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胜任力模型教学文案

最新胜任力模型教学文案

一、讲述大纲1、素质(含胜任力)模型提出的背景2、素质(含胜任力)模型的主要内容3、胜任力模型的应用和发展方向二、具体内容1、胜任力模型提出的背景(1)不同提法国内在素质(Competency)与素质模型(Competency Mode1)方面提法很多,如:资质与资质模型、能力与能力模型、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等,给人的感觉有些乱,而且对含义的诠释也很不相同。

有必要从源头上去理一下。

从源头上说,“素质”、“胜任力”和“胜任特征”都是Competency的不同中文译法。

(2)泰勒:科学管理早在1911年,泰勒就认识到优秀工人与较差工人在完成他们工作时的差异。

他建议管理者用时间和动作分析方法,界定工人的素质的构成要素,同时采用系统的培训和发展活动去提高工人的素质,进而提高组织效能。

20 世纪50 年代人们对20世纪前半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认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有:生理因素。

一个人的生理因素可能是形成其管理品质的中心,这些生理因素包括年龄、身高、体重、容貌、体格、风度等等。

能力因素。

智力对管理者效能的影响力较大。

兴趣因素。

这是探究并乐于从事某事物的倾向,也是管理者的重要品质。

文化水平。

受教育程度决定了管理者的一些方面;技能:较多地提到运动技能的作用。

性格。

主要是自信度、适应性、支配性、外倾等。

但是,人们认为这种理论缺乏根据,著名领导心理学家斯多蒂尔在研究领导者的素质时就宣称:没有所谓领导者的特殊个性,更没有什么天生的领导者。

此后,学者们将注意力转到研究行为的强化或发展上。

(3)诞生20世纪60年代后期,人们迫切希望了解影响工人绩效的根本原因,却找不到满意的答案。

这时,以哈佛大学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nad)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经过大量深入研究发现:传统的学术能力和知识技能测评并不能预示工作绩效的高低和个人生涯的成功,而且上述测评方法通常对少数民族、妇女和社会较低阶层人士不尽公平,他们发现从根本上影响个人绩效的是诸如“成就动机”、“人际理解”、“团队影响力”等一些可称为素质的东西。

1973年,麦克莱兰教授发表了题为《测量素质而非智力》的文章,提出用素质取代传统智力测量,从而为素质模型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他认为,个体的态度、价值观和自我形象、动机和特质等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秀者和表现一般者区分开来。

这些区别特征后来被称作素质,而素质是决定工作绩效的持久品质和特征,也是真正导致员工产生高绩效的内在动力源泉。

它反映的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员工的知识、技能、个性与内驱力等。

素质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起点,是决定并区别绩效差异的个人特征。

如下图所示:如图所示,冰山水面下的部分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人的“潜能”,从上到下的深度不同,则表示被挖掘与感知的难易程度不同,相对于知识技能而言,素质要素中的潜能部分较难评价和培养花费的成本也比较高,而且往往效果不佳,因为潜能的形成与人的大脑的生成过程有密切的关系,由于人脑的内在结构在经历了先天的塑造与后天的培养之后,到了一定年龄将不易改变,因此一个人潜在的动机、内驱力、个性、自我形象、价值观、社会角色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持久不变且与众不同的。

(4)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左右,能力素质模型的研究就成为全球的焦点。

1980年,美国盖洛普公司对美国282家大型企业以及300多家中小企业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在大型企业中有效的管理者最重要的因素是:正直、勤奋、与人相处的能力,其他排在前列的因素还包括献身精神,能与他人一起工作,能通过别人把工作干好;在屮小型企业中,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列在第一位,以下是正直、勤奋、业务知识、智力、领导能力和所受的教育,这充分凸显出能力素质模型的重要性。

1982年,美国管理学家理查德波业兹(Reehard Boyatzis)在《有效管理》一书中对素质这个概念进行了发展,使素质这个词流行了起来,并且在管理发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他提出,素质指的是个人具有的潜在的特征,这些潜在的特征使其工作产生有效的或是出色的绩效;提出了胜任经理有效绩效模型。

该模型认为,要取得良好绩效,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目标和行动管理、领导、人力资源管理、指导下级技能、其他(客观知觉、自我控制、持久性、适应性)以及特殊知识(经理及其特殊社会角色的特殊知识)等六个方面的胜任力。

Mansfield and Mathew(1985年)在一项基于工作的学习的研究中,提出了能力素质模型,在此模型中,工作胜任力包含了四个部分:一是工作角色所涉及的技术方面或者是任务;二是情境性的管理;三是任务管理;四是工作或角色的环境包括物理以及人际环境。

胡姆斯特拉(Hooghiemstra) (1990年)认为,素质是动机、特性、自我定义、态度或价值、知识内涵,或是认知技能或行为技能,是任何可以被衡量或考察的个体特点;是任何可以用来明确地区分优秀业绩和普通业绩者或者区分有效业绩者和无效业绩者的个体特点。

1993年,美国心理学家斯班瑟给出了一个能力素质较完整的定义,即能力素质就是个体所具备的某种或某些潜在特质,这些特质与高绩效员工的工作表现具有高度的因果关系。

将某一个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别来的个人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个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够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的特征。

