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共25页

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共25页


埃皮道拉斯剧场
奖杯亭
希腊早期科林斯柱 式代表作。是雅典富商 列雪格拉为了纪念由他 赞助的合唱队在酒神节 比赛中获胜而建的。亭 子高约3.86米,立在约 4.77米高的方形基座上。 圆锥形顶上是卷草花饰 构成的架子,放置音乐 比赛获得的奖杯。亭子 为实心,环绕着六根科 林斯式倚柱。
雅典风塔
位于雅典中心广场上,是希腊化时期希腊本土上出现的观测气象的新的 建筑类型。这是个八角形塔楼,高约12.1米,底层有三层阶梯的基座,顶上 有风标。上部檐壁刻石浮雕,表现飞行着的风神,整体造型十分优雅。美中 不足的是檐壁上的雕刻尺度过大,使建筑物比例多少有些失调。
君士坦丁凯 旋门
建于公 元312年, 是一座三个 拱门的凯旋 门,高21米, 面阔25.7米, 进深7.4米。 横跨在道路 中央,显得 形体巨大。
巴西利卡
• 古罗马一种世俗的公共 建筑物(议事厅)。通常是 一座大型长方形建筑,里面 有一开放式大厅,纵向的几 排柱子把它分为几长条空间, 中央的比较宽,是中厅,两 侧的窄一点,是侧廊。中厅 比侧廊高很多,可以利用高 差在两侧开高窗。这种建筑 物容量大,结构简单,便于 群众聚会,所以后来被天主 教会选中,依照传统的巴西 利卡修建教堂,形成一种建 筑形制。
帕提农神庙
帕提农神庙(又称雅典娜神庙)建于公 元前447—438年,帕提农采用希腊神庙中最 典型的长方形平面的列柱围廊式,建在一个 三级台基上。屋顶(已被毁损)是两坡顶, 顶的东西两端形成三角形的山墙,上面有精 美的高浮雕。这种格式被认为是古典建筑风 格的基本形式。神庙矩形长69.49米,宽 30.78米,符合古代黄金分割的审美规律。整 座神庙用贵重的白色大理石为材料,并以大 量镀金的青铜作装饰。柱廊的东西面各有8根 柱,南北面各有17根。柱高为10.4米。立柱 采用雄浑、刚健的多立克柱式,显得壮实有力, 也适当采用爱奥尼柱式的某些长处,如柱长 略高一些,上部略瘦。
雅 典 卫 城
雅典卫城是古希腊人进行祭神活动的地 方,位于雅典城西南的一个高岗上,由一系 列神庙构成。卫城入口是一座巨大的山门, 山门向外突出两翼,犹如伸开双臂迎接四面 八方前来朝拜“神”的人们。左翼城堡之上 座落着胜利神庙,在构图上均衡了山门两侧 不对称的构图,山门因地制宜,内外划分为 两段,外段为多立克式,内段为爱奥尼克式, 其体量和造型处理都恰到好处,既雄伟壮观 又避免了体量过大而影响卫城内主体建筑的 效果。
供审判和集会用。广场东端凯旋门,西端是检阅台和另一
座凯旋门。广场西北角的元老院和门前的集议场形成政治 中心;建造了第度凯旋门。

帝国时期广场 罗马城旧广场的北面,从公元前1世
纪到公元 2世纪初陆续建造了凯撒广场、奥古斯都广场和
图拉真广场等。它们各自按设计一次建成,平面为长方形,
四周柱廊的一端建造神庙。凯撒广场有钱庄和演讲台,奥
和楼梯都有编号,观众按号索座。
• 兽槛和斗角士室在地下,有周密的排水设施。角斗士和兽的入场口在底 层。

大角斗场的立面形式分为4层。下3层各80间券柱式,第四层是实墙。

大角斗场外立面:高48.5m,分为4层。下3层各80间券柱式,第四层
是实墙。形成了立面的虚实、明暗、方圆的对比很丰富。
大角斗场内
万神庙
罗马城的万神庙是 单一空间、集中式构 图的建筑物的代表, 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 的最高代表。在现代 结构出现以前,它一 直是世界上跨度最大 的大空间建筑。万神 庙是圆形的,穹顶直 径达43.3m,顶端高 度也是43.3m。它中 央开一个直径8.9m 的圆洞。
穹顶的材料有混凝土,有砖。先用砖沿球面砌几个大发券, 然后才浇筑混凝土的。为了减轻穹顶重量,越往上越薄。并且 在穹顶内面做五圈深深的凹格。混凝土墙厚6.2m。墙体内沿圆 周发8个大券,其中7个下面是壁龛,一个是大门。外墙面划分 为3层,下层贴白大理石,上两层抹灰。
架拱,呈放射形排列 。
• 第二层,靠外墙有两道环廊,第三层有一道。整个庞大的观众席就架在 这些环形拱和放射形拱上。这一整套拱,空间关系很复杂,但处理得井 井有条。

这样一个容纳5~8万人的大角斗场,观众的聚散安排得很妥贴。外
圈环廊供后排观众交通和体息之用,内圈环廊供前排观众使用。楼梯在
放 射形的墙垣之间,分别通达观众席各层各区,人流不相混杂。出入口
古斯都广场有演讲堂。这些广场都是为纪念个人功绩而建 的。
凯撒广场遗址
罗马广场复原图
提图斯凯旋门
凯旋门
为炫耀侵略战争胜 利而建,是建筑艺术和 雕刻艺术的混合。凯旋 门一般都横跨在一条大 道上,作为庆祝战争胜 利时队伍的纪念性入口。 罗马凯旋门的基本形式 是:方的立面,高高的 基座和女儿墙,一开间 或三开间的券柱式门洞。 女儿墙上有象征胜利光 荣的雕刻。
大角斗场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古罗马的广场

古罗马城市一般都有广场,开始是作为市场和公众集
会场所,后来也用于发布公告,进行审判,欢度节庆,甚
至举行角斗。

广场多为长方形,在自发形成的城市中,广场的位置
因城而异;在按规划建造的营寨城市中,大多位于城中心
交叉路口。

共和时期广场 公元前6世纪时开始建设, 广场的主
要部分约长134米,宽63米。南北两侧各有一座巴西利卡,
大角斗场

大角斗场长轴188m,短轴156m,中央的“表演区”长轴86m,短轴
54m。观众席大约有60排座位,逐排升起,分为五区。总的升起坡度接近
62%,观览条件很好。

底层有7圈灰华石的墩子,每圈80个。外面3圈墩子之间是两道环廊,
用环形的筒形拱覆盖。由外而内,第四和第五、第六和第七圈墩子之间
也是环廊,而第三和第四、第五和第六圈墩子之间作混凝土的墙,墙上
伊瑞克提翁 神庙
建于公元前 421年~前405 年之间,是雅 典卫城建筑中 爱奥尼样式的 典型代表,建 在高低不平的 高地上,建筑 设计非常精巧。
神庙东区 是传统的6柱 门面,南端用 实墙,实墙向 前突出6根女 郎柱廊。
埃皮道拉斯剧场是 古典晚期最著名的露天 剧场之一。由小波利克 里托斯设计
剧场一般型制:观 众席作半圆形,利用山 坡的地势逐渐升高。以 放射形的纵过道为主, 顺圆弧的横过道为辅。 表演区位于剧场中心的 一块圆形平地。其后面 有供化妆和存放道具的 小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