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类方
• 辨证:肠道寒热错杂,中气虚损。
• 立法处方:温中益气,清热止泻。用甘草泻 心汤:半夏10g 干姜10g 黄芩8g 黄连3g 党参15g 炙甘草12g 大枣20g 7剂。
• 7剂服完,1个月中无腹泻,腹无所苦。半年 后,因腹泻复发前来求治,其证仍属寒热错 杂。处原方7剂,痊愈。
几点说明
• 肠易激综合症的基本证型:寒、热、寒热错 杂三型。半夏泻心汤类方的效果很好。
• 再论甘草的作用及其用量:益气、缓急、止 泻。抗过敏、抗心律失常用大量。
五、肠易激综合征 康××,男,39岁。2006年4月15日初诊。 主诉:腹泻3年。 现病史:自2003年起出现腹泻,每因身体受寒, 或饮食不慎而发生。有时外界一阵凉风刮过也能引 起腹泻。坐上温度较低的椅子也引起腹泻。手接触 凉水也引起腹泻。然饮食正常。唯腹泻日久,其体 力较弱,讲话时有气息不相续的现象。脉虚大略数, 苔黄腻,舌质红,面色偏黄。
本案的寒象:白色胶状粘液、结肠粘膜苍白、 面有寒色。热象:结肠粘膜充血、舌红、脉 滑。
• 再论半夏泻心汤类方的作用部位
全消化道。如果里急后重,反映直肠处瘀血、 水肿,当加枳实、木香之类理气。
• 半夏泻心汤中具止泻作用的药物 黄连、黄芩、半夏、干姜、甘草、党参
• 三黄的作用部位 常言芩上连中黄下。其实不甚确切。如黄芩 可作用于中、下,黄连可作用于上、下,黄 芩汤、葛根芩连汤、黄连阿胶汤、黄连汤、 益气聪明汤。
• 辨证:寒热错杂于结肠。
• 立法处方:散寒清热。甘草泻心汤原方:
半夏12g 干姜10g 黄芩8g 黄连3g 党参 12g 炙甘草12g 大枣18g。7剂。
• 服药7剂,大效,各种症状全部消失,守方1 月,出入加减,十余年之疾竟获痊愈。嘱咐 少食动物性食物,保持排便通畅。
几点说明
• 再谈寒热之象
• 辨证:中焦寒热错杂。
• 立法处方: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半夏泻心 汤化裁:
半夏12g 干姜10g 黄芩12g 黄连5g 党参 10g 炙甘草6g 大枣18g 煅瓦楞子30g 白芍 15g 蒲公英30g。7剂。
• 服药1个月,诸症消失。继续服药调理3个月, 未再复发。至医院胃镜复查:溃疡愈合。
几点说明 • 面色、肤色在辨证上的意义
• 辨证:脾胃寒热错杂
• 立法处方:寒温并用,辛开苦降。用半夏泻 心汤化裁:
半夏12g 干姜8g 黄芩10g 黄连3g 党参 10g 炙甘草6g 大枣18g 煅瓦楞子30g 高良 姜9g 制香附9g。7剂。
• 药后上腹部痛止,反酸、恶心基本消失。大 便较以前正常。继续以此方出入,服至21剂。 上腹部疼痛未再复作。
胃粘膜病变:炎症(充血、 水肿、糜烂…)
胃壁神经末梢 受刺激
胃壁肌肉张力异常 (胃壁弛缓或张力过
高)
胃排空减慢
幽门痉挛或水 肿、充血
胃机械性 阻塞
心下痞满 (或痞硬 或疼痛)
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主治病症的病变部 位主要在于中焦,在于心下。
我的认识,半夏泻心汤可以治疗全消化道各 个器官、各个部位的病变,从口腔以至肛门。
• 关于风寒诱因 在风寒为诱因的情况下,不一定寒病。
• 关于腹部发凉或发热的感觉 感到腹部发凉,不一定是寒证;感到腹部发 热也不一定是热证。
