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哲原理论述题答题训练

马哲原理论述题答题训练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述题答题训练.doc
论述题
一、论干群关系
近年来,媒体不得有关于干群关系紧张的报道,形成干群关系紧张原因很多缺少换位思考就是原因之一。

试用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谈谈这一问题。

(从认识论角度看任何事情只有亲身经历才能获得直接经验,群众没当过领导,干部已不是普通群众。

两者地位不同实践不同感受就不同想法就有差距。


从辩证法角度看换位思考体现了对立面的统一。

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干群既相互依存亦相互排斥,具有斗争性。

群众不是干部干部已不是普通群众,两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地位不同者地位不同,工作性质不同,考虑问题角度不同,感受也就不同,想法也就有差距。

这为换位思考提出了必要。

干群之间又是统一的依存的,同一的。

群众是需要领导的,干部源于群众,本质上也是人民群众的一员并为人民服务的。

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

这位换位思考提供了可能。

辩证法还认为,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普遍的。

干群关系紧张其实就是干群有矛盾并有激化倾向。

人与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都有矛盾干群作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更容易产生矛盾。

因此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承认矛盾,正视矛盾。

决不能回避矛盾。

矛盾又有特殊性。

矛盾特殊性原理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论基础。

它要求我们要全面具体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矛盾正面化解矛盾。

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

人类的一切活动本质上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干部做到只要“情为民所系”,即使未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也会受人民拥护。

换位思考要求我们无任在干群关系上还是同学关系上都要承认矛盾努力去化解矛盾做到理解、谅解、宽容。

只有如此才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有和谐社会。

二、论稳中求进
1、稳与进是一对矛盾。

矛盾双方即统一又斗争。

同一意味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斗争意味着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反对。

2、稳与进(发展)有排斥的一面。

稳意味着放慢进的速度,规模。

进意味着加快速度、扩大规模。

稳定位不好就会裹足不前发展就会停滞。

进处理不好就是冒进就有风险。

稳与进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稳是进的前提,进是稳的目标。

稳是为了更快更好更多的进,是科学发展的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没有稳定的经济运行,没有统一的政治理想、价值观念,势必会生“乱”。

进是稳的目标,也是实现真正稳的保证。

没有进没有发展,我们许多发展中的矛盾无法解决,矛盾不解决真正稳定就是空话。

---------。

三、结合物质概念的定义,论在物质和意识关系上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二元论、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

1、唯心主义在物质和意识关系上根本错误在于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主张某种精神性的东西从来就有,是第一性的,物质是这种精神的产物或表现,或者说精神是物质的本原。

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彻底的唯心主义也是一元论,只不过主张世界统一与精神。

其中,主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主观精神(感觉、心灵、思想)是物质的本原。

如“心外无物”、“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精神(道、理、绝对精神、上帝、天等)是物质的本原。

产生物质世界。

2、二元论在物质和意识关系上主张物质和意识是平行的,彼此独立,互不相通。

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

既然有两个本原就否认了世界统一性。

不过在具体回答物质和意识关系上总是把精神说成唯一能动的,物质则是惰性的,所以最终陷入唯心主义。

3、旧唯物主义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了唯物主义基本原则。

但是在物质意识关系上有不足之处:
都没有看到意识的能动性并反作用于物质;
对物质理解有错误。

把物质理解为物质结构某一层次;
其中机械唯物主义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意识。

4、辩证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

(实践角度去理解)
物质是人脑之外的客观实在,其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因此列宁物质概念把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与唯心主义、二元论,和旧唯物主义区别开来。

四、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1、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也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有绝对性-----有相对性-----------
3、科学态度:既是绝对就要坚持;既然相对就要发展。

4、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五、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什么同一时代的人思想观念相差很大甚至相反?
1、社会存在定义
2、对社会存在定义的理解及分析
第一,人们的社会存在就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不同决定其意识观念不同;人们是在既定的生活条件创造自我。

第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不同的人社会经验不同、实践经历不同,其意识、观念就不同,因此,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每个人同时也是自己的创造物。

第三,为此在社会生活、社会实践中必须选择环境,加强自我修养。

六、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二者矛盾吗?二者不矛盾。

本质是一致的。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为:见教材P113-115(三个要点)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三个表现)
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二者是一致的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根
源于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是活劳动,劳动者就是人民群众-----“真正强大的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革命阶级就是人民群众。

劳动者是物质财富创造者,精神财富创造者。

(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必需通过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来为之开辟道路,当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时,人民群众表现为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二者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