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练习题及答案解析60 题(选择题)1.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 ) 。
A.基础型课程B.创新型课程C.研究型课程D.发展型课程【答案】C。
解答: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
2.学科课程分科过细,偏重书本知识,同实际生活距离较远,不能照顾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立足于克服这些缺陷的课程是( ) 。
A.综合课程B. 核心课程C.选修课程D.活动课程【答案】D。
解答: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
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3.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课程理论是( ) 。
A. 结构主义课程论B.社会本位课程论C. 实用主义课程论D.人本主义课程论【答案】A。
解答:布鲁纳提出以知识结构为中心的课程理论,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他认为无论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4.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类型是( ) 。
A.选修课程B. 必修课程C.学科课程D.综合课程【答案】A。
解答: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其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5.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 。
A.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B.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C. 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D.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答案】A。
解答: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6.教育史上,认为教育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不在于传授实用知识的理论称为( ) 。
A. 现代教育论B.传统教育论C.形式教育论D.实质教育论【答案】C。
解答: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
实质教育论的基本观点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7.《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符合( ) 。
A. 自发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直观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答案】D。
解答:“施教者不按不按教学内容的一定顺序传授知识,打乱了条理,就不可收拾。
”因此符合循序渐进原则。
8.陶行知曾用松树和牡丹比喻育人,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会被烧,这一比喻用到教学上,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
A.直观性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启发诱导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答案】B。
解答: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要用不一样的培养方法,体现了因材施教。
故选B。
9.某实验学校尝试将其教学时间重新分配,其中,大班上课占40%,小班研究占20%,个别教学占40%。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属于( ) 。
A.道尔顿制B. 特朗普制C.分组教学制D.班级上课制【答案】B。
解答: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10.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完成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属于( ) 。
A. 个别教学法B.班级授课制C.分组教学法D.道尔顿制【答案】D。
解答:题干描述的是道尔顿制的内容。
11.在“找不同”游戏中,( ) 的儿童更容易排除背景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从复杂图形中迅速地知觉到指定的简单图形。
A.场依存型B. 场独立型C.冲动型D.沉思型【答案】B。
解答:威特金根据人对外部环境的不同依赖程度,把认知风格分为场独立和场依存。
具有场独立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在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的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
具有场依存方式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1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指( ) 。
A.需要在一定的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B.最新获得的能力C.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D.儿童现有的水平与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答案】D。
解答: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指出儿童的发展存在两种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即有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 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3.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著名论断的科学家是( ) 。
A. 皮亚杰B.埃里克森C.布鲁纳D. 维果斯基【答案】D。
解答:维果斯基在“最近发展区”中论述了教学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
14.儿童在其发展早期,往往会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
后来,当他们看到越来越多会动的东西(如纸飞机)并没有生命时,就会修正自己原来的认识,这种建构知识的方式是( ) 。
A. 同化B. 顺应C.图式D.平衡【答案】B。
解答:皮亚杰指出,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15.下列属于场独立性者认知方式的特点是( ) 。
A. 偏爱人文、社会科学B. 喜欢抽象思维C. 学生欠主动D.善于察言观色【答案】B。
解答:场独立性者认知方式,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内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喜欢抽象思维,对自然科学和数学较感兴趣。
16.某学生在研究事物时,容易受他人态度的影响,这位学生的认知方式很可能属于( ) 。
A.场依存性B. 场独立性C.冲动型D.沉思型【答案】A。
解答: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线索为依据,其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 尤其是权威人士) 的影响,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作出判断。
17.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分为8 个互相联系的阶段,初高中学生一般处于( ) 阶段。
A.信任感对不信任感B.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C. 勤奋感对自卑感D.自主对羞怯与怀疑【答案】B。
解答: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12 ~18 岁) ,这一阶段大体相当于少年期和青春初期。
个体此时开始体会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也即开始考虑“我是谁”这一问题,体验着角色统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
初高中学生一般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
所以此题选B。
18.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多项选择题)。
A.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上不同B.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起讫时间上不同C.个体不同系统在到达或成熟时期上进程不同D.同一机能在发展的不同时间有不同发展速率【答案】ABCD。
解答: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第一、个体同一个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均衡的。
例如人的身高、体重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速度不同。
所以选A。
第二、个体不同方面的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有些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为成熟的发展水平,有些方面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所以BCD正确,故答案是ABCD。
19.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多项选择题)。
A.文化历史发展理论B. 心理发展观C.内化学说D.最近发展区理论【答案】ABCD。
解答: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包括文化历史发展理、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最近发展区理论。
20.青年期的个体出现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
(判断题)【答案】×。
解答:少年期的个体出现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
21.学生甲的父亲因病去世了。
班主任刘老师立即在班上向全班同学宣布了这件事,之后继续上课。
待甲丧假归来之后,班上同学都说其是个“没爹的孩子”。
对此,你认为理解正确的是()。
A. 刘老师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并没有意识到此举可能会对学生甲造成的伤害B.刘老师的本心是好的,无可厚非C.刘老师对学生坦诚相见D.刘老师是在帮助甲学会坚强【答案】A。
解答:本题考查的是职业道德规范相关知识点。
选项A,刘老师随意将亲人去世的消息公之于众,侵犯了甲的隐私。
且班上其他同学知道后,刘老师也并没有进行正确引导,因而使甲受到“语言暴力”。
选项B,题干并未体现刘老师的本意好坏与否,说法错误,故不选。
选项C,坦诚相见不能以别人的隐私来交换,故不选。
选项D,教会甲坚强的方式方法极不恰当,故不选。
综上所述,BCD均是错误的,故选择A。
22.黄老师到上海参加了教学技能培训活动,回来后教研组的其他老师想分享他的培训资料,遭到黄老师的拒绝。
这种做法表明黄老师( ) 。
A. 不能严谨治学B. 不能以身作则C.不能团结协作D.不能爱岗敬业【答案】C。
解答:黄老师拒绝分享培训资料,体现了黄老师不能团结协作。
故本题选C。
23.班主任对学生的个别教育指的是( ) 。
A. 个别指导优秀生B.指导学生集体C.个别指导后进生D.对全班每一位同学进行个别指导【答案】D。
解答:班主任的个别教育是指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故本题选D。
24.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
A.个人活动B. 小组活动C.年级活动D.群众性活动【答案】B。
解答: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故本题选B。
25.( ) 是对在校学生的政治、思想、学习、工作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查评定所作的评语。
A.教学笔记B. 教学评价C.教师总结D.操行评语【答案】D。
解答:本题考查操行评语的概念。
操行评语又称品行鉴定,是对在校学生的政治、思想、学习、工作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查评定所作的评语。
操行评语既是对学生全面考核后的概括性评价,又是促使学生进步的良好手段。
操行评语一般包括优点、缺点、努力方向三个方面。
题干中的描述属于操行评语的概念,故本题选D。
26.丁老师在工作中常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想法,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
丁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哪种效应?( ) A.首因效应B. 晕轮效应C.刻板效应D.投射效应【答案】D。
解答:本题考查的是印象形成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个体在知觉他人时,总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即把自己的特点转移到他人身上的倾向。
题干中丁老师把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方式投射到学生身上,是投射效应的体现。
因此本题选D。
A 选项,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强烈影响。
B 选项,晕轮效应是指对某个人的某方面特征形成好的或者坏的印象后,会将其扩散到该个体的其他方面的知觉印象,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