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朗朗上口,对宝宝语言发展大有好处。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闽南童谣活动反思,希望能帮到你。
闽南童谣活动反思随着本土课程“漳州布袋木偶活动的深入开展,孩子们在观看木偶表演碟片时,对其中的闽南语对话感到十分新奇和有趣,喜欢模仿、学说。
有的孩子还不由自主的哼唱起了爸爸、妈妈等长辈教给的闽南童谣——《天黑黑》。
可我发现许多孩子在模仿、哼唱的过程中,闽南语的语音、语气、语调等发生了改变,闹了许多笑话。
可见孩子们对家乡方言的了解与使用的机会非常少。
为了让孩子们对自己家乡话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更好的传承闽南语文化,同时,考虑到闽南语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在表达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我选择了一首诙谐、风趣、节奏欢快、浅显易懂、富有闽南艺术风格的民间童谣《羞羞羞》,让大班的孩子通过看、听、说、唱、演等多元途径来体验这首闽南童谣,从而增进幼儿对闽南语文化传承的情感。
活动目标:1、感受闽南童谣的诙谐有趣,初步学习运用说、唱、演等形式来体验闽南语童谣的乐趣。
2、理解童谣内容,鼓励幼儿在生活中不要做一个爱哭的孩子。
3、增进幼儿对闽南语文化和漳州传统艺术的情感。
活动准备:1、布袋木偶教具,泥鳅玩具、篮子等。
2、录音机、歌曲原声带、伴奏带、DVD音乐碟片
3、根据童谣自编木偶小故事《捉泥鳅》。
活动指导:一、说一说,猜一猜,激趣引入。
1、邀请会说闽南语的幼儿柔软说几句家乡话,鼓励幼儿大胆猜猜每句话的意思。
2、挑选几个不会听闽南语的幼儿来说说他们“猜到的话。
教师及时评价。
3、告诉幼儿闽南语很有趣,如果没把话说清楚、听明白,是会闹笑话的。
4、闽南语是我们闽南人使用的一种语言,比如:漳州、厦门、泉州、台湾等都会讲闽南话,我们一起来欣赏用闽南语表演的故事和童谣。
二、看一看,听一听,初步感受闽南童谣《羞羞羞》。
1、欣赏木偶情景剧表演:《捉泥鳅》(故事附后),引导幼儿欣赏闽南语童谣。
提问:故事中的童谣是用什么话演唱的?用闽南话说、唱的儿歌你们觉得怎样?(感受地方方言的特色。
)2、欣赏《羞羞羞》DVD音乐碟片,引导幼儿跟随节奏打节拍。
3、教师小结:《羞羞羞》是一首很有趣的闽南童谣,是在闽南儿童中广为流行的歌谣,极具本土特色。
闽南童谣所反映的内容大都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形象,简短易读、易唱易记,深受幼儿喜爱,因此世代流传久而不衰。
三、学一学,念一念,理解并学说。
1、结合教具、木偶等进行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含义,了解童谣的内容。
如:⑴“雨鰡是什么动物?闽南语中为什么要把泥鳅说成“雨鰡?⑵小木偶做了一个什么动作?——糊目周。
l 理解词汇:①雨鰡:泥鳅。
②拢总:总共、一共。
③糊:贴或遮。
④目周:眼睛。
l 理解“为什么要用雨鰡糊目睭——民间以为哭肿了的眼睛用泥鳅捣烂敷,就可消肿。
2、童谣引申:——在生活中要做一个勇敢的孩子不要随便哭鼻子,不然会让别人嗤笑的。
3、有节奏的跟念歌词。
指导幼儿用闽南语说出“雨鰡、“拢总、“糊目周等词语。
四、拍一拍,唱一唱,感受旋律与节奏。
1、幼儿,边看木偶表演边随原声带演唱童谣。
提问:配上音乐后你感觉有什么不一样?2、欣赏教师的演唱,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旋律,激发幼儿学歌的兴趣。
提问:歌曲内容和刚朗诵的儿歌有个不一样的地方,你发现了吗?(引导幼儿发现歌曲的反复乐句)。
3、幼儿随音乐伴奏学唱歌曲。
⑴、随音乐原声学唱。
⑵、引导幼儿听音乐伴奏学唱。
⑶、独立随音乐伴奏完整演唱。
4、请个别幼儿上前演唱。
五、演一演,乐一乐。
播放背景音乐《羞羞羞》,鼓励幼儿边唱边演,运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表演童谣,活动自然结束。
活动延伸:语言区:引导幼儿欣赏其它闽南语童谣,如《天黑黑》、《丢丢铜仔》等,进一步感受闽南童谣的诙谐有趣,学习运用闽南语进行说、唱等活动。
表演区:鼓励幼儿利用自制的木偶、篮子等道具,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像做动作,开展表演。
将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放入大烧杯内隔水加热,叶片颜色逐渐由变成。
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洗掉碘液。
这时可以看到,叶片遮光部分呈色,没有遮光的部分呈色。
)步骤①的作用是:。
)步骤④中酒精的作用是:。
)这个实验说明了:。
、有一次小明上街买回来一袋黄豆芽放在阳光下,下午去打开一看,发现许多黄豆芽。