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医案选【方药】半夏半升(洗)(9克)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各9克) 黄连一两(3克) 大枣十二枚(擘)(4枚)【煎服】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 4 9)【解说】本证为痰气痞,以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常为发病基础。
胃气不降则生热,脾气不升而生寒,进一步寒热之气错杂于中焦,故此心下痞又属“寒热错痞’类。
痰气痞特点:中见心下痞满不舒,上见呕吐或吐涎,下见大便泻利。
舌苔白腻,脉多见滑。
本方由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
以半夏为主药,化痰和胃止呕;以芩、连苦寒清热,干姜辛热散寒;以参、草、枣补益脾胃。
辛开苦降,寒温一炉,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之第一方。
后世师其法·凡睥胃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清浊混淆而致肠胃不和、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者,多用本方加减治疗。
【运用】一、呕利痞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素嗜酒。
1969年发现呕吐、心下痞闷,大便每日两三次而不成形。
经多方治疗,效不显。
其脉弦滑,舌苔白,辨为酒湿伤胃,郁而生痰,痰浊为邪,胃气复虚,影响升降之机,则上见呕吐,中见痞满,下见腹泻。
治以和胃降逆、去痰消痞为主。
拟方:半夏1 2克,干姜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大枣7枚。
服1剂,大便泻下白色胶涎甚多,呕吐十去其七。
又服1剂,则痞利皆减。
凡4剂痊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93)按语:本案辨证时抓住心下痞而确定为泻心汤证;根据恶心呕吐及有嗜酒酿痰的病史而确立为痰气痞,所以服用半夏泻心汤后从大便泻出许多白色痰涎而愈。
可见古人所谓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这一说法并非虚妄。
二、腹胀岳美中医案:徐某某,男,42岁,1 9 5 8年8月起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大便日2~4次、呈稀糊状,腹胀多矢气,曾在长春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肝炎’’,治疗1 O个月出院。
此后因病情反复发作,5年中先后4次住院,每次均有明显之肠胃症状。
1 964年元月住入本院,8月7日会诊。
经治医师报告:病人肝功能正常,谷丙转氨酶略高,在150~180单位之间。
惟消化道症状明显,8个月来多次应用表飞鸣、胃舒平、酵母片、黄连素……治疗,终未收效。
现仍食欲不振·口微苦,食已胃脘满闷腹胀,干噫食臭,午后脘部胀甚,矢气不畅,甚则烦闷懒言,不欲室外活动,睡眠不佳,每夜2~4小时,肝区时痛。
望其体形矮胖,舌苔白润微黄,脉沉而有力,右关略虚。
为寒热夹杂,阴阳失调,升降失常的慢性胃肠功能失调病症。
取用仲景半夏泻心汤,以调和之。
党参9克,清半夏9克,干姜4.5克,炙甘草4.5克,黄芩9克,黄连3克,大枣4枚(擘)。
以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再煎取200毫升,早晚分服,日一剂。
