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礼仪 见面礼

中国古代礼仪 见面礼


? 双手合十礼: “双手合十”即“合十 礼”,又称“合掌礼”,属佛教礼节。在 世界范围如泰国、印度以及东南亚一些信 奉佛教的国家与地区。我国的傣族聚居区 也通用合十礼。行礼的时候,两掌合拢于 胸前,十指并拢向上,掌尖和鼻尖基本齐 平,手掌向外倾斜,头略低,神情安详、 严肃。佛教礼仪中有称“莲华合掌”。
正规揖礼
作揖的正确手势是:作
揖的基本手势是男子右
手握拳,左手成掌,对
右拳或包或盖,女子反
之,这样的作揖手势是
“吉拜”,反之,“男
子右手成掌,左手握拳”
或“女子左手成掌,右
手成拳”则为凶拜,一
般用于吊丧。
返回

? 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古之拜,只是 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 俯,额触双手,如同揖。
? 现代握手礼通常是先打招呼,然后相互握 手,同时寒暄致意。握手礼流行于许多国 家,在交往时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离别、 祝贺或致谢的礼节。
? 握手讲究“尊者为先”的握手顺序,即应 由主人、女士、长辈、身份或职位高者先 伸手,客人、男士、晚辈、身份或职位低 者方可与之相握。
? 拜礼:直立举手加额如揖礼,鞠躬九十度, 然后直身,同时手随着再次齐眉。然后双 膝同时着地,额头贴手掌上,然后直立上 身,同时手随着齐眉-- 然后根据礼节,平 身或再拜……平身时两手齐眉,起身,直 立后,手放下。
礼拜的确正
返回头至手与手心平,而不至地,故称“拜手”。 亦叫“空手”。
?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 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掌心向内), 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 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 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 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 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武王革命成功,揖礼开始大行于天下。
?
据《周礼》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
作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
之分。
?
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时揖是拱手向
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举;特揖是一个
一个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揖是
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还有长揖,即拱手
高举,自上而下向人行礼。向人作揖,虽然恭敬, 但有时则又能表示倨傲。
? 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 , 拜两次, 表达敬意。 一般只有向很尊贵的人才施再拜礼 。
? 谨使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史 记·项羽本纪》
? 再拜大将军足下。——《史记·项羽本纪》 ? 公子再拜。——《史记·魏公子列传》
拜手
返回
顿首、稽首
?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 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 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 等。
? 接吻礼:接吻礼是 西欧流行在亲人、 朋友、夫妻之间的 亲昵礼仪,一般只 能在受礼者脸颊上 轻吻一下,不能发 出声音,感情激烈 时,比如遇到喜事 或丧事,也可以使 用接吻礼,表示兴 奋,安慰或同情。
? 碰鼻礼:新西兰的最早主 人毛利人,保存的一种远 古留传下来的独特见面问 候方式
? 主人与客人必须鼻尖对鼻 尖连碰两三次或更多次数、 碰鼻的次数与时间往往标 志着礼遇规格的高低;相 碰次数越多,时间越长, 即说明礼遇越高;反之, 礼遇就低。
中国传统礼仪
仪礼面见
古人的见面礼仪
?1. 揖 ?2. 拜 ?3. 拜手、再拜 ?4. 顿首、稽首

?
揖,拱手为礼。现称“作揖”,即
中国人见面时的行礼形式。它相比于外国
人的握手有更卫生、优美、自主的优点。
?
“揖”据考证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
算起来怎么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其
基本姿势为双手抱拳举。到了姜太公辅佐
返回
世界各地的一些见面礼
? 贴面礼 ? 双手合十礼 ? 接吻礼 ? 碰鼻礼 ? 握手礼
? 贴面礼:在阿拉伯国家, 两个老朋友相见,不仅仅 会握手和拥抱,还会行贴 面礼。行礼时,用右手扶 住对方的左肩,左手搂住 对方的腰,左 -- 右—左贴 面三次。如果两个人关系 密切,还会在贴面的同时 发出亲吻的声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