六、药源性腹泻 某女,63岁,患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长期 服缓泻剂,以求排出毒素,日久遂致泻利不止,日 排便近5、6次,大便中常夹杂未消化食物,不敢排 气,否则大便随矢气而出。其人恶寒喜暖,消瘦, 不欲食,食少,声低气怯,懒言语,头重不欲举, 肠鸣漉漉。烦躁,恶人声。面色白,舌尖边红,苔 薄黄腻,脉弦滑小数。
• 关于人参、党参的功效 人参是党参?人参之力三倍于党参
• 关于干姜、生姜 生姜走而干姜守;无生姜以干姜代之。
• 关于半夏的毒性 毒性?生熟之别。生姜制之,姜有消除呼吸 道损伤的作用。
• 关于大枣的作用 大枣和中、护中,和百药。
几点说明 • 寒热错杂诊断标准
《伤寒论》没有说明。 十个观察点:寒证和热证的特征同时存在。 • 关于良附丸 寒性胃痛效果甚好。 芍药甘草汤、桂枝甘草汤、金铃子散、海贝 散、左金丸。
半夏泻心汤证由下面3个方面的基本证素构成: 热壅 寒结 脾胃虚弱
半夏泻心汤证的中 心病变部位是“心 下”--心下非心 脏之下,而是上腹 部。在中医理论中, 这个部位属于脾胃, 脾胃的病变往往反 映在该部位。
无形寒热 壅塞心下
脾胃升降失 常
心下痞满 (不硬不痛)
继 发 产 生水 饮、食滞
心下痞硬(或伴疼痛)
以心下痞满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 一般不痛不硬,有时也见轻微痛、硬,甚至 出现肉眼可见的痞块。 2.痞证的基本病机
脾胃升降失常,脾不升,胃不降,无形之 气壅塞于心下。
3.人体气行四种基本形式
升、降、出、入
4.人体气行的二大枢纽
脾胃、肝胆
脾胃居于人体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升者升 清,降者降浊,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相辅相 成。脾或胃的功能失常,常常会影响到另一方 的升降功能,所以脾胃升降失常多同时存在。
《伤寒论》论述的痞证主要有6种类型: 热痞(热痞兼表阳虚) 寒痞 寒热错杂痞 痰气痞 水痞 食痞
热痞
脉症:心下痞,小便黄,大便干、难,或粘滞 不爽,或出血,或呕吐、吐血,牙齿出血,或 目赤,舌红苔黄,脉关上浮,或滑或数,面多 赤色。
治法:泻热消痞。
方药:大黄黄连泻心汤。煎煮:开水浸渍大黄、 黄连、黄芩,取其寒气,薄其苦味,以免直走 下焦,不能作用于中焦。
关于微观辨证:
胃镜见胃粘膜红 白相间。以红为 主,热多于寒。 若水肿、粘膜苍 白为主,则为寒 多。寒多者重用 温药,热多者重 用寒药。
三、胃溃疡案 王××,男,50岁,1995年9月19日初诊。 主诉:上腹部轻度胀满、隐痛10年。 胃镜发现小弯处有一直径约3.5cm的大面积的 溃疡,溃疡面覆盖少许黄白色浓稠分泌物,糜烂, 少量渗血,周边稍隆起,充血。病理检查未发现癌 细胞,但由于溃疡面大,且伴糜烂,西医力主手术 切除。 伴泛酸、烧心。舌边尖红,苔薄腻,黄白相兼, 脉软,其人肤白,面微带寒气。
2.慢性食道炎 3.急、慢性消化不良 4.胃肠动力不足 5.急、慢性胃炎 6.胃、十二指肠溃疡 7.肠道慢性感染性炎症 8.肠易激综合征 9.慢性结肠炎
及
10.克隆氏病
肌 层
11.慢性肛门周围病变
12.急、慢性肝炎……
中焦寒热错杂与脾胃虚弱病变三维示意图
Y:寒气
Z:脾胃中虚 0
X :热气
半夏泻心汤证:证素量的分析
几个相关汤证的寒热虚病变量的比较
1
1
1
2
2
2
3
3
3
连理汤证
一个有代表性意 义的汤证,热少, 寒、虚重。
理中汤证