药后诸症逐渐减轻,服至40余剂时,患者自作总结云:治疗月余在5个方面有明显改善。
食欲增进,食已脘中胀闷未作,腹胀有时只轻微发作,此其一;精力较前充沛,喜欢散步及室外活动,时间略长也不感疲劳,此其二;大便基本上一日一次,大便时排出多量气体,消化较好此其三;肝区疼痛基本消失,有时微作,少时即逝'此其四;睡眠增加,中午亦可睡半小时许,此其五。
多年之病,功效明显,后因晚间入睡不快,转服养心安神之剂。
(《岳美中医案集}1978:46)按语:病程既久,反复发作,脾胃虚弱于前;便溏腹胀,神疲懒言,口干微苦,舌苔微黄,寒热错杂于后。
终至气机痞塞,升降失常·而见心下痞满,干噫食臭,矢气不畅。
用半夏泻心汤补益脾胃,辛开苦降,调理寒热,毕数功于一役也。
坚持服用,终使顽疾尽拔。
三、反胃俞长荣医案:郑某某,男,32岁,1 964年3月2 1日就诊。
两年来不时发生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
近来发作更频,每一、二日便呕吐一次。
呕吐物除食物外,尚有多量酸水。
平时口淡无味,食后胃脘胀满,郁闷不舒,心中嘈杂,腰痛,肢末欠温,大便尚可,小便清长,次数增多。
唇色红赤,舌质红,舌苔薄白而滑,脉沉细弱。
诊为土虚木乘,胃气上逆。
治拟抑肝和胃。
予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
半夏、白皮参各9克,黄连、黄芩、干姜、吴萸各6克,炙草3克,大枣3枚。
服4剂。
4月9日二诊:治疗以来,仅轻微呕吐两次。
吐出物系清水、痰涎,夹少许食物,无酸味。
心中嘈杂已除,但时时清涎自涌,肢末欠温,小便仍清长而频。
唇色、舌质转正常,舌苔薄白而滑。
予半夏泻心汤去芩、连,加附子、炒白术、补骨脂各9克,煨肉蔻6克、肉桂1.2克(另冲),白皮参易为白晒参。
嘱每三日服1剂,连服1 0剂,语症基本消除。
(福建中医药1 98 1;<3>:3 1)按语:本案反胃已久,显系脾胃虚寒,运化无权,通降失度而致。
口淡、脘胀、肢末不温、溲清,脉沉细弱,乃一派虚寒之象,治宜温中补阳。
然唇舌红、心中嘈杂、吐酸,又系内有郁火之征。
总缘脾胃虚寒,膈间有热,形成上热下寒,虚实并见之候。
初诊以苦辛通胃之阳'苦寒以制肝之逆;次诊上热已除,倒逆之热渐缓,则宜专温其中下'故去苦寒之芩、连,加桂、附、术、骨脂、肉蔻以温中祛寒。
四、不寐李克绍医案:李某某,女性,年约六旬。
1 970年春,失眠症复发'屡治不愈,日渐严重,竟至烦躁不食,昼夜不眠,每日只得服安眠药片'才能勉强略睡一时。
当时我院在曲阜开门办学,应邀往诊。
按其脉涩而不流利,舌苔黄厚粘腻,显系内蕴湿热。
因问其胃脘满闷否?答日,非常满闷。
并云大便数日未行,腹部并无胀痛。
我认为'这就是“胃不和则卧不安’’。
要使安眠,先要和胃。
处方:半夏泻心汤原方加枳实。
傍晚服下,当晚就酣睡了一整夜,满闷烦躁,都大见好转。
接着又服了几剂,终至食欲恢复,大便畅行,一切基本正常。
(《伤寒解惑论))1 9 78:1 44)按语:中者为四运之轴,阴阳之机。
今湿热积滞壅遏胃脘则阴阳不能交泰而失眠。
用半夏泻心汤加枳实泄热导滞、舒畅气机,俾湿热去,气机畅,胃气和,则卧寐安。
五、黄疸熊魁梧医案:夏某某,女,4 1岁,1980年6月1 3日初诊。
患者于三月前因高烧出现黄疸,巩膜、皮肤、小便皆黄,黄疸指数26u,大便白而疑为阻塞性疾病,住院80天,因惧其手术而出院。
现头昏-口苦'恶心呕吐、胸闷、纳差,胃脘部有痞塞感,右胁痛,不能右侧卧'大便每日--~X,色白,舌质红苔黄,脉缓弱,治宜辛开苦降,疏肝解郁,拟半夏泻心汤加味。
.党参l 5克,法半夏9克,黄连6克,干姜6克,黄芩9克,柴胡9克·杭芍9克,枳实10克,炒三仙各9克,鸡内金9克,郁金9克,甘草6克。
服药约半年,终以此方加减(曾加用过香附、山楂、丹参等利胆祛淤之品),大便逐渐由白变黄,胁痛消失,黄疸指数6u,病基本告愈。
