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的活力营造

城市的活力营造

香港的一趟行走,之前对于城市思考的种种,在“城市设计美学”课程结束的论文考察作业中终于以这么一篇自我感觉还不错的论文作结,对于自己生活的城市、自己走过的城市,有爱也有恨,理想中的城市是怎么一个样子?我可以想象,但无法营造,也无法想象未来城市的样子。

我喜欢的城市应该是一个具有活力与可亲的城市——文章很长,很枯燥,不过,还是希望有人能够喜欢。

城市的活力营造作者:有栖【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平庸与乏味、同质与均一的城市空间,试图归纳影响城市空间活力的因素。

探讨这些因素对提升城市空间活力的重要性以及空间活力的设计原则,并通过分析在这些因素营造下的实际案例对城市空间带来的影响,城市居民在对此空间所持的态度。

最后总结出营造城市空间活力的一般思路。

【关键词】城市空间,活力,案例分析一.当前城市空间的发展现状1.城市空间与城市活力的释义城市空间在本文中是指为容纳某些活动而特意或不自觉形成的,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使用的并且是易于进入的空间。

城市空间不仅包括城市公共空间,还包括城市空置空间。

具体为街道空间、公园、广场、海滩、河流绿地、公共场馆、居住区户外场地、废弃的旧建筑场所等。

城市空间是为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提供休息、交往和娱乐的场所。

城市活力即城市旺盛的生命力,即城市提供市民人性化生存的能力。

它涵括了凯文·林奇与简·雅各布斯对城市活力的定义。

城市空间的活力最终追求的是营造出一个充满趣味性与丰富性的空间场所,使得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得到精神上与物质上的满足。

2.城市空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当前城市的活力空间不足,无法满足各年龄层的人们对各自不同空间的需要。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对于一个青年乐队,常常无法找到一块练习与展示的城市公共空间;对于一群自行车爱好者,无法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场地;对于一个喜欢闵想的人,无法找到一片安谧的空间;对于一群三五知己,无法找到一片谈天说地而无人打扰的聊天空间……城市空间的街道、公园、广场等同质和均一性严重,缺少个性,空间尺度脱离“人体尺度”而显得空旷,缺乏人性化设计,使人不“易”进入。

城市公共空间与空置空间的界限明显,而公共空间设施陈旧,缺乏趣味性、亲近性与艺术性以及人们对品质生活的需求水平不高;空置空间的再利用没有受到重视,严重浪费了城市空间。

导致城市空间的品质低下,而有限的城市空间又无法满足急剧增长的城市人口对其的需求。

随着当前城市居民个人素质与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要求有高品质的生活环境,而城市空间便是除了居家环境外人们接触最多的环境,此时,城市空间的活力便成了引导一个活力城市的标杆。

3.城市空间的重要性城市空间是城市中最易识别、最易记忆的部分,是城市特色的魅力展示场所。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简·雅各布斯的“城市活力分析”、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以及伊恩·本特利的“城市的人性化生活”等理论,都对营造富有活力的、个性特出的城市空间的意义作了积极的探讨。

从本质上来看,城市空间应该是一个自由的环境——不同年龄层的人们可以很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而且容易进入,可以随意使用,也可以自主选择到其他的自己喜欢的空间里去。

城市空间可以是单独功能的,也可以是交混功能的场所空间,无论是单独的还是交混的,城市的活力空间都意味着能够满足人的意图,并不断地多次地深入到城市的空间里去,以求满足不同时期不同的心里需要。

为此,我们就必须从各方面寻求解决这种复杂性与矛盾性的方法,通过优化设计而营造的城市空间,丰富人们交往的场所,满足不同需要,以求提高城市空间的品质,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城市空间的活力因素一个被称赞的城市空间是以富有活力为特点,并能自我完善,推陈出新。

要使得空间变得富有活力,就需要在城市提供的空间下(无论是公共空间还是空置空间)提供人们需要的东西,即城市空间的活力因素——“空间尺度”、“交通可达度”、“交混功能”、“公共设施”、“街道家具”、“公共文化活动”等。

1. 空间尺度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由长、宽、高等量度和范围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广延性和扩张性的表现。

城市空间要考虑空间秩序的问题,从一个空间运动到另一个空间时人对空间的体验(如渗透、转换、导向等)。

这种空间序列的连续和完整,可以保证人的行为活动和视线不被打断,从而实现人对城市的体验。

城市空间的设计是以尺度来参照分类的。

尺度,既是空间设计的手段,也是空间设计的原则,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创造有意义的、适合人们需求的尺度效果。

有时,“超尺度”是为了某种非凡的使用功能或为了取得某些特定效果而不得不采用的。

但是,当前城市一些广场空间的设计就片面采取巨大的尺度来营造“宏伟”效果,那不但不是活力的表现,而且还会造成荒芜的景象,人不“易”进入。

所以,城市的空间首先得“尺度宜人”,但凡“人性的场所”都是具备“人体尺度”的。

国内城市人口众多,为达到“宜人的场所空间”而又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就得从数量上而不是尺度上来追求达标。

2. 交通可达度当今城市的发展面临的是不段扩张的局面,对交通的依赖程度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城市的活力空间吸引了人们的兴趣,于是产生了交通;有了交通,才使得人们到达城市活力的空间成为可能。

