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PPT精选文档
学前儿童游戏理论PPT精选文档
▪ 游戏不是练习,是儿童幼稚动力一般特点的表 现。游戏也不是本能,而是一种欲望的表现。
▪ 由于年幼才有游戏,而不是因为游戏才有童年。
21
思考
生物性游戏本质观的进步和局限?
22
进步之处: 历史上第一次以抽象思辨的方式,提出了游戏的
本质观。对以后的游戏研究,也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该时期的游戏理论又被成为“经典游戏理论。” 不足之处:
▪ 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 ▪ 儿童游戏是重现祖先生物进化的过程,是
对从太古时代到文明社会之行为发展的复 演活动。
20
6.成 熟 说
❖代表人:荷兰 拜敦代克 F·Buytendijk ❖理论观点:
▪ 人有潜在的内部力量,而心理的发展就是在这 种潜在的内部力量的驱动下完成的,不需要游 戏做准备、不需要练习也能发展起来。
游戏是智力活动(认知活动)的衍生物,只看到了智 力发展对游戏的影响,剥夺了游戏的智力发展价值。
35
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基本观点 (一)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低级心理机能的概念 ▪ 高级心理机能的概念及高级心理机能的 (二)关于儿童游戏的基本观点 ▪ 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 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 ▪ 强调成人的教育游戏,,强调儿童与成人的交往
37
❖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对游戏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 的影响
(1)与皮亚杰游戏理论相比有两个显著特点:
◆皮亚杰是把象征的发展看做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是儿童 与客体直接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 心理学家则把这一过程看做是成人教育的影响过程,是儿 童与成人相互作用的产物。
◆皮亚杰对游戏在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的估计是消极的, 而社会文化学派心理学家则赋予游戏以更为积极的重要的 价值,把它提到主导活动的高度来认识。
获得信息 创造刺激
固定、刻板化 多样化
严肃
高兴、兴奋
低可变性 高可变性
55
2.象征:是在表象作用支配下的想象性虚构性动作, 包括以物代物和语言动作代替另一事物或动作。
34
▪ 游戏的功能 (1)对新的刚刚出现的、不完善的心理机能进行练习、
巩固,使它得到丰富与发展 (2)帮助儿童解决情感冲突,实现在现实生活中不能
实现的愿望 ▪ 认知发展学派游对游戏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影响 (1)闪光点:开拓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
游戏的新途径,引出游戏与认知发展的研究 (2)局限性:否认游戏是一种独立的活动形式,认为
讨论
小时候玩过什么游戏? 它给你留下最深的感受是什 么?
1
2
3
4
为什么要学习幼儿游戏?
5
自从有了儿童就有了游戏。哪里有儿 童哪里就有游戏。儿童与游戏就像鱼儿离 不开水,鸟儿离不开翅膀。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幼儿 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6
本学期主要内容:
一、幼儿游戏的基本原理 (一)游戏的基本概念 (二)游戏的分类与发展 (三)游戏的价值 (四)游戏的影响因素 二、幼儿游戏的教育实施 (一)游戏实施的任务与步骤 (二)各类游戏的指导与实施
17
3.生活预备说
❖代表人:德国 格鲁斯 K·Gross ❖理论观点:
▪ 儿童有天生的本能,但本能不能适应未来复杂 的生活,要有一个生活准备阶段。
▪ 这就要求在天赋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练习,锻炼 自己适应“生存竞争”所必需的能力。
▪ 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 是本能的练习或训练。
18
4.生 长 说
1.将儿童游戏概念的界定停留于和动物游戏相同 的理解认识水平。
2.没能提出游戏对人发展的独特价值,也就不能 概念人们对游戏不屑一顾的态度。
23
(二)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
❖ 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 代表人之一:
前苏联心理学家 维果斯基 ❖ 理论观点:
游戏是在真实的实践之外,在行动上再造某 种生活现象,在这种活动中儿童凭借语言,以角 色为中介,了解、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人与人的社 会关系。
30
❖ 代表人物之二: 伯勒 Peller
❖ 理论观点: 系统分析了儿童在游戏中经常扮演的角色以及支配
这种扮演的动机
31
❖ 代表人物之三: 蒙尼格 Menninger ❖ 理论观点:
宣泄理论:他认为人们身上存在着一种本能的攻 击性驱力,这种驱力不断地寻求表现。 游戏的益处在于宣泄和降低焦虑。
32
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44
二、国外对幼儿游戏特征的分析
45
(一)游戏特征“三内说” ——纽曼
控制——内部控制 真实性——假的 动机——内部动机
46
(二)游戏四因素模式图 ——克拉思诺 灵活性 肯定的情绪 虚构性 内部动机
47
(三)加维的游戏五特征说
❖ 愉快、有趣 ❖ 没有外在的目标 ❖ 自发自愿 ❖ 对游戏者的积极约束 ❖ 与非游戏活动有联系
48