(云南中医杂志1 983;<4>:37) 按语:黄疸属湿热者固多,然虚寒者亦不少,仲景虽有“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之训,但此是常法。
本案乃脾胃升降失其常度,土壅木郁,致肝气不得疏泄,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因而发黄。
若继用清利,必不能愈,当疏利肝胆,调其脾胃升降功能,则不治黄而黄自退,此乃变法。
知常达变,方不致误。
六、霍乱(急性肠胃炎)林文犀医案:潘某某,女,成年,1 9 78年3月3 1日初诊。
因饮食不妥,初为消化不良,投以保和汤加减,服之无效。
当夜发生呕吐泻泄1 O余次,翌晨应邀出诊。
见患者全身消瘦,眼眶下陷等脱水之象,脉象细数(1 20次/分),四肢拘急转筋,口渴欲饮,水入即吐。
证候危急,急须纠正脱水,待呕吐缓解后,遂拟半夏泻心汤加樟木、乌梅煎服。
下午再诊:呕吐已止,泄泻减少。
嘱再煎服第二煎,不久泄泻亦止。
嗣后与四君子汤加味,1剂而安。
(新中医1979;<5>:42)按语:樟木味辛性微温,功专祛风散寒,消食化滞,止吐止泻。
乌梅味酸性温,功专生津止渴,涩肠止泻,利筋脉。
两味加于半夏泻心汤中治疗霍乱(急性胃肠炎之吐泻),功效甚捷。
七、胃脘痛(胃窦炎)郑玉兰医案:许某,女,4 5岁,1 98 7年2月1 4日初诊。
主证:近半年来,胃脘经常胀痛,伴有饥饿感,喜热食,进食痛减,饭后半小时胃痛加重,平日食量很小,常嗳气,夜晚胃痛影响睡眠。
舌质淡红、舌体胖,舌尖红,苔薄白,脉濡数。
钡餐透视为胃窦炎,心电图提示为心肌炎。
分析患者以上症状属寒热错杂,气机不畅,且寒重于热,并兼气血不足,故用半夏泻心汤,干姜加至9克。
处方3剂,嘱患者水煎服,每日J剂,分2次服。
2月1 8日二诊:患者述服前方后,胃脘痛减轻,但仍感心下痞闷,舌脉同前,前方干姜用量加至1 2克,并加佛手9克,以助调气,嘱其继服5剂。
2月28日三诊:患者食欲增,胃脘胀满痞闷已愈。
虑患者素有心肌炎病史,现仍有虚象,故于前方去佛手,加黄芪20克补气生血,继服5剂以善后。
半年后随访,胃脘痛未再复发。
9月2 2日钡餐透视结果:胃、十二指肠无异常。
(山东中医杂志1 9 90;(1):25) 按语:寒热错杂型胃脘痛,报道甚多,临床用半夏泻心汤确有良效。
八、泄泻周文祥医案:张某,男,2 7岁,1 986年2月5日诊。
患者因昨晚饮酒发热,渴凉水数杯,早晨腹痛腹泻,泻下如水色黄,腹中辘辘有声,恶心欲吐,胸中满闷不舒,口干欲冷饮,舌质红、苔白腻,脉沉细数。
证属胃热肠寒,治宜寒热并调、除湿止泻。
予半夏泻心汤:半夏1 2克,黄芩、黄连、党参各6克,干姜9克,甘草5克,大枣4枚。
水煎温服,1剂而愈。
(陕西中医1 9 9 2;(1):35)按语:泄泻之法众多,解表和中有之,清热利湿有之,消食导滞有之,健脾益气有之,抑肝扶脾有之。
而本案胃热肠寒,寒热错杂,则又当寒热并调而治之。
其间奥义,难以尽言,贵在辨证而旅治。
九、便秘曹英信医案:刘某,男,9个月。
半年来大便秘结,状如羊屎,每周需蜂蜜一斤,常用开塞路灌肠方能大便。
吾投半夏泻心汤'一生不解,问之:“半夏泻心汤治下利,此无疑,何‘以能治便秘?’’吾日:“按其脘部甚满甚胀,其舌淡而润,其苔白而厚,乃胃不降,脾不升也。
若不明升降之理而用攻剂,则脾气愈损,其胀益甚,当与半夏泻心汤调其气机升降。
’’药尽7剂,大便已不燥结,每日一行。
(陕西中医1 985;<1 2>:54 6)按语:泄泻乃脾升不足为主,便秘属胃降不足为甚。
当升不升,该降不降,均系升降失调所致。
本方治便秘,其意在于调气机,运脾胃,使脾气(阳)得运,脾津(阴)充盈,阴阳协调,气足津充,则便自润。
曹老先生告诫:凡遇便秘要详辨细思,求其根源,不可急于攻下。
实属经验之谈。
十、胸痹(冠心病心肌梗塞)郑大为医案:男患,5 5岁,1 983年1 2月4日初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