又一个有代表性 意义的汤证,无 热,脾胃气虚、 寒气壅聚。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也是一个有代表性意 义的汤证,无寒,无 脾胃虚,只是热邪壅 聚。
半夏泻心汤方剂结构分析
半夏泻心汤=X+Y+Z X、Y、Z是苦寒清热、辛温散寒、甘调补中三组
《伤寒论》: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 十个观察点:寒证和热证的特征同时存在。 叶天士:肤色白者须要顾其阳气。白种人? • 关于烧心的诊断意义 • 关于泛酸的性质:无热不作酸
四、慢性结肠炎案 某男,腹泻13年,每日少则3、4次,多则7、 8次,排便不畅,苦不堪言。粪便常带黄白色胶状 粘液,偶见条片状肠粘膜;伴腹中隐痛。结肠镜检 查:降结肠及乙状结肠见多处小面积充血、糜烂, 部分粘膜苍白。诊断为慢性结肠炎。 舌红苔腻,脉滑,面有寒色。
半夏泻心汤证=X+Y+Z
X、Y、Z都是变量 假定病变程度可以用0-10定量 则X、Y、Z可以是0-10间的任何一个量
半夏泻心汤类方所主病症寒热虚证素量的比较
1
1
1
2
2
2
3
3
3
半夏泻心汤证
寒、热、虚三三 相等的病症。
生姜泻心汤证
以中焦寒气为主 要,虚、热相对 较少。
甘草泻心汤证
以脾胃虚弱偏重, 寒、热相对较轻。
几点说明
• 关于热(火)证的特征
从10个方面诊察:舌、脉、面、目、声、 气息、喜恶、饮、食、二便。
• 有病则病受之
实者泻之,热者清之。大黄黄连泻心汤大苦 寒泻之。重者可用黄连解毒汤,甚至栀子金 花汤。清热解毒之品:蒲公英、白花蛇舌草、 金银花抗菌,预防肿瘤。
高某某的医案:
2011年8月11日的微博:
治法:寒温并用,清热散寒,辛开苦降,和中 消痞。
方药:半夏泻心汤类方:半夏泻心汤、生姜泻 心汤、甘草泻心汤。
半夏、干姜 黄芩、黄连 人参、甘草、大枣
半夏泻心汤
另加生姜4两
重用甘草至4两
生姜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根据部位《伤寒论》,半夏泻心汤类方所主病 症为“心下痞满,呕吐是 消化道胃与肠的病变。
• 辨证:胃肠热壅。
• 立法处方:苦寒清泻。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 大黄6g 黄连6g 黄芩15g 白芍12g 生甘草 3g。6剂。水煎服。
• 服药后大便畅通,次数减少,腹痛减轻。
• 守方减大黄至3g,另加连翘15g以清热利湿, 加丹皮9g配合白芍清热、凉血活血。7剂, 腹痛、腹泻完全消失。
• 舌脉犹有热象,继续清热去湿,理气活血, 以黄芩汤加味续服1月,以巩固疗效。
药物的用量 它们都是变量 假定寒热虚病变程度为0-10度 则X、Y、Z必须是相应的任何一个用量
中焦寒热错杂与脾胃虚弱病变三维示意图
Y:热药用量
Z:补中药物用量
0
X:寒药用量
二、半夏泻心汤类方病案分析
一、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案 郭××,女,2002年8月初诊。 主诉:腹痛、腹泻3年多。 现病史:患者自1998年以来出现腹痛、腹泻, 腹痛部位多在上腹部和左侧中、下腹部,大便1日 数次,量少,有粘液,排便不畅,有里急现象。其 人偏瘦,面赤,目赤,能饮食,尿气味大。舌红苔 黄,脉弦滑数。 西医经胃镜、肠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