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自然地理》复习题归纳(2013.01.04 shawe)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有什么重要的自然地理意义?(P19)①地球是一个两级比较扁平、赤道部分相对突出的椭球体。
自然地理意义:形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植被、土壤等)的地带性分布。
②地球半径6371110m,赤道周长40076604m ,总体积10833×108km3,总面积5.1×108 km 2,,总质量6.588×1027g。
自然地理意义:巨大质量保证大气不致逸散,形成大气圈、海洋、河湖、风和生物,维持地球温度。
2、什么是经线与纬线,如何确定某点的经度与纬度?(P31)①所有与地轴垂直的面,都和地表相交而成圆,就是纬线。
纬度就是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②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都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为圆,这就是经线。
经度就是该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
3、区别地球自转的太阳日和恒星日。
(P24)①太阳日是太阳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圈的时间,即24小时。
②恒星日是恒星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圈的时间,约23小时56分4秒。
4、什么是地球公转轨道的近日点和远日点?它们是在哪一天?在近日点和远日点时,日地间的距离各为多少?这种距离上的差异对季节有什么影响?(P28)①大致1月3日,地球最接近太阳,此位置称为近日点,日地距离147030000km;②大致7月4日,地球最远离太阳,此位置称为远日点,日地距离151870000km。
③影响。
5、什么是矿物?矿物形成的主要方式?(P45)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天然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矿物形成有四种主要方式:气体凝华、液体或熔融体直接结晶、胶体凝固及固体再结晶。
6、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P45)①形态:②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
③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和弹性等。
7、摩式硬度计中,硬度1-10的代表矿物。
野外如何鉴定矿物的硬度?(P45)1 2 3 4 5 6 7 8 9 10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鉴定。
8、矿物中水的主要存在形式。
①吸附水是渗入到矿物或矿物集合体中的普通水,呈H2O分子状态,含量不固定,不参加晶格构造。
这种水可以是气态的,形成气泡水;也可以是液态的,或者包围矿物的颗粒形成薄膜水,或者填充在矿物裂隙及矿物粉末孔隙中形成毛细管水,或者以微弱的联结力依附在胶体粒子表面上,形成胶体水,如蛋白石即为一种含不固定胶体水的矿物。
②结构水是参加矿物晶格构造的水,其中一类叫结晶水,这种水以H2O分子形式并按一定比例和其他成分组成矿物晶格,如石膏(CaSO4·2H2O)含2个结晶水。
③另一类是介于结晶水和吸附水之间过渡性质的水,如:粘土矿物之一胶岭石。
是具有层状格架的矿物,水分可以进入层间,使层状格架间距加大;又可排出水分,使格架间距缩小,因此胶岭石具有吸水体积膨胀的特性。
这种水就是层间水。
9、岩浆岩分类的原则,各类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及代表性岩石。
(P47)原则:按矿物组成,即二氧化硅的含量分类。
一、结构:玻璃质结构:喷出熔岩因快速冷却,来不及结晶而成。
隐晶质结构:熔岩较慢冷却形成的隐晶质结构。
显晶质结构:在底下缓慢冷却充分结晶形成。
1)细粒结构、2)中粒结构、 3)粗粒结构、4)伟晶结构斑状结构:冷却速度先慢后快,先形成粗大晶体,即斑晶,后形成细粒或微粒晶体即基质。
二、构造:流纹构造:因熔浆流动由不同颜色不同成分的隐晶质或玻璃质或拉长气孔等定向排列所形成的流状构造。
块状构造:因矿物排列无定向而形成的。
气孔构造:熔浆喷出地表,压力骤减,大量气体从中迅速逸出而形成的圆形、椭圆形或管状孔洞,称气孔构造。
杏仁构造:岩石中的气孔被次生矿物(方解石、石英、玛瑙、玉髓等)所填充,形似可仁,称杏仁构造。
代表性岩石见课本表2-2。
10、什么是沉积岩?沉积岩是如何形成的?沉积岩的类型及代表性岩石。
(P50)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成岩过程:(见课本)。
主要类型:①碎屑岩类:砾岩与角砾岩;②黏土岩类:页岩;③生物化学岩类:硅质岩、石灰岩和白云岩。
11、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及代表性岩石。
(P52)温度、压力与化学活动性流体是控制变质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
主要类型和岩石:(一)动力变质作用——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二)接触热变质作用——斑点板岩、角岩、大理岩、石英岩(三)接触交代变质作用——碳酸岩与中、酸性岩浆交代形成的矽卡岩(四)区域变质作用——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变粒岩、麻粒岩(五)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混合花岗岩12、画图表示岩层的产状要素。
(P58)13、构造运动的基本方式?区别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不同地质构造类型与岩层变形的关系?(P54)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使地壳发生变位与变形,形成各种地质构造,促进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
地质构造是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是构造运动的形迹。
水平构造: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而未发生褶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称水平构造(丹霞地貌)倾斜构造: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夹角时,即为倾斜构造。
褶皱、断层或不均匀升降运动都可造成岩层的倾斜。
褶皱构造:岩层的弯曲现象称为褶皱。
