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中国金箔的发祥地
人类对黄金和白银很早就有所认识并加以运用,有资料表明,早在公元前12000年,埃及人已认识了黄金,用金箔的历史,最早也始于埃及。
中国金箔据史载有2000多年历史。
最早起源于南京。
南京有“中国金箔故乡”之称。
众所周知,长江三角洲自古就是人类居住的最佳区域,因此,南京曾有“六朝古都”的美称。
宫廷建设少不了用金箔。
金箔的大量出现与六朝时的佛道教盛行有极大的关联,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众多的庙宇和佛像对金箔的需求,使得南京本土的金箔规模产业化有了先天的条件。
金箔在中国的历史也非常悠久,根据考古发现,在三星堆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商代的金箔,其中殷墟出土的金箔厚度仅0.01毫米左右。
秦始皇第一祖陵中各种文物、墓壁上均发现了金箔裹贴过的痕迹,湖南长沙马王堆的汉墓,出土有“金箔”或金箔贴在纸上搓成金丝线织成的服装……尽管那时“金箔”已经非常薄了,但仍然与现在的手工金箔不可同日而语。
根据科学测算,现在的金箔在艺人们手下经过千万次捶打,厚度仅为0.1微米,943张金箔厚仅0.1毫米,一万张金箔重仅178.125克,一克黄金捶打出来的金箔面积为0.47平方米。
其工人之辛劳、打制技艺之精可见一斑。
江宁成为我国生产金箔的发源地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在明清时期,这里就为宫廷提供金箔。
我国大量运用金箔有史料可考的是在东晋时期。
相传东晋时期道教祖师葛玄在南京江宁的方山炼丹时,无意中打造出了金箔,从此,金箔工艺在方山一带广为流传。
过去,在花园乡一带,几乎家家都有小作坊,许多人家祖祖辈辈都以打箔为生。
江宁金箔,薄如蝉翼,轻如鸿毛,色泽均匀,质地柔软,成色稳定,无皱折,无沙眼,名扬全国,享誉海内外。
天安门、故宫等古典建筑上的金碧辉煌的装饰;西藏布达拉宫、山东孔庙、杭州灵隐寺等名寺古庙里金光灿灿的诸佛众像;高级工艺品、家具、瓷器、真金银线织物、建筑装饰材料、金字招牌、高级中成药的配方和裹金等也都用江宁金箔做原料.
工人们将含金量99.96%的纯金,经过化条.拍叶、落开子、炕炕、做捻子、打了细、出具、切箔等10多道工序精细加工,使大小不等的金条,变成整齐划一、薄如蝉翼的金箔。
把一克24K金锤打成十万分之一毫米薄的金箔半个平方米。
切箔更为精细。
年青妇女手拈一羽鹅毛,轻吹口气,将“薄如蝉翼,轻如鸿毛”的金箔摊放在切箔板上,用切箔器切割后,一张一张地将切割好的金箔包装起来。
切箔工艺也是一门绝技,每一位工人最少要经过一年半的培训练功才能成熟。
她们口中吹出来的风能成一条线,一张只有0.001微米薄的金箔在她们手下飘动自如,服服贴贴。
切成功的金箔,连针尖大的沙眼都不能有。
中国金箔城
目前,世界上生产真金箔重点只有四五个分布点:中国、日本、德国、泰国、意大利,总产量都差不多,日本是中国明朝年间由中国传过去的。
经国务院授权,中国黄金协会正式命名南京市江宁区为“中国金箔城”,这是继山东招远定名“中国金都”、河南灵宝定名“中国金城”、贵州黔西南定名“中国金州”后的又一城市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