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巧用身边的历史释惑
浯河中学孙金菊
历史是过去脚步的痕迹,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身边就有历史的声音,让我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学会找出隐藏在身边的历史,让它们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为现实服务。
那么怎样挖掘身边的历史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呢?
如我在讲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时,内容涉及到了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四个历史概念,对于什么是地主,学生还能知道是占有土地比较多的人,是农村的统治阶级,是旧社会万恶势力的代表,是我们改造和打击的对象。
但什么是富农、中农、贫农?是怎么划分的?学生是很难理解的。
记得以前上学时,学籍卡上有出身一栏,我们都填贫农,有个同学填中农,当然没人填富农或地主。
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回家问自家的出身,上新课时要用。
这样上课之前同学们都了解了自己的出身及什么是出身,对富农、中农、贫农的含义也有了大体的了解。
课堂上我把三个概念简单一区分,学生就掌握了,效果相当的好。
在讲新中国的经济发展路线时经常出现“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两个词,对初二学生只会从字面上来理解,对其深层的含义难以理解,而这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又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
什么是计划经济、什么是市场经济?如果我告
诉学生“计划经济是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的一种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经济体制”学生肯定理解不了。
怎么办呢?我记得那时买什么都要用国家统一发行的票,买布要布票,买肉要肉票,买饭要粮票……这些票就是计划经济时代最好的“化石”。
课前我让学生收集家里的各种票,我也向婆婆要来一张她保存的粮票,准备课上使。
上新课时同学们拿出了自己收集的各种各样的票,在班里传着看。
于是我就从这些票为切入口,告诉学生这些票就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低、生活资料的短缺与紧张,不能尽着供应,国家就有这种方式控制人们的购买力,就是按国家的计划办事。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社会生活中物质丰富、市场繁荣的现象,再也不用拿着这些票证去排队买东西了。
这样学生就理解了什么是计划经济、什么是市场经济,并感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贴近了生活,使学生觉得历史就在他们身边。
既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中国现代史的许多内容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善于发现,就能把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现象用不同的方式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触摸着历史的脉搏,去学习历史,理解历史,也走进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