例如位于广州郊区的新广州体育馆,其对面的云溪生态公园也同属体育馆的整体规划的一部分,之前由于从市区经过这里的公交车辆不多,到公园休闲娱乐的仅仅是附近几个居住区的市民,随着市区公交车辆的经过,来自各区的人流激增。

3. 单一功能与交混功能并重对于城市空间的使用,适当的密度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由于城市中所受的限制较大,有时无法达到一种统一的空间使用功能,这就需要我们在空间的设计上注意单一功能与交混功能的并重,而且国外城市空间开发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两种功能的划分十分有必要。

各种分散的单一功能的城市空间满足了各种小群体的需要,而且不至于空间的过大导致人数的过分庞大;而交混功能的城市空间一般来说空间范围较大,它所容纳的人数较多,适当的高密度意味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和不同种类的人们在同一空间中相遇,大大地激发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使空间变得复杂多变、富有生气。

例如深圳世界之窗主题公园的单一游玩功能和纽约市花旗中心的下沉广场,在这里,广场充当了交通节点、市民散步、青少年运动、街头卖艺者展示、公共文化活动等的交混角色。

4. 公共设施依赖城市而存在,作为城市空间场所的附属服务品,它的基本功能就是满足人们的各种活动之需,健全的公共设施是营造活力空间的基本条件。

包括座椅、路灯、邮筒、便利店、报亭、垃圾箱、公交站牌、路标、城市地图栏、电话亭、公共卫生间、治安亭等。

公共设施的设计建造还要考虑到“人性化”,为残疾人消除不利的各种障碍。

创造出平等使用的城市空间,让全民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

5. 街道家具街道家具是指城市的环境小品,是街道空间和景观不可或缺的元素,是体现城市特色与文化内涵的重要部分。

例如,六本木之丘的公共艺术与街道家具,由日本设计师内田繁策划,结合十位国际设计师联合以“在城市中创造一个彷如进入森林般的休憩想象”为理念出发创作的十一件街道座椅及一座巴士站亭,创造了街道空间的另类想象,让六本木的街景增添了活泼的色彩与浪漫高雅、风情万种的魅力。

6. 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是营造城市空间活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载体。

如同人对自身素质的不断追求一样,城市空间也同样需要各种艺术活动的感染和熏陶。

从城市自身的角度看,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极具特色的地方传统活动不但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而且是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方法。

例如深圳一年一度的集文化产品博览、文化产业要素交易和文化产业信息交流于一体“文博会”;西班牙每年一次的奔牛节,那自由奔放的狂欢场面让游人惊叹不已;澳门一年一度的体坛和车坛盛事格兰披治大赛等等。

三.城市空间的活力设计原则营造城市活力的城市设计原则对指导城市活力研究十分重要,交混原则、公共生活原则、自组织原则,这三个原则与营造城市活力关系密切,是城市活力建构的重要指导。

1.交混原则“交混”是相对单一而言,主要以功能之间的关系作为基础。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以一定的关系组合在一起,被共同使用时,就称之为功能交混,功能交混主要表现在城市空间混合使用,有学者说道“如何在城市中系统地形成具有多样用途的空间,是决定未来城市质量的关键。

交混原则基于城市设计视觉向度的形态表达是形态风格交混;在信息化时代,形态风格交混产生的信息交叉流所产生的视觉兴奋,往往成为激发人们行为感应的触媒,从而激发出城市的活力。

交混原则在当前城市空间中已大量运用,例如屈米设计的拉维莱特公园的多功能使用交混原则;城市综合体的整体开发;六本木山的城市空间混合使用中心;人车交融的街道;新城与旧城的和谐结合等。

2.公共生活原则城市的本质是人的聚集,这是城市具有活力的真正原因。

只有激发出人在城市公共生活中的活动,城市活力才可能真正展现。

人的城市生活分为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而城市活力研究的重点是城市公共空间,因而以人为主体的公共生活便成为关注的重点;而公共生活的营造又在于城市公共性的确立,城市公共性是城市活力的源泉。

公共生活原则在城市空间的活力设计中主要体现在步行区(如广州、武汉的滨江路)、组织多种活动事件的广场(如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组织城市生活的街区(如深圳的大芬油画村)、双尺度城市(如意大利的威尼斯)等。

3.自组织原则自组织的概念是指自发的发展形成的某种结构,这种结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环境的变化具有适应的能力,其本质在于结构系统内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形成反馈机制,在一定范围内体现出主动性的适应。

自组织原则是城市作为生命体所具有的特征之一,城市作为生命体是城市具有活力的重要前提。

自组织理论在城市研究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是耗散结构理论,它认为城市要具有开放性、非平衡性及非线性特征,这样才能促进城市信息能量等的不断交换。

这种自组织机制也启发我们应发挥城市设计的触媒作用,在城市空间开发中找准可激发城市活力的触媒,利用这些新触媒元素的介入,激发周围元素,使整个地区在新触媒元素作用下,呈现出一个活力蓬勃的新城市空间实体。

自组织原则在当前国内城市空间的活力设计中最明显的就是北京798艺术社区的崛起,上海的苏州河畔、田子坊等。

四.实际案例分析1.巴黎——拉·维莱特公园拉·维莱特公园建造于“解构主义”的年代。

1982年,举办了国际性的公园设计竞赛,最后,建筑师屈米的方案获奖中标。

在此竞赛中,屈米提出一个新的设计方法体系,即在严格的方格网的控制下,运用相对简单且相对独立的点状结构,线状结构和面结构进行叠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