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或者说在地应力作用下,改变了岩层的原始产状,不仅使岩层发生倾斜,而且大多数形成各式各样的弯曲。
褶皱是岩层塑性变形的结果,是地壳中广泛发育的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之一。
褶皱构造的基本单位是褶曲。
褶曲是岩层的一个弯曲,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褶曲的组合称为褶皱.褶皱的规模可以长达几十到几百千米,也可以小到在手标本上出现。
褶曲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形式只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从外形上看,背斜是岩层向上突出的弯曲,两翼岩层从中心向外倾斜;向斜是岩层向下突出的弯曲,两翼岩层自两侧向中心倾斜。
从本质上讲,应该根据组成褶曲核部和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区分,即褶曲的核部是老岩层,而两翼的新岩层,就是背斜;相反,褶曲核部是新岩层,而两翼是老岩层,就是向斜。
断裂构造:地壳中岩石(岩层或岩体),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在受力情况下容易产生断裂和错动,总称为断裂构造。
通常根据断裂岩块相对位移的程度,把断裂构造分为节理和断层两大类。
14、区别背斜和向斜。
15、什么是节理与断层?断层的主要类型。
通常根据断裂岩块相对位移的程度,把断裂构造分为节理和断层两大类。
(一)节理节理即断裂两侧的岩块沿着破裂面没有发生或没有明显发生位移的断裂构造。
按照成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原生节理,另一是次生节理。
(1)原生节理在沉积作用、岩浆作用以及成岩过程中形成的节理。
(2)次生节理岩层形成后生成的裂隙。
分为构造节理(由地壳运动产生的构造应力所成,分布广、有规律 )和非构造节理(外力地质作用或人为因素所成)(二)断层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
断层的分类:1、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叫正断层2、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叫逆断层(1)冲断层——指高角度的(倾角大于45°)逆断层,断层线比较平直。
(2)逆掩断层——指断层面倾角小于45°的逆断层。
(3)推覆构造——如果规模巨大、断层面倾角平缓(一般小于30°)并呈波状起伏、上盘沿断层面远距离推移(数千米至数万米),这样的逆掩断层称为推覆构造,又称逆冲推覆构造或辗掩构造。
3、平推断层——指断层两盘沿着断层面在水平方向发生相对位移的断层,又叫平移断层。
4、枢纽断层——前述各种断层,其两盘位移都是直线运动的,但有些断层运动具有旋转性质,好像上盘围绕着一个轴作旋转运动,这样的断层叫枢纽断层或旋转断层。
16、什么是板块构造学说,主要的板块边界类型?(P63)板块构造学说: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研究地壳乃至全球构造发生、发展、分布格局、演化规律、以及构造运动的起因来源。
①扩张(或增生)型边界;②俯冲(或汇聚)型边界;③转换断层(或次生)型边界。
17、什么是地震?描述一个地震的主要概念。
(P70)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大地的快速震动。
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过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地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
18、地质年代的概念和分类。
(P72)19、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P251)①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②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③地貌对生物界的影响;④地貌对自然界地域分异的影响;⑤地貌对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
20、风化壳的基本类型及其分布(P255)风化壳类型地点富铝型酸性风化壳和硅铝铁酸性风化壳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硅铝黏土型弱酸性风化壳类型温带森林带碳酸盐型中性至微碱性风化壳半湿润、半干旱森林草原与草原带钙镁碳酸盐风化壳干旱区残积粗岩屑型风化壳高寒区与极旱荒漠区21、什么是崩塌?影响崩塌的因素?(P256)陡坡上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快速下移,称为崩塌。
因素:地形条件:崩塌一般仅能发生在陡峭较高的坡地上,所以坡度和坡地相对高度影响崩塌的发生。
地质条件:岩石中的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等都对崩塌有直接影响。
气候条件:在日温差、年温差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强烈的物理风化作用促使岩石风化破碎,以致产生崩塌。
崩塌通常发生在降雨季节。
触发因素:暴雨、强烈的融冰化雪、爆破、地震及人工挖坡脚等等是引起崩塌的触发因素。
22、什么是滑坡?影响滑坡的因素?(P257)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在重力作用下沿软弱面发生整体滑落的过程称为滑坡。
内在因素: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坡体结构和有效临空面等;诱发因素:降水强度、地下水、地震、地表径流、人为因素(蓄水灌溉和建房筑路)23、流水侵蚀的主要形式?(P260)下切、侧蚀与溯源侵蚀三种形式。
24、三角洲的类型?(P268)鸟足状三角洲、尖头状三角洲、扇形三角洲、多岛型三角洲。
25、河流冲积平原是如何形成的?(P270)河流冲积平原分为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与冲积-洪积平原。
(河口)三角洲平原:是河流与海洋共同作用下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的陆上和水下形成的、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
冲积-洪积平原:指干旱、半干旱的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在河流出山口因比降突减、水流分散、水量减少而形成的扇形堆积地貌。
河漫滩平原: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
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