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矿井通风技术应用毕业论文

浅谈矿井通风技术应用毕业论文

浅谈矿井通风技术应用毕业论文目录1 矿井概况 (1)1.1交通位置 (1)1.2 地形地貌 (1)1.3地表水系 (1)1.4 气象及地震 (1)1.5矿井开发现状 (1)2 循环风安全措施技术措施 (3)2.1基本情况 (3)2.2安全技术措施 (4)2.2.1风机1. 42.2.2 风机2. 43 通风 (6)3.1 通风方式及通风系统 (6)3.1.1 通风方式 (6)3.1.2 通风系统 (6)3.2 风井数目、位置、服务围及服务时间 (6)3.3 采掘工作面及硐室通风 (6)3.3.1采煤工作面通风 (6)3.3.2 掘进工作面通风 (7)3.4 硐室通风 (7)3.5 矿井风量、风压及等积孔的计算 (7)3.5.1矿井总风量计算 (7)3.6 总风量 (13)3.6.1矿井通风困难时期需风量计算 (13)3.6.2 矿井总需风量 (13)3.6.3 矿井风量分配 (13)3.6.4 井巷通风阻力计算 (14)3.6.5矿井等积孔计算 (14)3.7 通风设施、防止漏风和降低风阻的措施 (20)3.7.1 通风设施 (20)3.7.2 防止漏风的措施 (20)3.7.3 降低风阻的措施 (20)3.8 矿井通风系统的合理性、可靠性分析 (21)3.8.1合理性 (21)3.8.2 可靠性 (21)4 通风设备 (23)4.1 设计依据 (23)4.2 设计选型 (23)4.2.1 主要通风机必需风量计算 (23)4.2.2 主要通风机必需静压计算 (23)4.2.3 选择通风机型号和台数 (24)4.3反采用AC60—T3—55P型风机变频调速器控制电机反转进风 (25)致谢 (26)结束语 (27)参考文献 (28)1矿井概况1.1交通位置岔河矿井位于市盐边县红果彝族乡境的岔河井田,在红坭煤田的北端。

矿井位于盐边县新县城317°方向,直距20km。

矿井地理坐标为:东经:101°42′13″~101°43′16″,北纬:26°47′21″~26°48′24″。

岔河矿井经约2km矿区公路与二滩电站主干公路相连,距桐子林火车站28km,至市70km,交通较为方便。

1.2地形地貌井田位于川西高原与云贵高原的接合部位,区山峦起伏,沟谷发育,切割较深,属侵蚀切割的低区。

区最高点为北部边缘,标高约+1650m,最低点为岔河,标高+1200m,最大相对高差450m。

区植被茂密,多为灌木、乔木林。

1.3地表水系红果河由西向东贯穿井田中部,红坭河由南向北经井田东南部,注入阿卡尼河而汇入雅砻江。

区无其它地表水体。

1.4气象及地震矿区地处亚热带陆性半干旱气候区,属亚热带山地湿温型大陆性气候,春长冬短,四季不太分明,昼夜温差大,年最高气温40.7℃,最低气温1.3℃,年平均降雨量约1065.6mm,6~9月为雨季,占全降雨量的90%,每年1~5月为风季。

1.5矿井开发现状该矿始建于1971年,1993年进行技改扩产,矿井原名为市盐边县红坭煤矿岔河矿井,2002年企业改制更名为盐边县红坭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岔河矿井),2006年被龙蟒煤业收购后,矿井名称变更为市龙蟒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岔河矿井,采矿许可证,其证号为:5100000630252,有效期限2006年4月至2016年4月,开采面积2.2945km2,生产规模为60kt/a,矿井限采标高+900m~+1600m,开采煤层C6 C7、C15。

由于C6煤层的可采段已全部采完,现在主要对C7、C15号煤层进行开采。

矿井采用阶梯平硐开拓方式,边界抽出式通风方式,自流排水,主要巷道沿煤层布置,采用采区前进式、区后退式开采顺序。

采煤工作采用走向长壁式采煤法,放炮落煤,手镐攉煤,金属摩擦支柱支护顶板,全部冒落法管理顶板。

矿井属高瓦斯矿井。

2循环风安全措施技术措施2.1基本情况我矿于2010的6月揭穿+1460水平C55号煤层(6号煤层),瓦斯涌出量较低。

公司与矿区共同研究决定,南北两翼共同掘进。

一台局部通风机分别位于+1460m穿层石门(风机1),供+1460mC55号煤层南翼掘进;另外一台局部通风机位于+1460m穿层石门揭穿C54-1号煤层以东10m处(风机2),供+1460mC55号煤层北翼掘进。

两翼工作面正常掘进后,两台风机都存在相应的循环风,但瓦斯涌出量较低,无超限情况发生,矿区没有引起重视。

公司总经办于2010年8月11日到朱窝子矿部开现场办公会,要求:立即采取措施解决循环风的问题。

+1460mC55号煤层通风系统图:2.2安全技术措施2.2.1风机11 对C54、C53煤层通风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特别检查+1520m-+1555mC54煤层上山进行检查,该斜上山下部为采空区,是否有漏风;+1415m-+1460mC54煤层上山风门,是否有漏风;沿C54煤层露头,检查地表是否有采空区漏。

2 2010年8月12日早班,对+1555mC54煤层总回与+1520mC54回风巷进行测风,能确定的情况为,+1520m-+1555mC54煤层上山上部采空区漏风约为100m3/min。

