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治制度介绍
2. 公元213年曹操被汉献帝封为魏王,建魏国后,曹操建立自己的政权组织, 设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此后逐渐发展为三省中的中书省。 意义:对于加强自身集权,统一北方地区,最终实现曹魏代汉具有重要 的作用;对于加速三公九卿制的衰落,促进行政制度向三省六部制转变 具有重大作用,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虽然没有明确取代自秦朝建立的三公九卿制,但是曹操进 行了较大的改革:
1.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十三年曹操任丞相后,恢复了汉武帝中期 前由丞相主持国家行政日程工作制度开始,权力就实际上从皇帝转到丞相, 对国家的政治制度也采取复古的立场,不仅在汉武帝时期建立的中书尚书制 度被削弱,甚至连三公都废除。在丞相主导下建立自己的官僚体制。
承上启下的两晋政治制度
1.三省制雏形初现:朝廷的决策机关与行政机关也逐渐分立。尚书 省、中书省及门下省依序独立出来,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隋唐 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监职权甚重,名实方面俱称为宰相。由于地处 枢近,虽然官位在尚书令之下,但权力在其之上。同时门下也自中 书分到部分权力,共同掌管决策,尚书则掌管行政。 2.三公九卿制余波未消:两晋的三公虽然无实权为荣誉职,但可为 皇帝顾问,该职也用来安置权臣。当时一些权臣,大多以三公录尚 书事、加领中书及门下,或加领大将军、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 3.监察制度的变迁:御史台成为完全独立的部门,直接由皇帝控制。 然而其主要功能为维护皇帝威严,并非扫荡贪污。御史台架构完整, 属官分为监察司法的治书侍御史、维持朝殿威权的殿中侍御史和监 督官吏是否渎职的侍御史。 4.关于分封制度:晋朝的分封制度沿袭前代五等制基础,首创了郡 王、郡公、郡侯封爵,最早封名号王。
1.主要内容。 ①先在各郡、各州设置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 官员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 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州郡中正都设有 属员。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 ②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 爵)、道德、才能。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 “状”。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 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 下。但类别却只有上品和下品。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 品。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 ③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中正评 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 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为“清官”,升 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 人轻视。 ④ 中正评议人物照例3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 降品。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为了提高 中正的权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
两晋三省制的意义:晋朝开始让三省成为执政主体,尤其 是首创门下省,侍中、黄门侍郎作为门下省的正副长官开 始具有执政权力,与尚书省正副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的 关系、作用相仿,是中国行政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 推动我国古代行政制度由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起 到重要的承接中转作用。
逐渐确立并完善的“九品中正制”
2.评析: ①.九品中正制既是汉代选官制度的延续, 也是对曹魏政权用 人政策的继承, 因此“是察举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表现 形式”。 ②.这一制度强调人才的访问与评议体系的构建,注重对于实才 的选拔,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汉末察举制的弊端, 对不拘一格 选拔人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③.但是, 作为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延续, 九品中正制仍然将官员 选任的基础建立在“中正官”个人的道德考量上。 ④.同时, 这一制度的政治基础是门阀士族的统治, 所以实行不 久即成为门阀士族的工具,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
南朝宋之后设有门下省,至此确定了三省制度。门下 省负责献计策和劝谏皇帝,参与机密之事,又成为大权 掌握的机构。南朝政区承袭东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北魏在北魏孝文帝以后,官制模仿南朝,至唐代仍沿 用。北周时按周礼,设置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 夏官、秋官、冬官六府,是隋唐之后六部体制的源头。 北朝政区承袭西晋与十六国,如同南朝一样为州郡县三 级制 。然而州辖区不大,州刺史可越郡级直接管理县, 使得郡级逐渐虚级化。
东汉末期察举制实际上已经崩溃,已经不能实现为国家选 拔人才的母的,所以曹操实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 曹操坚持“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不官无功之臣, 不赏不战之士”的用人原则。210 年,曹操所下《求贤令》指 出:“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即使那些不齿于名教而有治国 用兵之术的人才也可选用。 意义:1.最直接的意义在于为曹操招揽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为其巩固自身统治并最终统一北方起到了重要作用。 2.之后曹魏建立的“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实际上是 对“唯才是举”在一定程度上的一种沿袭。影响了中国古代 选官制度的变革。 3.对于当代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当今社会“任人唯贤” 的情况仍然屡见不鲜,对于岗位资源是一种极大浪费,也不 利于一个集体甚至是国家的健康快速发展。
(220-265)
(221-263)
(222-280)
(265-317)
(317-4502-557)
(557-589)
(557-589)
(386-534)
(534-550)
(535-556)
(550-577)
(557-581)
魏武帝时期的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