾心而服之拜。
此外还有“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
可见,由于当时的坐式,跪拜是一类普遍的礼节,只是相互的地位不同,跪拜的方式不同,它直观地表现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地位。
秦、汉以后,皇权日隆,便只有下对上、而上不对下行跪拜礼了。
此外,人们在祭祀、丧礼中广泛地使用跪拜礼。
跪拜礼中最重的是三跪九叩首。
民间丧礼中仍盛行跪拜礼,鞠躬礼似有“不尽意”之嫌,有亏于“孝道”。
经过清末民初以来一百余年民主思潮的薰陶,人们已不习惯于对生者行跪拜礼,但并不拒绝对死者跪拜,所谓“死者为大”。
这是孝文化在中国人意识深层处数千年薰陶作用的结果。
此外,中国人在祭祀祖先、向神灵祈祷时仍然行跪拜礼。
第四节丧事中的脱帽礼一般而言,帽即冠。
但在中国古代,帽和冠曾是有区别的。
古人重冠,因为它是头上的装饰物,头是男子最尊贵处,所谓“高贵的头”(跪拜的意义亦在此)。
民国以降,随跪拜礼的被废除,在丧事(及清明扫墓)中也引入与鞠躬礼相结合的脱帽礼。
这就是脱帽礼为何成为一类重礼的缘由。
在现代国家、政府和军队所举行的丧事中脱帽、鞠躬礼(外加默哀三分钟)已普遍为人们认可,如军队送葬时,军人均脱军帽置于左手,左手平置于胸前,右手则留作敬礼用。
此礼各国军队似乎通用。
第五节与丧葬有关的节日及活动一、寒食节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一说,前一日或三日),以吃冷食、禁火为显著特征。
据传,寒食节起源于纪念介子推。
另一说认为与远古的火崇拜相关。
唐、宋时,上坟扫墓都在寒食节。
至清代,寒食已不再提倡,寒食节上坟祭祖等活动融入清明节,寒食节也渐为人淡忘了。
二、清明节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十五日一个节气,合三百六十五日),于农历三月,合现在阳历的4月5日前后。
人们度过漫长冬季后,清明是乘兴出外郊游的日子,故又称为“郊游”、“踏青”、“春游”、“寻春”、“探春”等,它与祭祀祖先、上坟本无联系(它们是寒食节的内容)。
尤其是终年苦读的士子,四体不勤,清明时节出外踏春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清明值春耕春种时节,民间时兴戴柳、插柳。
有俗语“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同时,民间盛行插柳,有俗语“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
”据认为,清明节扫墓之俗至隋唐才开始流行。
由于寒食、清明两节相接,寒食上坟、祭祖活动往往延续到清明。
久之,两节的界限就变得模糊起来,以致人们只记得清明了。
现在,清明前后,民间仍举家上坟祭祖。
城市中,殡仪馆骨灰堂亦多有前来祭祀先人者。
三、扫墓春秋以前,有墓无坟,故无墓祭。
此后,墓上起坟渐兴,于是有了墓祭,扫墓即墓祭。
扫墓,又叫墓祭、祭扫、上坟,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汉代又称“上冢”。
东汉时,每月的月中、月底,以及每年的二十四节、伏日、腊日都是上坟的日子。
礼仪繁多,劳民伤财,后世不相沿。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正式下令定寒食节上坟,成为“常式”。
•后来又逐渐让位于清明节上坟扫墓。
扫,《说文》作“埽”,扫除尘秽。
古代人上坟时除带祭品外,还要带扫帚之类工具修理坟地、锄草等,故“扫”又转义为“祭祀”。
可见古人祭坟是要带工具的,并以此使“扫墓”成了祭祀先人的代名词。
第六节民间的丧葬迷信和禁忌中国民间的丧葬迷信、禁忌因地区不同而存差异,这里只举影响较广的几项说明之。
一、丧葬迷信:烧纸钱、纸冥器纸钱,凿纸为钱,丧事所用,因系想象中的冥界货币,故又称“冥钱”。
祭祀时烧化给死者,称“烧纸”;或置入棺中,称“填纸”;出殡时沿途挥散,称“买路钱“;做成一扎一扎的,于忌日烧化给先人,称“烧包”。
纸钱被认为是冥界的货币。
生者按照尘世(贿赂的)人情关系模式去建立和冥界的关系,于是就出现了陪葬钱物或给死者送钱物的丧葬习俗。
这里仅涉及冥钱。
民间大量使用纸钱,唐、宋时民间也有了凿纸钱行业。
今日民间凿纸钱者,仍用园铁锥打孔。
由纸钱,又延伸到烧纸屋、纸人、金山银山及各类用具,旧称“纸札”,即纸扎的冥器。
二、丧葬禁忌丧葬禁忌是丧事活动中的一类否定性行为规定。
丧葬禁忌是出于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原始动机,当心这类行为会触怒鬼神,被鬼神所纠缠,给自己带来厄运,因而须避免之。
丧葬禁忌自古有之,如《礼记·曲礼》:邻家有丧,•不要对着邻居家舂米。
由人们厌弃死亡,视之为禁忌对象,从而延伸到将有丧者也视为禁忌的对象。
可见,丧事禁忌都是有原始根据的。
它建立在这一认知基础上:死者已变成了性格难以捉模的(魔)鬼,随时有可能害人;而自己必须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来回避它,不得罪它,驱赶它,以求保护自己。
禁忌属于死亡文化学上“关闭通道”的一类行为。
当然,我们还应看到,许多丧事禁忌仍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对于丧事禁忌不能一概斥为迷信,它作为民俗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起着调整人们的心理平衡、营造一种气氛、以及有益于健康的作用。
现代中国各地仍有一定的丧事禁忌,它们都源于古代。
这里略举颇具普遍性的几项,如:──民间仍认为丧事中夫妻不能同房,否则会交恶运。
──丧事人情必须在出殡前送到,不得事后补送,否则被认为对丧家不吉利,有“将再次有丧”之嫌。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若春节期间(一般指阴历正月初一的前后三或五天)有人去世,旧俗多不立即向外报丧(极亲者例外),而由直系亲人装敛入棺;待过完年(初五或初七之后)再举哀报丧。
──腊月中办完丧事的丧主,春节期间多不主动串门(旧俗“拜年”),自认“有晦气”,以免给他人心理上带来不快;亲朋主动相邀者例外。
──送殡时,孝长子(女)持遗像行于送殡行列之首。
返回时则将遗像反向持回,即以遗像的背面朝前,否则被认为死者鬼魂可能跟着一起回来。
有的地方孝子(女)送殡归来时不得回头张望。
──生者多将死者生前日常的衣物、用具烧毁或抛弃,极值钱者除外。
它们均属“关闭通道”心理所产生的行为禁忌。
思考题:1、什么叫做“奔丧”?什么叫做“吊丧”?2、概述清明节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