(四)游戏六因素说 ——克罗伊斯(法) 自由 松散 易变 非生产性 由某种规则或玩法支配 虚构
49
(五)游戏行为的六大特征——鲁宾
内部动机 对手段的注意 我能拿它做什么 想象或虚构 规则来自游戏的需要 游戏者积极参与
50
❖游戏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51
第三节 幼儿游戏的结构要素
一、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 (一)表情
29
1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之一: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Freud)
❖理论观点: ▪ 人格的三个组成部分 ▪ 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原始冲动 和欲望,而人的原始冲动和欲望在人类社会中 是受到压抑不能随意直接表现出来的,这种压 抑如果找不到一条出路便会导致精神分裂。游 戏便是解决内在心理矛盾和冲突的途径。 ▪ 又称发泄论或补偿说
“游戏”是一种趣味的活动形式。 “玩”是人进行活动的具体行为。 “乐趣”是从该行为中得到的体验和情感。
12
二、游戏的本质观
13
(二)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
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19世纪中期及其后,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 研究的对象,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 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受达尔文 进化论思想的直接影响,又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 人们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建立在了本能论的基础上。
强调游戏的教育作用和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 指导作用,认为教师应该像指导作业一样知道幼 儿的游戏。
24
社会性游戏本质观的进步和不足
进步: 从社会属性解释游戏,在理论上划清了儿童
游戏与动物游戏的界限。肯定了成人指导和教育 影响的必要性,以及游戏作为教育手段的有效性。 不足:
仅仅将游戏的本质定位于社会性活动这一层 面,掩蔽了游戏自由、自发的活动意义和价值。
14
1.剩余精力说 2.松弛说 3.生活预备说 4.生长说 5.复演说 6.成熟说
15
1.剩余精力说
❖ 代表人:德国 席勒 F·Schiller;英国 斯宾塞 Herbert Spencer)
❖ 理论观点:
▪ 生物都有维持自身生存的能力,高级生物生存 能力更强,并有维持生存之外的剩余精力,游 戏是一种出路。
7
第一章 幼儿游戏的基本概念
8
第一节 游戏的本质
一、游戏的非自觉理解 二、游戏的本质观 三、游戏的本质特征
9
一、“游戏” 的非自觉理解
★“游戏” 的字面意思即游乐嬉戏。 ★关于“游戏” 的词源意思: 《尔雅》曰:“游,戏也。”
又曰:“戏,谑也。”“谑,戏也。” ★“游戏”一词,最早见于文字的是《史记.老子
▪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耗费的精力较少,较多的富 余精力必须从体内发散出去,否则就像不透气 的蒸锅那样会爆炸,游戏便是宣泄剩余精力 拉察鲁斯M·Lazarus;帕特里克 Patrick
❖理论观点: ▪ 人类在脑力和体力劳动中都会感到疲劳,为了 放松自己,消除疲劳,就产生了游戏。游戏不 是发泄剩余精力,而是为了精力的恢复。 ▪ 儿童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生活经验的缺 乏,难于适应复杂的外部世界,很容易产生疲 劳,需要游戏来使自己得以轻松和恢复精力。
在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36
❖代表人之二: 前苏联心理学家 艾里康宁
❖理论观点:
▪ 角色游戏的社会起源 通过对玩具起源的分析,认为游戏就其起源和本质来说
是”社会性“的,是和儿童生活一定社会条件有关的, 而不是由某种内部的天赋本能所决定的。 ▪ 角色游戏的个体起源 是儿童与成人之间关系发生改变而导致的结果。 ▪ 游戏中角色的发展
2
游戏的生 物性本质 观:游戏 是儿童的 本能活动
3
游戏的社 会性本质 观:游戏 是儿童的 社会性活 动
4
游戏的科 学本质观 :游戏是 儿童的主 体性活动
28
(二)现代游戏理论
1.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2.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4.游戏的觉醒理论 5.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理论观点:
▪ 认为游戏是人类的一种元交际手段,即本 原的交往手段。
▪ 作为一种元交际,游戏是通向人类文化和 表征世界的途径和必需的技能,是组成人 类文化的现实与基础。
42
游戏有哪些基本特征?
43
第二节 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
一、我国对幼儿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 (一)游戏是儿童主动自愿的活动(最基本特征) (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 (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
❖代表人:美国 阿普利登Appleton;奇尔摩 Gilmore
❖ 理论观点:
▪ 游戏是幼小儿童能力发展的一种模式,游 戏是生长的结果,也是机体练习技能的一 种生长性手段。
▪ 游戏源于练习生长的内驱力,儿童通过游 戏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