这一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深层次特征、因果关系和效标参考。

能力素质包括知识、技能、社会免色自我认知、特质和动机。

泰德(Trett)等人(2000年)在《管理素质多维分类的开发和内容确定》一文中对素质的界定是指那些可以归因为对组织有效性做出积极或者消极贡献的个人预期工作行为中可以确定的方面,是一种未来导向的工作行为。

这一界定强调素质的行为导向和可观察性、可测量性。

在理论研究方面,在近三十年中,能力素质模型已经成为在战略管理研究中的一个概念、已经成为一种战略研究的新视角。

与组织行为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中从个体的角度对胜任特征的研究相比,这种研究是从组织水平上进行的,把组织看作是胜任力的蓄水池。

战略管理中有关能力素质模型的定义是集中在生产技能和技术的整合上,而有关于能力素质模型的研究领域则涉及揭示竞争优势的根源;并根据竞争优势的特征来定义公司的界限和功能,对公司进行分类,探讨竞争优势创造、维持的机制以及学习的过程。

根据对各家观点的综合与比较,能力素质模型定义可以理解为“个人所具备的、能够在某个或某些具体职位上取得优秀绩效表现的内在的稳定特征或特点。

"可以包括技能、知识和态度,思考方式和思维方式,内驱力、社会动机和自我意识等具体组合。

2、素质(含胜任力)模型主要内容2.1素质(含胜任力)模型概念(1)素质概念:麦克利兰根据素质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可以将素质分为两类:普通素质和特殊素质。

普通素质是指从事工作必要的条件(一般指知识和基本技能,如读写能力等),但它不能区分普通员工和优秀员工。

特殊素质是指能够把普通员工与优秀员工区分开的素质。

1982年,美国管理学家波业兹(Boyatzis)在《有效管理》(The Competent Management)一书中对素质这一概念进行了发展。

他提出,素质指的是个人具有的潜在的特征,这些潜在的特征使其工作产生有效的或是出色的绩效。

胡姆斯特拉(Hoogheimsatr)(1990)认为,素质是动机、特性、自我定义、态度或价值、知识内涵,或是认知技能或行为技能,是任何可以被衡量或考察的个体特点;是任何可以用来明确地区分优秀业绩和普通业绩者或者区分有效业绩者和无效业绩者的个体特点。

泰德(Tett)等人(2002)在《管理素质多维分类的开发和内容确定》一文中对素质的界定是指那些可以归因为对组织有效性做出积极或者消极贡献的个人预期工作行为中可以确定的方面,是一种未来导向的工作行为。

这一界定强调素质的行为导向和可观察性、可测量性。

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剑锋教授认为:胜任素质是能力、资质,才干等的集合体,是能促使员工努力工作最终产成较好绩效的个人特性的集合,它反映了员工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技能、知识、个性、驱动力等。

(2)胜任力概念: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McClelland)首次提出胜任力的概念,定义为能够区分在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

包括:(1)知识,指个体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务型与经验型信息,如对某类产品营销策略的了解等;(2)技能,指个体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如商业策划能力等;(3)社会角色,指个体对社会规范的认知与理解,如以企业领导、主人翁的形象展现自己等;(4)自我认知,即个体对自己身份的知觉和评价,如将自己视为权威、教练、参与者或执行者等;(5)特质,指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对环境与各种信息所表现的一贯反应,如善于倾听、处事谨慎、做事持之以恒等;(6)动机,指推动个体为达到一定目标而采取行动的内驱力,如希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希望控制别人,希望让别人理解和接纳自己等。

(3)胜任力模型概念素质模型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素质模型指的是某工作岗位员工应具备的素质集合,这些素质可以分为鉴别类素质和基准类素质。

狭义的素质模型仅指鉴别类素质,即能够鉴别优秀员工和一般员工的素质集合。

通常我们所说的素质模型指的是狭义的素质模型。

根据胜任力的定义,胜任力模型也应该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可见的、外显的特征,比如技能和知识,这些特征容易了解和测量,也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但是不能预测或者决定是否有卓越的表现。

二是深层次特征如社会角色、自我认知、动机等决定了人们的行为和表现。

胜任力模型是指为达成某一绩效目标的一系列不同胜任力要素的组合,它是胜任力的结构形式。

胜任素质模型一般包括两个维度:(1)素质的定义。

描述行为人为实现绩效目标在主观方面的努力程度、所采取的行动的强度与完整性以及受影响的人的数量和规模的大小,并对应若干行为指标。

(2)素质的级别。

为每一条行为指标编制相应的等级,用以区分与解释因素质的级别差异而导致的相似行为。

1993年,美国心理学家斯班瑟首次针对胜任力模型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即胜任力模型是指和参照效标(优秀的绩效或合格的绩效)有因果关系的个体深层次特征。

彭剑锋在《员工素质模型设计》指出胜任素质模型就是“为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绩效目标所要求的一系列不同素质要素的组合,包括不同的动机表现、个性与品质要求、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征以及知识与技能水平”。

胜任素质模型的概念包含以下几层含义:(1)胜任素质模型是一个素质要素指标体系,是那些能将绩效优秀者与绩效一般者区分开来的素质要素的组合;(2)胜任素质模型是以工作岗位为依托建立起来的,以达成某项工作目标,进而实现组织战略为目的;(3)胜任素质要素模型表明素质与行为和绩效存在内在驱动关系,素质不同会导致行为差异和绩效优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