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11.二十四节气——小暑六月节
11.二十四节气——小暑六月节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也是 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公历每年7 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暑,热也,就热 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 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 还不十分热。 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 地区基本符合。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 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小暑六月节 唐 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倏忽 温风至, 因 循小暑来。 竹喧先 觉 雨,山暗已闻雷。源自倏忽 温风至, 因 循小暑来。
一转眼,
原来
忽然
忽然暖暖的热风到了,原来是循着小暑的节气而来。
竹喧先 觉 雨,山暗已闻雷。
“小暑天气热,棉花整枝不停歇。”大部分棉区的棉花开始 开花结铃,生长最为旺盛,在重施花铃肥的同时,要及时整枝、 打杈、去老叶,以协调植株体内养分分配,增强通风透光,改善 群体小气候,减少蕾铃脱落。盛夏高温是蚜虫、红蜘蛛等多种害 虫盛发的季节,适时防治病虫是田间管理上的又一重要环节。”
节气农事 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我国东部淮河、秦岭一
小暑六月节 唐 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节气食俗
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 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吃新”乃 “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入伏之时,刚好是我国小麦生产区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麦满仓, 而到了伏天人们精神委顿,食欲不佳,饺子却是传统食品中开胃解馋的佳品, 所以人们用新磨的面粉包饺子,或者吃顿新白面做的面条,就有了“头伏饺 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据考证,伏日吃面习俗出现在三国时 期。《魏氏春秋》记载:“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 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 月是恶月,六月与五月相近,故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 过水面,就是将面条煮熟用凉水过出,拌上蒜泥,浇上卤汁,不仅味道鲜美, 而且可以“败心火”。
节气农事 小暑前后,华南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常年7、8两月的暴
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在地势起伏较大 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华南东部,小暑 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与农业丰歉关系 很大,必须及早分别采取抗旱、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
发觉
竹子的喧哗声先发觉大雨即将来临,山色灰暗仿佛已经听到 了隆隆的雷声。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户 牖 深 青霭, 阶庭长绿苔。
窗户
云气
正因为炎热季节的一场场雨,才有了门户上潮湿的青霭和院
落里蔓生的长长绿苔。
鹰鹯 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成长的小鹰鹯感受到了阴气,开始练本领反复飞腾搏击;蟋蟀 也在此时唱得停不下,唯盼它莫相催。
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 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 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常常出现的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及 早蓄水防旱显得十分重要。农谚说:“伏天的雨,锅里的米”, 这时出现的雷雨,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的降水虽对水稻等作物生 长十分有利,但有时也会给棉花、大豆等旱作物及蔬菜造成不利 影响。
小暑前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 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 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亦须注意预防。
小暑六月节 唐 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封斋 湘西苗族的封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这
段时期,禁食鸡、鸭、鱼、鳖、蟹等物。据说误食了要招灾祸, 但仍可吃猪、牛、羊肉。
吃暑羊
捕黑鲷
蜜汁藕
舐
炒
牛
鳝
片
民间传说
民间说“六月六”百索子 撂上屋。“相传传天上的牛郎 星和织女星被银河分割在两岸, 一年中只有”七月初七”这一 天可以相会。但在他们中间却 横阻着一条银河,又没有渡船, 怎么办呢?所以六月六这一天, 天下的儿童多要将端午节戴在 手上的“百索子”撂上屋让喜 鹊衔去,在银河上架起一座象 彩虹一样美丽的桥,以便牛郎 和织女相会。
节气农事 小暑前后,除东北与西北地区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农
业生产上主要是忙着田间管理了。早稻处于灌浆后期,早熟品种 大暑前就要成熟收获,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中稻已拔节,进入 孕穗期,应根据长势追施穗肥,促穗大粒多。单季晚稻正在分蘖, 应及早施好分蘖肥。双晚秧苗要防治病虫,于栽秧前5—7天施足 “送嫁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