已安排人员沿地表C54煤层露头进行检查,是否有漏风。

3 已确定+1415m-+1460mC54煤层上山(+1460m穿层石门北翼)有漏风约为80m3/min。

2010年8月12日中班已对+1415m-+1460mC54煤层上山(穿层石门北翼)进行局部封堵。

4 对+1415m-+1460mC54煤层上山(+1460m穿层石门北翼)风量进行适当调节,在确保+1415mC54煤层南翼采面及+1460mC54煤层残采面风量的前提下,减小+1415m-+1460mC54煤层上山(+1460m穿层石门北翼)的上风风量,增加+1460mC54煤层风桥处口处的回风风量。

5 对+1520mC54煤层回风巷密闭进行检查,已确定密闭漏风较为严重(该漏风供+1460mC54煤层残采面),已对此处进行局部封堵。

6 已对+1555m回风石门两道风门进行调节,减小风门断面,增大C54号煤层总回风。

7 在工作面风量足够的情况下,可对风机1在+1460m穿层石门段的风筒进行处理,适当增加风筒漏风,减小回风风量。

8 以上措施不能解决风机1的循环风问题,需扩大C54煤层风桥处回风口断面。

如还能解决循环风,则移动风机1至+1460mC53煤层运输巷的矿井全风压新鲜风流中。

并对C53号煤层各条上山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如上山风门有漏风,必须进行处理。

确保+1460mC53煤层运输巷两台风机供风风量。

2.2.2 风机21 风机2为+1460mC55煤层南翼掘进供风,由于风机2处吸入风量不够,造成一定量的循环风。

2 在+1460mC穿层石门风机2处以东5米处修建一密闭,风筒从密闭中穿过,风筒与密闭接触处用黄泥封严实。

3 工作面风量足够的前提下,在密闭以东的穿层石门,用木楔子在风筒与风筒的接口处垫出一个漏风口,使少量风流从风筒漏风口处溢出,供密闭至+1460mC55煤层运输石门开口处盲巷段的新鲜风流。

4 工作面作业人员、安全瓦检员、矿区各级领导应加强对风机1与风机2的日常管理。

5 +1460mC55煤层南北两翼掘进工作面必须坚持“一炮三检”及“三人连锁”放炮制度。

瓦检员必须按规定检查瓦斯,及时认真填好瓦斯牌板。

对风机1、风机2进行循回检查,对瓦斯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问题立即汇报并进行安排处理。

6 测风员必须按规定进行测风,保证两掘进工作面的风量达到有效风量。

7 电工必须每天对穿层石门的机电设备及两个掘进工作面的接线盒、设备等防爆情况进行检查,如有失爆必须处理后再作业。

8 两作业班组配备瓦斯报警仪,瓦斯超过1.0%,停止作业,撤出人员。

9 瓦检工必须及时掌握瓦斯变化规律,如有不正常涌出,停止现场作业,报矿区、公司安监科、生技科处理。

3通风3.1通风方式及通风系统3.1.1 通风方式矿井通风方式为边界式,通风方法为机械抽出式。

3.1.2 通风系统矿井共有2个通风井筒,实行“1进1回”通风形式,由主平硐进风,回风平硐回风。

矿井首采区为一采区,达产时一采区布置一个采煤工作面,即c7采煤工作面,此时风流路线最短,矿井通风阻力最小,为通风容易时期。

矿井接替采区为二、三、四采区,当工作面接替至四采区c9采煤工作面时,风流路线较长,矿井通风阻力最大,为通风困难时期。

新鲜风流由主平硐入井,经+1230m~+1166m轨道暗斜井(+1230m~+1166m人行暗斜井)、区段运输石门、工作面运输顺槽进入采煤工作面;污风经工作面回风顺槽、回风石门、+1215m 水平北翼回风大巷、+1215m~+1270m回风上山进入回风平硐,最后排出地面。

3.2风井数目、位置、服务围及服务时间矿井达产时共布置有2个井筒,即主平硐(+1230m)和回风平硐(+1270m)。

主平硐为改造利用岔河矿井现有主平硐,位于岔河桥西侧;回风平硐为改造利用岔河矿井现有回风平硐,位于瓦罐窑东侧。

2个井筒均服务于整个矿井,服务年限14a。

3.3采掘工作面及硐室通风3.3.1采煤工作面通风矿井达产时布置有1个采煤工作面,即c15采煤工作面,工作面设有独立的进、回风巷道,利用矿井主要通风机全风压实行独立通风。

采煤工作面采用“U”型通风方式,通风线路为:主平硐→+1230m~+1166m轨道暗斜井(+1230m~+1166m人行暗斜井)→→中部甩车场(人行平巷)→区段运输石门→工作面运输上(下)顺槽→11501采煤工作面→工作面回风顺槽→+1215m回风石门→+1215m水平北翼回风大巷→+1215m~+1270m回风上山→回风平硐→地面。

3.3.2 掘进工作面通风矿井达产时布置有2个掘进工作面,即+1065m水平南翼运输大巷和11502工作面运输顺槽掘进工作面。

掘进工作面均实行独立通风,采用局部通风机压入式供风,利用矿井主要通风机全风压回风。

各掘进工作面通风线路为:(1) +1065m水平南翼运输大巷掘进工作面(掘1)主平硐→+1230m~+1065m轨道暗斜井(+1230m~+1065m人行暗斜井)→→中部甩车场(人行平巷)→区段运输石门→掘1→+1230m~+1065m回风上山→+1215m回风石门→+1215m 水平北翼回风大巷→+1215m~+1270m回风上山→回风平硐→地面。

(2)11502工作面运输顺槽掘进工作面(掘2)主平硐→+1230m~+1065m轨道暗斜井(+1230m~+1065m人行暗斜井)→→井底车场→掘2→+1230m~+1065m回风上山→+1215m回风石门→+1215m水平北翼回风大巷→+1215m~+1270m回风上山→回风平硐→地面。

3.4硐室通风井下无独立供风的硐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